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rook, Timothy (2008).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2)Blankert, A, Montias, J. M., Ailland, G. (2007). Vermeer
3)Schneider, Norbert (2001). Vermeer, the Complete Paintings
4)wikipedia.org
5)百度baidu.com
Vermeer的這幅畫,Woman Holding a Balance, 作於他創作頂峰時期也是荷蘭黃金時代的1664年。畫中一個懷孕的女子(他妻子)托著一副天平小秤,而桌子上撒著的幾枚金幣,一枚銀幣,和若幹珍珠項鏈,暗示著這位女子正要稱量手中的財富。在她背後的牆上掛著一副“最後的審判”,畫中基督耶穌正在根據每個人生前的善惡程度,判決他/她是升入天堂還是打下地獄。
這是一副讓人迷惑的畫。懷孕女子和錢幣珍珠,暗示了生活的多產富裕。畫中女子的姿態平和滿足,顯然享受於財富帶來的舒適。但一副“最後的審判”,則暗示人們最終的歸宿。
那個17世紀的黃金時代,追求財富在荷蘭人眼裏是一種美德。如果說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獨霸海上,那麽17世紀是荷蘭的世紀。從16世紀末起,荷蘭依靠當時領先的造船技術,以及提倡以市場為中心的自由貿易,讓她在17世紀的海上貿易一枝獨秀,百姓生活水平到達歐洲頂峰。到了1660s, 荷蘭東西印度公司的海內外交易量已占整個歐洲的一半,Amsterdam 成為世界交易中心。同時她在風力水利,漁業農植技術特別是商業資本的現代化更新,使荷蘭17世紀的早期工業革命成為歐洲各國包括英國在內的追崇模仿典範。
17世紀始,銀子意味著財富。隨著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銀子成為跨洲的世界通幣,特別是在與中國的商業貿易,銀子成為歐洲人購買中國物品的最主要交易媒介。
那麽歐洲的銀子從哪裏來?
當時銀子的開采主要來自日本和南美,兩者大約占世界產量的95%。17世紀的日本是銀礦的主要開采國,而荷蘭是唯一被日本政府許可的對外貿易國。幾乎所有與日本交易獲得的銀子都沒有被荷蘭人送入歐洲,而是直接流入亞洲。另一個主要渠道是西班牙統治下的南美,包括墨西哥,祕魯(Peru)和現在的玻利維亞(Bolivia)。
哥倫布第一次登陸美洲時,看到當地土著脖子上金光閃閃的裝飾品,認定有金礦的存在。隨後的一二百年,大量歐洲人湧入南美開礦尋求財富。譬如玻利維亞的Potosi, 曾經是南美最大的銀礦所在地。那個草木不生的苦寒高地,1545年西班牙人才第一次被印第安人帶入,短短20多年時間,到了1570年,已經有大約120,000人移居此地。開礦後西班牙在當地直接把它加工成純度為0.931的銀幣,然後運至世界各地。中國人又把收到的西班牙銀幣重新融化製作成純度更高的銀子,並以重量來衡定銀子的價值。
銀子進入歐洲有兩條路線:由西班牙皇室控製的官方路線,先用動物運載越過高山到達祕魯海岸,從那裏海運至巴拿馬,然後跨過大西洋到達西班牙Cadiz, 最後到達當時的世界銀子交易中心Seville。另一條非法路線,占南美大約三分之一的銀幣產量,先從出產地運到阿根廷,然後葡萄牙人跨過大西洋運至葡萄牙Lisbon。在Seville 和Lisbon 的銀幣不久到達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從那裏最終出口到中國。
西班牙在南美開采的銀幣除了運回Seville, 還直接從墨西哥越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馬尼拉當時被認為是東西大陸的連接點,是歐洲各國和中國進行商業買賣的最主要交易站,進入中國的銀幣大約有80%以上來自此地。
為什麽中國成為銀子的最終目的地?
