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Michalowicz 曾寫過一本令成千上萬垂死掙紮的中小企業起死回生的書,書名叫 Profit First(利潤優先)。
這本書真的有葵花寶典般高深莫測的秘訣嗎?需要小業主自身做出巨大改變、能力有巨大提高才能達到的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全書的核心,也不過是把會計學的一個傳統公式:
Sales – Expenses = Profit
改變為:
Sales – Profit = Expenses
一般的企業,隨著銷售額的增加,規模會不斷地擴大,包括加大辦公室麵積、增加人手、添置設備等各種各樣的花費蹭蹭就上去了。不少情況下,增加的費用遠超銷售額的增加。
根據傳統會計學公式:Sales – Expenses = Profit,盡管銷售增加了,但如果費用增加的更快,利潤就不會增加。
更有甚者,不少情況下,銷售額的增加隻是暫時的,而花費卻已經上去了,結果造成長期虧損。於是,就有了成千上萬垂死掙紮的企業,並且業主越努力,虧損越大。
而Profit First,卻采用完全不同的邏輯思維和管理方法,它把利潤放在第一位,在收到顧客款項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扣留一部分資金作為利潤,放在不能隨便動用的利潤賬戶裏,剩下的資金才用來應付各種各樣的運營費用。
有人會問,那扣除利潤後剩下的錢不夠咋辦?
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無限的,隻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比如,雇一個正式工花費太高的話可不可以把工作外包?租設備是否比直接買設備更省錢?自動化設備是否能替代人力?一些新設備可不可以延遲購買?一些設備和人力是否真的是必需的?等等。
可以看出,Profit First並沒有什麽高深的地方,它隻是讓人們有意識、有節製地控製和管理費用。
采用Profit First,永遠會有利潤,哪怕起步隻有一元的利潤,隻要永遠有利潤,企業就容易持久,就更容易健康地發展壯大。反之,如果一直是虧損,企業就很容易倒閉。
眾多垂死的中小企業,在采用了Profit First方法後,很多最終走上了繁榮。
其實,這種自己為先的理念,不僅可以成功應用到企業運營中去,它同樣適用於個人和家庭的理財。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書中的觀點真算不上什麽新意。或者說,這種自己為先的理念已經在很多情況,早已被很多人成功地應用過了。
因為無論是社保、401k等退休金,還是窮爸爸富爸爸所宣揚的Pay Yourself First,講的實際上是同一個道理:
- 發工資時,都會先扣除社保和401k等,跟Profit First先從銷售額中扣除部分利潤,是同一種做法。
- Pay Yourself First也是同一個意思,要先支付自己。隻有購置股票、房產等真正屬於自己的資產,才算是支付自己。
我們之所以需要社保、401k、Profit First、Pay Yourself First、甚至是理財型保險等這些多此一舉的玩意兒,就是在努力克服人性的弱點,這就是,絕大多數人在錢財上缺乏自控力。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選一群人,每人有30萬資金,其中每人把1/3的10萬投到以下三個投資賬戶中去:
1)年回報10%,資金可以很容易取出來
2)年回報5%,資金也可以取出來,但難度比1)大
3)年回報0%,中間不允許取出來
十年後看看每人每個賬戶會有多少錢。
其實,根本不需要做這樣的試驗,就能猜出結果,結果應該是:除了極少數自律特別強的人,這些人的三個賬戶中1)最多,2)次之,3)最少外,其他大部分人應該是1)和2)都花光光,隻剩下3)的10萬,這也正是試驗的最終結果。
可見,在錢財控製上,絕大多數人都缺乏自律。不說別人,就說我自己,其實我是個特節儉,不愛花錢的人。但即便這樣,最終自己幾乎所有的資產都在退休金和房產上,多餘的錢不知不覺就沒了。也就是說,咱也屬於缺乏自律的人中的一個。
理財型保險也一樣,如果你不懂Infinite Banking的概念,沒有在合適的時機買到合適的產品,也就是說你不會很好地利用理財型保險可以借的這個特點,理財型保險的回報,肯定不如一般的股票賬戶。但就像前麵試驗中的結果一樣,有時候單純回報的高低並不能決定最終的結果,如果缺乏自律的話,再高的回報也白搭。對於家境不錯的人,購買理財型保險也是個選擇,道理跟前麵一樣,並不是說會有多高的回報,而是迫使人自律。
以自己為先,就是為了克服自律差的人性弱點。如果人人都能自律的話,這個社會根本就不需要社保、退休金、保險等產品。可惜人人自律並不是現實,這也是為什麽這些方法和工具,在很多情況下仍行之有效的原因!
建寧 20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