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不曉得有哪個國家像美國一樣,人民是如此的熱愛財富,而維持財富平等的理論則被人民所強烈藐視。
--亞曆西斯·托克維爾
按照經典的投資組合理論,一個投資者需要持有兩種證券產品:
- 股票基金,比如標普500指數基金VOO、SPY,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QQQM、QQQ等。
- 債券,比如債券基金或者短期國債(T-Bills)等。
在先前的討論中,有很多朋友提到:在退休後,要把大盤指數型基金換成高分紅基金,用分紅支持家庭開支,從而避免賣出基金的股份。
這個策略的優點非常明顯,主打的就是簡單。基金的分紅每個月或者每個季度自動產生,投資者不太需要進行基金的買賣操作。而基金的股份數量也不會減少,從而保證基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是,這個策略是最佳的嗎?我看未必。
今天我就試著分析這個策略的幾個弊端。
首先,高分紅基金的整體回報率通常低於大盤指數基金。
我是先鋒集團的老用戶,我們就拿他家的高分紅基金談起。先鋒高分紅基金(VYM)過去10年、15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是9.7%和12.9%。而先鋒標普500指數基金(VOO)過去10年、15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是12.7%和14.8%,二者每年的差距高達2%左右。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2%的差距,經過長期複利效應的放大,其實不容小覷。如果15年前你投資了100萬美元在高分紅基金VYM上,你今天就擁有617萬美元。可是如果你投資的是標普500指數基金VOO,你將擁有792萬美元。
在短短15年裏,標普500指數基金帶來的回報比高分紅基金多了28%。如果你的退休歲月超過25年,那麽投資標普500指數基金將多出50%!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什麽也不用做,你的資產就多出50%,你會怎麽想?
即使是另一個非常流行的高分紅基金,嘉信理財的SCHD,過去10年,其平均年化收益率僅有11%,也比標普500指數基金低1.7%。
其次,過高的分紅率,可能會給投資者的稅務安排帶來很多麻煩。
如果你持有的高分紅基金過多,那麽每年產生的分紅可能超過了你的生活開支,那麽你必須把這些分紅重新買成基金股份,但是你必須繳納這些分紅產生的收入稅。而大盤指數基金的低分紅率給了我們更多的選項:如果分紅不夠花,就賣一些股份;否則,就不需要賣出股份,從而讓我們更靈活地控製家庭的稅務負擔。
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分紅率僅有1.6%,而VYM的分紅率卻高達5.5%。如果你在應稅賬戶裏積累了200萬美元的標普500指數基金,每年產生的分紅隻有3.2萬美元。但是同樣數量的高分紅基金VYM,每年產生的分紅卻高達11萬美元。如果你隻需要從基金賬戶裏取出4萬美元貼補家用,那麽相比於第一種情況,你需要額外為7萬美元的分紅交稅,然後把剩餘的資金買入股份。
最後,我們需要澄清一個“高分紅基金可以保證不賣出股份”的認知誤區。我們的基金總額等於股價和股份的乘積。即使股份變少了,隻要股價上揚得足夠多,我們的基金總額還是可以上漲的。因此,我們不需要糾結於具體的股份數。舉個例子,你有兩個基金賬戶,持有不同的基金:
- 賬戶A:1萬股基金X,每股100元,總值100萬元
- 賬戶B:5千股基金Y,每股300元,總值150萬元
那麽,那個賬戶更有價值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和股票一樣,指數基金也是會拆股的。比如先鋒集團的很多基金,由於多年的股價上漲,最近都進行了拆股。假如你持有的基金最近進行了一拆二,那麽在拆股的當天,你持有的基金股份數加倍了。你會覺得你的資產瞬間翻倍了嗎?應該不會吧。
因此,如果你持有的是大盤指數基金,而確實需要每年賣出一些股份,彌補分紅收入的不足,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了。我們完全不應該計較股份數的漲跌,而是看總資產的變化。
綜合以上分析,我覺得退休人士根本不需要持有高分紅基金。大道至簡,終身持有大盤指數基金,是更靈活、更有效的策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