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份,請兩個朋友到當地的一個韓國餐館吃中飯,結賬時給了20%小費,韓國大媽拿賬單時瞪了我們半天,尷尬至極,害得我隻能show給朋友看,大家都覺得奇怪,什麽服務都沒有,就正常的端菜端飯,到底給多少才算滿意呢?
我剛來美國做過帶位,那時餐館隻給每個服務員一天10塊,所以我很理解要給小費,不是特殊情況,都是約定俗成15%和20%,但是疫情以後,小費的百分比至少從18%起,外賣,買咖啡,甚至Freshgogo送餐全部打出小費,為什麽不直接算在商品中,明碼實價,服務員得到實實在在的報酬呢?據餐館老板說疫情後招不上人來,薪水已經提高了不少,但服務員還是喜歡這個約定俗成的規矩的。可是底線到底在哪裏?我看很多網友說給豐厚的小費,豐厚到底是多少百分比呢?我老公以前做過吃八十給四十的事,但次數不多,否則我家隻能喝水度日了。
我們剛從兩牙回來,基本都是湊個整,大家開心,服務員沒有特殊要求。打車一般都給,按服務態度。酒店最後一天留一點因為服務太好了,愛誰拿誰拿。在一家服務特好的餐館吃飯的時候,用google語音說想感謝,那個服務員把經理叫過來了,我們說了感謝的話,聊得很開心,感覺的到他很不在乎我們給不給。吃過幾家米其林是打到賬單裏的,省心。
最早是九十年代中到德國的一個小鎮,那時窮我就按美國規矩第一頓中飯給了10%,大約四塊多,結果老板娘跟員工都跟我出來聊天表示感謝。在鷹巢上麵的餐廳吃飯,結賬的時候,那個女服務員特不好意思的說她沒零錢,能不能加一塊五湊成整數結賬,那一塊五算小費,我跟老公當時都沒反應過來要一塊五有什麽不好開口的。奧地利的一家餐廳老板跟我說在他們那不點喝的最招人討厭,因為他們員工福利太好,餐食不賺錢,利潤都從酒水裏來。後來在挪威那個步道石下的中國酒店裏,老板也說了同樣的話,我們還加了微信。在後來的歐洲旅行時即使全家沒人喝酒也盡量點一人一種飲料再加水,出門在外大家都舒服,不找不自在。到現在還有美泉宮服務員給的廁所票,因為點太多了,他高興的給了我們一捆,我們現在聊起來也覺得挺好玩。
中國我這次回去學會了各種各樣的獎賞方式,出租,送外賣的,送快遞的,非常令人感動,國人的勤勞程度遠遠超過西方,App上很容易就可以多付出一點,一除以七,比起美國給的都不叫錢,真的。
本來想加在網友的文章下麵,但囉嗦了半天,太長,就單寫了。小費喜歡不喜歡,它也存在,但歐洲合理的多,美加有些欺負消費者了,不知道能否通過個啥Amended Regulation 或 Law 明文規定一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