被追趕的經濟體
bayfamily
最近國內有一套經濟理論開始流行起來。那就是”被追趕的經濟體“。中國將步日本後塵,迎來衰落的30年。
為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二個經濟學概念。
一個就是劉易斯拐點。即鄉村勞動力投身製造業導致鄉村勞動力減少,並導致農民工和非熟練工人的工資上漲。這樣讀著很累,我用大白話解釋一下。這個拐點就是農民工不夠用了,農村沒有剩餘勞動力了,城裏出現”用工荒“了。
?一個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是私人部門的高負債導致個人或企業普遍地償還債務以增加儲蓄,而不是消費或投資,進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或下降,發生經濟衰退。
這話看著也暈。我用大白話解釋一下。好比你花了100萬買一個房,首付30萬,貸款70萬。當房價下跌到80萬的時候,你也會變得非常緊張,因為你馬上要資不抵債了。銀行會催著你增加抵押物。所以你掙一點錢就趕緊忙著去還貸款,而不拿去消費。個人是這樣,企業也是這樣。負債比較多的企業,當經濟不好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尋求自身安全,他們會原本要投入到研發和拓展市場錢,急忙忙的拿去還債。當全社會都在忙著還債而不是借債的時候,那麽整體消費降低,導致經濟進入衰退。
明白這兩個基本概念之後我們再看看“辜朝明“提出的經濟發展三段論。
他觀察到,日本經濟發展要早於韓國20年,而韓國也差不多要早於中國20年,而這些國家都經曆了相似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城鎮化階段“。在農業經濟轉為工業經濟的早期。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但工資基本不上漲。並且由於廠商的人數遠遠少於工人人數,因此廠商快速完成資本積累,工人則隻能維持較低的收入水平,消費能力有限,貧富差距會擴大,收入不平等加劇。社會治安不好。
相對於中國,這就是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04年左右。那個時候的廣州深圳是治安出名的亂。
第二個階段為”黃金時代階段“。當農村不再有剩餘的勞動力。經濟體就跨越了所謂的劉易斯拐點。企業為了擴大再生產,不得不提高工資水平,於是居民收入上升,消費能力得到提升,貧富差距縮小。所有人都從經濟增長中受益。包括低學曆、缺乏技能的人也很容易找到工作,投資和消費都比較強勁,人們對未來預期非常樂觀。
因此辜朝明將這一階段稱為“黃金時代”。在這一階段,由於企業和居民對貸款需求旺盛,M1 和M2 雙雙飛漲,容易出現通貨膨脹。這個時候表現為股市和房地產價格高漲。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都在拚命貸款。把杠杆拉到極限。
相對於中國,這個階段就是2004年到現在。劉易斯拐點出現的那一年,我還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在美國一個搞經濟的朋友拿著報紙告訴我,中國出現用工荒。以後別指望回國養老了。
第三個階段叫做“被追趕的階段”。隨著本國國內的勞動力漸漸被吸納,導致工資較高,所以大量的產業會出海,去到工資更低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產業空心化。那些高技能的人才繼續能獲得高收入,但是普通藍領工人將發生失業,收入降低。但另外一方麵會帶動落後國家的經濟起飛,所以叫做”被追趕的階段“,發生這件事情的拐點叫做 “辜朝明拐點”。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三個階段,這裏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日韓這些國家的發展。
日本在1960s中期以前處於第一階段。1960s中期至1990s中期處於第二階段“黃金時代”,持續了30年。1990s中期之後處於第三階段,被韓國、台灣省和中國大陸追趕。今天日本的人均GDP已經不如台灣。
?韓國和中國台灣省在1985年越過劉易斯拐點。1985-2005年處於第二階段“黃金時代”,持續了20年。2005年之後處於第三階段,被大陸追趕。
這些曆史階段似乎大家沒有特別多的爭議。現在最大的爭議是中國,是否已經過了”辜朝明拐點”。進入被追趕的階段?
