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篇
我們坐夜車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俄國的大城市都有好幾個火車站,多以列車開行的方向命名。比如莫斯科的基輔車站是開往基輔方向的列車的始發/終點站。開往聖彼得堡的車站原先就叫聖彼得堡車站,蘇聯時期更名為列寧格勒車站Leningradskiy Railway Station。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已經改回原名聖彼得堡,不知為什麽這個車站還叫列寧格勒車站。
我們坐的是四人一個包廂的二等臥鋪,雙層客車。顛簸了一夜,列車在清晨時分抵達聖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車站。從莫斯科的列寧格勒站到聖彼得堡的莫斯科站,兩邊對上了。
我們住的民宿是戰神廣場Field of Mars旁邊的建於19世紀後期的老建築,內部重新裝修。房間高足有4米以上,可知當年是高檔公寓。這裏離滴血大教堂走路隻需3分鍾。到冬宮也隻要走十幾分鍾。當年住在這裏的可能是高官,走路進宮裏麵當差?我們在聖彼得堡的6天都住在這裏。
聖彼得堡是和莫斯科並列的俄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她又以十月革命的發生地而聞名。1917年11月7日,俄國工人和士兵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領導下武裝起義,推翻了剛剛在二月革命中從沙皇手中取得政權的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1924年列寧逝世後,聖彼得堡改名為列寧格勒。到1991年蘇聯解體,城市改回原名。
聖彼得堡的天際線
在世界名城中,聖彼得堡算是一個年輕的城市,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立,到現在不過300多年的曆史。
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是對俄國曆史進程影響巨大的君主。
彼得出生於1672年,不滿4歲時其父沙皇亞曆克西斯駕崩,傳位給彼得的同父異母兄長費奧多三世。費奧多隻在位6年就去世,身後無子。這樣皇位繼承就有了問題。此時彼得還有一位同父異母兄長伊凡五世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但伊凡身體和智力都不健全,因此俄國貴族杜馬Boyar Duma選擇彼得即位。這引起了伊凡母係親屬的強烈反對。伊凡同母姐姐索菲亞聯合禁衛軍造反,殺害了彼得母係的一些親屬和支持者,迫使杜馬同意伊凡和彼得以雙沙皇的形式即位。伊凡因年長而在先,由索菲亞攝政。1689年,彼得17歲,計劃奪回權力。但他再次麵對索菲亞和禁衛軍敵對。消息走漏後彼得半夜從莫斯科逃往謝爾蓋耶夫的聖謝爾吉斯聖三一修道院(就是我們在金環去的第一站的那個修道院),並在那裏部署奪權行動,最後終於把索菲亞趕去了修道院,改由自己母親攝政。再熬到1696年母親和伊凡都去世,24歲的彼得一世終於大權獨攬。
相對於歐洲的中心,俄國地處遙遠的東方,又被來自亞洲的蒙古人統治了兩百多年。和文藝複興後的西歐相比,17世紀末的俄國還是一個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都落後甚遠。彼得大帝深信推動俄國現代化的唯一途徑就是全盤西化。他推行西方的政治體製,把沙皇俄國改名為俄羅斯帝國,改沙皇為與西方一致的俄羅斯皇帝(大概是嫌沙皇的稱呼太土,雖然習慣上後來俄國皇帝仍被稱為沙皇)。他要求王室成員盡量與西方通婚,甚至規定貴族必須穿著西方服飾,禁止男子蓄須和穿俄羅斯傳統長袍。如果執意保留胡須則必須為其交稅。為了向西方學習,彼得派出了一個龐大的使團Grand Embassy遊學西歐各國,為期長達18個月。他自己隱名埋姓混在團中(其實各國政府隻是心照不宣假裝不知道而已。彼得身高1米9,在當時的俄國人裏鶴立雞群,沒法不讓人注意),親臨其境地向西方學習。
