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德裏之庫特布高塔
眾所周知,印度最普遍的宗教是印度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印度還是伊斯蘭教影響巨大的國家,擁有除印度尼西亞之外最大的信眾群體,信眾達二億之多,並且是世界上清真寺數量最多的國家。
到印度的第一天(9月27日),下機伊始,我們去訪古張望的第一個地方,是一座伊斯蘭教的古建築——庫特布高塔 (Qutb Minar)。此塔位於首都德裏南郊十五公裏處。這是公元十二世紀末,德裏蘇丹王國的開國君主 庫特布丁·艾依拜克(Qu?b ud-Dīn Aibak)所建,始建於AD 1192, 建成於AD 1220年。
圖1
圖2
走進塔園,綠樹婆娑,芳草茵茵,安靜肅穆,和外麵的喧鬧和髒亂形成鮮明對比。舉頭望塔,塔背襯藍天白雲,挺拔雄壯,概然大觀 (圖1、2)。塔身呈赭紅色,上有雕刻的精美花紋和《古蘭經》(圖3),顯示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塔分五層,高七十三米,據說是德裏的最高建築,被譽為印度的七大奇跡之一。它以紅砂岩和大理石為建築材料,共有379級台階。直徑從底部的14.3米逐步縮小至頂層的2.7米。它在199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圖4)。
圖3
圖4
德裏蘇丹的勢力來自波斯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古爾王朝,在十二世紀晚期侵入印度次大陸後,擊敗印度教的王國,在印度北部建立起了第一個伊斯蘭王國。此時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南宋中期。
庫特布丁·艾依拜克本是突厥人,早年曾是一名奴隸,為古爾王朝的蘇丹之弟穆儀茲丁·穆罕默德效力。將軍拔於卒武,庫特布丁最終以戰功成為古爾王朝的領軍人物,占領印度北部後,又成為了占領區的實際統治者。在穆罕默德身亡後,他宣布獨立,建立德裏蘇丹王國,自立為蘇丹。從奴隸成為了將軍,而又從將軍成為了國王,那是一個亂世英雄起四方的時代。
圖5
圖6
圖7
在庫特布高塔處,曾建有印度曆史上的第一座清真寺,叫庫瓦特·烏爾·伊斯蘭清真寺,而庫特布高塔其實就是該清真寺的宣禮塔。如今,寺毀塔存,空留滿園的斷垣殘壁 (圖5-7),安靜地佇立在夕陽晚照之中(圖8、9),顯得寧靜而滄桑。
圖8
圖9
庫瓦特·烏爾清真寺有著一種特別的涵義,它不但是印度次大陸上的第一座清真寺,而且修造於印度教神廟的原址上。因此,此寺開啟了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宗教衝突。據曆史記載,庫塔布丁摧毀了27座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廟,用拆下的材料興建了庫瓦特·烏爾清真寺。在清真寺周圍回廊的石柱上,今天仍可見到原來印度教寺廟的各種裝飾圖案。由於伊斯蘭教不允許圖形崇拜,原來石料上的人形圖案的臉部均被毀去。
塔園中還有一景,是一塔的基座,儼然大塊,表麵斑駁滄桑(圖10)。 據介紹,這是未建成的阿拉依塔的基座,由德裏蘇丹王國的國王阿勞丁·哈爾吉(公元1296-1316在位)興建,試圖與旁邊的清真寺相呼應,設計高度為庫特布塔的兩倍。然而,此公壽命不永,塔剛修至一層,阿勞丁即亡,於是作罷。該塔至今仍保持著粗糙的內外部結構,給精美壯觀的庫特布高塔作一陪襯,似乎在告訴後人 “好大喜功”的結果。
圖10
清真寺內的庭院中豎有一根鐵柱(圖11,來自網絡,致謝!)。柱高7米,底部和頂部的直徑分別為0.4米和0.3米。據柱上的梵文記載,此鐵柱鑄於公元4世紀左右,以毗濕奴(印度教三大神祗之一)神祗為相,紀念笈多王朝一位叫錢德拉的國王。
圖11
鐵柱貌黑,雖曆經一千六百多年的歲月,但表麵依然光滑且致密。遊者皆興致盎然,圍著鐵柱仔細觀看,並紛紛議論起來。我覺得,關於此鐵柱,至少有兩個不解之謎:
其一,鐵柱曆史遠遠長於塔園中的其他物事,顯然是後來遷入的。為何遷移於此?寓意是什麽?原址在何處?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其二,經過一千六百多年的日曬雨淋,卻絕不生鏽,而鐵本身是極易生鏽的金屬,一般曠野中的鐵件,不要說上千年,能抵抗一百年的風吹雨打就不錯了。這巨大的鐵柱,似乎是一件不可理解的物證,昭示著人類的智慧。
以筆者從事金屬材料研究數十年的經驗來看,生鏽本質上是表麵的微電池氧化反應。一般說來,除了特定的強合金化外(那是很晚近的技術),早期人類有兩種方法可以防止鐵器生鏽:一種是製造純度很高的純鐵,從而製止微電池效應;另外一種方法則是有意在表麵製備迅速氧化的致密保護層,從而防止後麵的繼續氧化。
回來後查閱網絡資料, 發現此鐵柱二法均占。有專家對鐵柱成分做過化驗分析,發現鐵柱中鐵的純度很高,達99.72%,其餘為微量的碳、矽、硫和磷。而鐵柱表層上也形成了一層均勻的結晶性化合物,可保護其免受德裏氣候的影響。 古印度人居然有如此高妙的技術,實在令人歎為觀止。但不解的是,這技術為什麽沒有繼承下來?又為什麽沒有傳播開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