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BiggerPockets年輕的CEO Scott Trench寫了一篇令我很感興趣的文章,這篇文章所要探討的問題,也正是我目前所麵臨的問題:這就是財富和現金流的轉換問題,是想要財富還是想要現金流,或者說是想要發財還是想要財務自由,而這兩者,有時候是矛盾的。這是原文:
人生的不同時期,需求是不一樣的。就像我自己,今年之前我根本不在意現金流,因為家庭有工資收入,而從今年開始,需要靠現金流吃飯,所以必須把現金流放在第一位。
Scott Trench在文章中提到了加州一位45歲的高管,年收入五十來萬(mid-six-figure income),他向Trench谘詢每年如何可以得到6萬的被動收入。
這位高管目前的淨資產約3.5米,這是其資產具體配置:
- 約1米的退休金投在股市
- 3.5米的出租房產,其中淨值1米,貸款2.5米,貸款利率約4.25%
- 淨值75萬的理財型保險,但每年需要交6萬
- 25萬現金
- 自住房市值1米,其中還有貸款50萬,利率4.5%,貸款月供2500
這是個蠻省稅的投資組合,並且資產的長期增長率也應該不錯。
但是,這個投資組合卻沒有現金流,甚至很可能是負的現金流,盡管3.5米淨資產並不是個小數目: 1)保險每年需要交6萬;2)自住房每年需要交房貸和其它費用;3)退休金還不到拿錢的年齡;4)投資房高杠杆,也很難產生現金流; 5)25萬現金會產生些現金流。
這是Scott Trench的建議:
- 幹掉理財型保險,把拿出的75萬投到利率是10~12%的hard money lending,這一項就使原來負6萬,變成正8萬;
- 賣掉其它的出租房,隻保留現金流最好的兩個,用賣掉的資金還掉一些貸款, 這樣每年又可以產生五六萬的現金流
- 還掉自住房的貸款
這樣的話,每年會產生差不多14萬的被動現金流,差不多可以躺平了,當然這種組合在稅務上是不利的。
我覺得Scott Trench的建議過於保守,尤其是那位高管還那麽年輕,即便他想早躺平,也可以有允許犯錯的機會,當然Scott Trench的目的是想得到多的現金流。
如果換做是我的話,我的建議會是:
- 幹掉理財型保險,這個我完全同意
- 賣掉其它的出租房,隻保留現金流最好的兩個。這個也可以,但我不會用賣掉的資金還掉部分貸款
- 我不會選擇還掉自住房
還是用省下的資金仍然做hard money lending,或者投資高分紅的基金也可以,這樣現金流也許會少點,但總資產的回報率會高些,畢竟那位高管還年輕。
想發財,還是想早躺平,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建寧 20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