日本在90年代進入被追趕的階段之後,立刻出現了資產負債表衰退。因為房價和土地價格下來了,雖然企業還在賺錢,但是大家都在拚命還貸款,生怕被清算,而誰也不敢借貸款。這點和當下的中國有些相似,銀行的錢根本貸不出去,整體消費降級。
另外一方麵也出現企業出海的現象。製造業被搬到東南亞和南亞。外企沒有敢繼續追加投資擴大再生產。轉而開始把供應鏈多樣化。
?但是就這樣把中國定義為進入“被追趕的經濟體”,我感覺還有一些為時過早。因為日本韓國台灣他們總的來說人口比較少,所以是完全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在國際經濟大循環中,基本上都是以出口製造業作為起家的。
而中國的體量要大很多。經濟現象的複雜性和慣性遠遠超過日本韓國。不能簡單照搬。比如,美國的發展並不完全符合上麵的三段論。
美國城鎮化是在1910年到1920年左右完成的。1920年以後,美國城市人口才超過農村人口。而美國的黃金時代經曆過好幾次,一次是1929年大蕭條之前,一次是1945年二戰到1970年階段。進入90年代之後,才開始漸漸進入產業空心化問題,工業大量外移。進入文中所說的被追趕的年代。
但是即使美國進入了被追趕的年代,也沒有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問題。特別是2008年之後。土地和房產資產價格大幅下滑,但由於聯儲局處置得當。並沒有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而是隻用了三年時間就從衰退中走了出來。
?最近幾年的企業出海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政治的原因,並不是由於中國的勞工價格已經過高。事實上,鄭州富士康的勞動力價格並不比越南和印度的高到哪裏去?中國依舊有大量的閑置勞動力和非常高的失業率。
外企轉移產業鏈很大部分原因也是政治原因。歐美高昂的關稅不降下來,這些企業沒有什麽選擇。如果能充分解決好這些外部問題的話,配置好社會資源要素,中國依舊可以享受很多年的黃金時代。
即使是韓國。產業出現外移之後,也沒有說一夜之間房價就掉了下來。三星這樣的企業在創新能力非常的強,帶動了韓國在高科技領域依然長期占有很強的競爭力。台灣省更是這樣,雖然台灣省在過去二三十年把大量的低端製造業外遷到中國大陸,即使到今天台灣省的房地產價格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創下新高。台積電的股票價格又是曆史新高。
我用這個例子想說明,在經濟學家眼裏,人們很容易用到簡單的理論框架去描述複雜的人類社會問題。通過少數例子的證明而推演到廣泛的普遍適用理論。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
現實世界的複雜性,超過了這些簡單的理論分析。比如政治和人的因素在經濟中就占非常大的影響。而政治又是不可預測的。歐洲在2008年危機中走過來,恢複的時間就要比美國更長一些。是因為歐洲央行出台的政策並不像美國這麽準確到位。
另外還有很多外界不確定因素,比如科技的變革,也會非常大的影響這些傳統的發展模式。90年代以後,美國漸漸進入產業空心化,但是並沒有進入衰退,反而迎來了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
目前我們人類社會又要迎來 AI帶來的巨大的技術變革。那麽用簡單的三段論可能去判斷未來也未必能夠做到準確。
總結一下。回到標題,你該怎麽辦?我自己覺得這三段論的發展模式有它的價值,值得人們去深思。但是世上沒有100%的事兒,現有的數據並不能斬釘截鐵的得出中國將進入被追趕的年代的結論。我傾向性如果是自然發展的話,中國應該還是在黃金階段。如果未來就此進入“被追趕的經濟體”,恐怕也是因為政治原因被強迫進入的。考慮到中國人均GDP才1萬美元多一點,與其說是”被追趕的經濟體“,不如說是”被強製隔離的經濟體“
?作為普通投資人,時代的趨勢我們很難撼動。特別在投資領域,不要和時代做對抗。當形勢不確定的時候,還是謹慎觀察,謹慎行動為好。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房產,股票和創業,普通人投資選項就這麽多。與其去來回權衡這些不確定的問題,不如去抓那些已經確定的趨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