彼得的全盤西化遭到封建勢力的激烈反對。1698年彼得的大使團行程還未結束,莫斯科的禁衛軍就造反了。彼得馬上縮短行程兼程趕回國鎮壓。當他趕回莫斯科時叛亂已經被平息。但他還是嚴厲處置參與的禁衛軍。據記載有超過1200名禁衛軍被處死。
瓦西裏.蘇裏科夫的名作《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攝自莫斯科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蘇裏科夫創作於1881年的這幅畫作生動地描述了騎在馬上的彼得大帝在紅場豎起絞刑架處決叛亂的近衛軍並親臨監斬的情景。
俄國禁衛軍Streltsy是建立於恐怖伊凡時期的軍事組織,配備火器,有世襲的性質,平時負責首都的衛戍。有點像滿清八旗火器營。後期的禁衛軍經常卷入政治反對改革,曾經多次武力支持彼得政敵阻止彼得執政。彼得得此機會痛下殺手,不久就把禁衛軍趕到外省,後來幹脆將其解散了事。
俄國傳統上是一個陸軍大國,但彼得卻對海軍情有獨鍾。17世紀末時,西方海上強國已經在大洋上航行了幾百年,發現美洲新大陸已經整整兩百年,環球航行也早已完成,而俄國卻連一個像樣的海軍基地都沒有。彼得在他的大使團訪歐行程中專門到船廠學習造船技術。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他在船廠學習了4個月。船廠專門為他開建了一艘船讓他了解造船的全過程。
涅瓦河邊的海軍元帥堤岸大街 Admiralty Embankment有一座名為“木匠沙皇The Tsar Carpenter”的青銅雕塑描述的就是彼得在荷蘭讚丹Zaandam船廠學徒作木工的事。這座雕塑還有一段故事。雕塑原本是1909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紀念彼得大帝統帥下俄國海軍的第一場勝仗-北方大戰中的波爾塔瓦戰役兩百周年而送給聖彼得堡的禮物。其實當時俄國海軍波羅的海艦隊剛剛被日本人全殲。兩百年了還是沒有一點起色,太對不起祖師爺了。尼古拉此舉也許是要提升點低落的士氣吧。當年同時還送了一個雕塑的複製品給讚丹市作禮物。過了90年,人家讚丹的那座還好好的,聖彼得堡的這座卻被布爾什維克在1918年給砸了。1996年蘇聯解體後讚丹市又按複製品複製了一座,回贈給了聖彼得堡。就是下麵這座。
聖彼得堡的建城也源於和彼得大帝的海洋雄心。當年的波羅的海是瑞典的勢力範圍。俄國為了爭奪這一地區的霸權,建立波羅的海港口和打通到西歐的北方海上通路從1700開始和瑞典進行了長達21年的北方大戰The Great Northern War。1703年5月,俄軍攻占了芬蘭灣最東端,涅瓦河畔的瑞典堡壘Nyenschantz,彼得決定在這裏建立一座新城,並命名為聖彼得堡。
彼得請德國和意大利建築師設計宮殿和規劃城市。俄國農奴和瑞典戰俘一起建設了這座城市。涅瓦河下遊一帶河流沼澤密布施工艱難,在經過9年時間和付出數萬人的生命代價後城市才基本建成。1912年彼得將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座西式的新城。俄國冬季寒冷,地處北方的聖彼得堡更冷,而且基礎設施不完善,據說連貴族家都隻能每星期供應一次熱水。彼得的手下無不怨聲載道。但他不為所動,堅持把所有人都趕來了新首都。他以遷都表示了告別封建的舊俄國,擁抱大海和西方文明的決心。此後兩百年直到1918年,聖彼得堡都是俄國的首都。
在聖以撒大教堂的樓頂俯瞰涅瓦河和聖彼得堡市區
聖彼得堡當年是完全按西方城市規劃建設的,人們的生活也似乎更加西化。這一點甚至在300年之後都能感覺得到。從莫斯科來到聖彼得堡就像從北京來到上海。不止建築,甚至人們的衣著都似乎要優雅西化一些。
流過聖彼得堡市區的Moyka河及河邊的西式建築
