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倫敦遊記(7)劍橋大學

來英國前,我計劃一天內參觀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後來發現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可能實現這個計劃,最後報了一個當天從倫敦出發的巴士團。時間就定在周二,我們來倫敦的第三天。

 

當天是英國在複活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交通比較繁忙。來英國的前兩天,我在大街上、酒店裏看到人們穿著很優雅、身材也很苗條,以為歐洲人都是這樣;結果到了工作日一看,其實當地人的身材、穿著與美國人區別不大。

 

 

長話短說,我們擠地鐵來到了維多利亞火車站下車;在火車站問了兩個工作人員,左拐右拐出了火車站,最後在火車站以南的Bulleid Way找到了旅遊大巴。此時離出發時間僅剩十分鍾。

 

 

導遊給我們驗明正身後,給我們發了不同顏色的紙環(戴在手腕的);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憑票入場的標識,有的人沒有買進入某個學院的門票。

 

上午8:30,旅遊大巴準時出發。先在倫敦市中心轉了一圈,然後沿著M11號公路前往劍橋。由於當天早上醒得早,在車上正好補覺,足足睡了一個小時才睡醒。

 

 

 

接近劍橋鎮時,導遊開始講解劍橋大學的曆史。車上三十幾名乘客中,有六名華人(包括我們在內);因此導遊是用雙語來講解的。後來我才知道,導遊是山東人,在英國留學後就留在了英國;巴士司機是印度人。

 

劍橋大學成立的時間比牛津大學晚至少幾十年。牛津大學成立初期,牛津市民經常與大學學生發生衝突。1209年,在一次造成多人死傷的衝突後,一群來自牛津大學的學者為了躲避牛津市民針對學者的衝突而移居至劍橋。這就是劍橋大學的開端。

 

中世紀的大學相當於現在的神學院。1231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準許劍橋大學擁有相當程度的自治,以官方形式肯定了劍橋大學的地位。1284年建立的彼得學院是第一所劍橋大學的學院。

 

至今,劍橋大學擁有31個學院。每間學院自成一體,是學生身份的象征。

 

下車前,導遊告訴我們說會在劍橋大學裏待兩小時。中午12:30前請務必返回巴士(巴士停在原地不動)

 

 

我們在王後學院旁下車。該學院由瑪嘉烈安茹(亨利六世王後)於1448年建立。

 

 

 

康河上的數學橋

 

 

 

數學橋(官方名稱是木橋)連接了學院早期建築(被學生們稱作黑暗麵)和近期的建築(被學生們稱作光明麵),是劍橋大學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

 

 

傳說數學橋是有由牛頓設計並建造,該橋的建造沒有使用任何的螺母或螺栓。以前的學生或院士試圖將該橋拆除,並重新組裝,但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隻好用螺母和螺栓重新把橋固定。這就是我們看到如今的數學橋有螺母和螺栓的原因。

 

這個故事隻是傳說,事實上該橋由威廉·瑟裏奇(1709—1776年)設計,並由詹姆斯·埃塞克斯(1722—1784年)建造,於1749年完工(在牛頓逝世後的22年)。該橋因為年代久遠於1866年重修,並於1905年重建。重建的數學橋基本依照原有的設計,但采用柚木而不是橡木作為原料,橋上的階梯也改為光滑的橋麵為方便輪椅的通行。

 

沿著Silver St 繼續向前走

 

 

 

 

 

在三叉路口左轉,來到另一間學院 - 基督聖體學院。

 

 

 

該學院始建於1352年。是劍橋大學唯一一所由劍橋市民建立的學院,也是劍橋大學中僅次於彼得學院規模第二小的學院,以及招收本科人數最少的學院。

 

經過聖凱瑟琳學院。該學院創建於1473年。

 

 

 

建築物上有亨利八世雕像。

 

 

位於國王街上的聖體鍾。劍橋大學的新景點,由該校物理學家霍金於2008年為其揭幕。

 

聖體鍾的鍾麵是24克拉鍍金不鏽鋼圓盤,直徑約1.5米。它沒有指針和數字,而是通過藍色發光二極管顯示時間。

 

 

時鍾的主要視覺特征是一個類似蚱蜢或蝗蟲的昆蟲金屬雕塑。創作者泰勒稱之為時間吞吃者

 

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它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提醒觀眾:時間必然流逝。

 

來到了國王學院外。這裏商店比較多,市井氣息較為濃厚。街上多是劍橋大學學生推銷遊客去康河坐竹筏。

 

 

 

 

 

國王學院由亨利六世創立於1441年。它占據了劍橋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區。

 

 

國王學院初期隻接受來自伊頓公學畢業的學生就讀,直至1865年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的學生入讀,1873年學院擁有了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畢業的院士。

 

 

來到了國王學院屏風式門樓。

 

 

我們旅行團進入國王學院時,門口的工作人員會檢查我們是否戴著綠色紙環;如果沒有,就要去補票。

 

 

 

前院的大草坪

 

 

 

正麵的石灰石建築為吉布斯樓。該樓建於1724-1729年,現在的房間多用於教學和管理。

 

右邊是大教堂

 

 

左邊是餐飲大廳、威爾金斯樓

 

 

 

導遊說,每年四月中期到六月中期,由於劍橋大學舉行各種考試,國王學院校園將不對遊客開放,但國王學院大教堂仍對外開放。

 

這些寫著私人地方就是禁止遊客入內的。

 

 

我們從步道繞過前院,來到大教堂正門旁。這裏可以看到後草坪、康河、康橋(King’s College Bridge)

 

 

 

 

 

從康橋上眺望北邊的Clare Bridge 

 

 

以及南邊的風景

 

 

橋下的康河有很多竹筏經過,平均一分鍾一艘。

 

 

 

過了康橋,看到徐誌摩詩碑

 

 

 

 

以及中英友誼花園

 

 

 

1921年,徐誌摩在英國留學期間,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轉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當訪問學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與不少英國的學者和文學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從康橋返回去看大教堂

 

 

 

大教堂長88米、水平跨度12米,穹頂高24米。扇形拱頂無疑是這個建築的驕傲,完工於15121515年之間。之後,該大教堂又耗時大約30年得以被安上26扇彩繪玻璃窗。

 

 

 

 

 

 

 

 

 

 

 

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族譜

 

 

 

都鐸王朝成立前,英國爆發了長達三十年的內戰(史稱玫瑰戰爭),對陣雙方為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1486年,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兩個家族合並,結束了玫瑰戰爭。

 

 

 

亨利八世是兩個家族聯姻後所生的王子。國王學院大教堂正是在亨利八世時期完工。

 

 

 

John Argentein - 十六世紀初期國王學院的教務長

 

 

 

聖愛德華小教堂

 

 

 

離開國王學院後,經過聖瑪利大教堂

 

 

 

 

 

 

 

 

 

來到了劍橋市集所在地

 

 

 

走到三一路,準備前往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三一學院著名校友包括牛頓、玻爾、培根、羅素、英王查爾斯三世等。

 

 

三一學院是於1546年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所建

 

 

 

來到三一學院門外。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入內。

 

 

傳說中砸到牛頓的那棵蘋果樹的後代。據說有人把牛頓家中蘋果樹的樹苗栽種在這裏。

 

 

 

 

此時,離集合時間還有十五分鍾。我們原路返回,在12:30前回到了停在王後學院外的旅遊大巴,準時離開了劍橋大學。

 

 

 

附:徐誌摩《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