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 由於中國廉價勞動力,銀子在中國市場的購買力是歐洲的一倍多,也就是說,同量的銀子在中國可以購買雙倍的物品,商業利益促使大量銀子從歐洲流入中國。其二,中國沒有向歐洲大量購買商品(槍支例外)的需求,唯一被中國人接受的支付方式為銀子。其三,為了防止銀礦落入私人手中和滋生腐敗,中國政府嚴格限製銀礦的開采,造成中國白銀市場的短缺。
在17世紀的前半個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授權的從歐洲輸入中國的白銀超過500噸,加上1640年後VOC從日本出口的銀子,光由荷蘭輸入中國的銀子總量多達800噸。
荷蘭人用大約三分之一的銀幣購買香料,紡織品,茶葉,瓷器和鐵器等物品,另外三分之二用於建立維護海外殖民地。
馬尼拉中國人大屠殺
西班牙在菲律賓的殖民統治時期(1565-1898),有記錄的馬尼拉華人大屠殺最起碼有6起,其中文字記載最多的大屠殺發生在1603年,1639年和1662年,而後麵幾起,除了1820年第6起由於涉及到除西班牙人外的其他歐洲人,因此可以在網上查到,第四第五事件無從可考。由此可以想象其他無數次被曆史忽略的小型屠殺事件,可見曆史以來中國人為了謀生在海外麵對的嚴酷處境。
Chinese Massacre (Sangley Rebellion 1603)
Sangley,認為是廣東一帶方言,意“常來”,體現了中國廣東一帶的商人一開始季節性的去東南亞一帶經商的現狀,用來泛指中國商人。
1603 Chinese massacre tableau in Bahay Tsinoy Museum.
1570年西班牙首次登陸馬尼拉,運用計謀獲得當地土著的居留允許,不多久就把土著趕盡殺絕,馬尼拉最終成為歐洲各國在東南亞的貿易重鎮,菲律賓(名字來自於當時的西班牙國王Philip II) 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在西班牙人登陸馬尼拉之前,已經有100多中國人在那裏從事商業交易,因為與之有利可圖,西班牙人和中國人一開始和平相處。但是西班牙人歧視中國人是野蠻肮髒的異教徒,禁止他們進入城牆之內他們的領地,僅允許中國人在城牆外的低窪之地建屋經商,而且不允許用石頭造房。由於人口擁擠,用木頭建造的房屋不時發生火災,有時燒掉整片街坊。他們又擇地重建,建造的木頭屋子越發複雜精致。中國人在馬尼拉不但主導了與西班牙的商業貿易,而且服務於西班牙人生活的各個方麵。中國人口大增,中國城興旺蓬勃。這種現狀引起西班牙人的嫉妒和懷疑,不信任感劇增,由於西班牙人和中國人的比例懸殊,更讓他們感到威脅,對中國人的限製越來越多,雙方的不滿敵對也越來越強。
1603年,明朝宦官高才,聽聞馬尼拉中國商人致富的神話,違反中國官員禁止出境的禁令,渡船來到馬尼拉斂財,進一步激起西班牙人的懷疑。而新到馬尼拉的西班牙神父,宣道譴責中國人相信異教巫婆,激起中國人的抗議,進而發展成大規模的衝突,然而由於中國人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沒有戰術能力,最終約15,000-25,000的中國人慘遭殺害。
其後,中國政府認為馬尼拉大屠殺發生在不屬於其行政管轄的海外,不了了之。
2nd Sangley Rebellion (1639)
1603年大屠殺後,情勢逐漸恢複正常,到了1639年,中國人口在馬尼拉達到33,000-45,000之多。然而西班牙人專門針對中國人施予重稅,而且強迫一部分中國人從事水稻種植,然後以低價收購,導致中國人在1639年再次反抗,西班牙人殘酷鎮壓,導致17,000-22,000中國人死亡。
Sangley Massacre (1662)
1662年,南明名將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隨後送信去馬尼拉要求西班牙供奉,否則武力攻打馬尼拉,導致西班牙人開始修牆備戰,並清理所有未昄依基督教的中國人,大約幾千人被懸賞追殺,其他人四處逃生。
西班牙人對待外族的嗜血手段有史為證。無論是他們對待本土的穆斯林moors,以宗教為名對異教徒的Inquisition, 對待南美土著印第安人,和中國人馬尼拉大屠殺,都是以趕盡殺絕為目的,手段極其殘忍。拿破侖與西班牙交戰時,對於西班牙人對法國俘虜抽筋剝皮的殘忍手段極其惡心。即使今天如果看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和Dali的某些畫作,都能夠看到嗜血傾向。
新年前後查考馬尼拉中國人大屠殺令人心情異常沉重,也讓我作為海外居住的中國人警醒。
注:關於南美金礦銀礦對歐洲及世界經濟的影響,“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 有著詳細闡述,對於非經濟專業的人士是一本從曆史到經濟都極有幫助的普及讀物。
The End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