麵對涅瓦河的彼得大帝雕像,又名青銅騎士像。雕像是奉葉卡捷琳娜女皇之命用了12年時間才於1782年完成。彼得大帝的臉部由年僅18歲的法國女學生Marie-Anne Collot 根據為彼得大帝遺體製作的麵模完成。雕像向前伸出的右手取自一座羅馬時期雕像的造型。雕像的底座重達1500噸,是產自芬蘭的一種被稱為雷石的花崗石,傳說是被雷電劈開的石頭。當時這麽大的石頭運輸成了問題。原計劃是切開了再運,但葉卡捷琳娜下令一定要整個運回來。結果是等到冬天從冰上由冰橇運到港口裝船,前後花了兩年才運到聖彼得堡。
青銅騎士像被看作是聖彼得堡的象征和守護神。俄國人相信隻要雕像在,聖彼得堡就不會被敵人攻破。事實好像也確實如此。1812年拿破侖攻俄就沒來首都聖彼得堡而是去燒了莫斯科。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用沙袋把雕像遮蓋得嚴嚴實實,保佑聖彼得堡頂住了納粹德國長達900天的圍城。看來幸虧布爾什維克當初沒把雕像給砸了,想想都後怕。
冬宮
冬宮是來聖彼得堡的每個訪客都必須要到的地方。
冬宮從彼得大帝時開始修建,不斷地擴建和改建,直到19世紀中葉。彼得大帝和他之後的沙皇一改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城堡式風格,把冬宮建成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建成後的冬宮有1500個房間,其正麵有215米長30米高。冬宮從1732年到1917年是沙皇的正式居所。但實際上1880年代後沙皇就不住在這裏了。
住在冬宮的曆代沙皇都大量購買搜集西歐的藝術品。早期以皇家博物館的形式展出。博物館的藏品在葉卡捷琳娜女皇時期得到極大擴充,並首次被命名為埃爾米塔日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與莫斯科的特列雅科夫美術館和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美術館以收藏俄國藝術家的作品為主不同,冬宮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以收藏展出西歐藝術品為主。1852年,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對公眾開放。今天冬宮的正式名稱就是國立埃爾米塔日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收藏有近300萬件世界各地各個時期的文物。其實冬宮的建築和家具陳設本身就是珍貴的藝術品。
冬宮曾經在1837年大火中遭到嚴重破壞。而1917年11月7日起義軍炮擊並攻占冬宮是十月革命最具象征性的事件。
冬宮前的廣場的早晨。綠色的建築就是冬宮。廣場中央的巨柱是亞曆山大紀念柱,是為紀念戰勝拿破侖法軍而於1830年代建成。這個亞曆山大並非古代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而是俄法戰爭時的俄國沙皇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紀念柱基座
冬宮對麵的黃色弧形建築是建於1820年間的總參謀部大樓。現在其東翼是冬宮博物館的一部分。
冬宮正門
冬宮屋頂裝飾
冬宮內部
各種不同木料鑲嵌而成的地板和天花板彩繪
金碧輝煌的天花板和精美的彩窗
雕塑展廊
意大利雕塑家Antonio Canova:《天使親吻朱庇特-Kiss of Cupid and Psyche》。1787
意大利雕塑家Antonio Canova:《三仙女The Three Graces》,1812-1816。據說表現的是天神宙斯的三個女兒 Euphrosyne, Aglaea和Thalia。這個雕塑有好幾個版本。冬宮這個是第一個。
Pietro Stagi (意大利):《Pygmalion and Galatea》。1797。Pygmalion和Galatea都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
米開朗基羅:《蹲著的少年- The Crouching Boy》
Charles Adrien Prosper Caïez d'Épinay(法國)-大衛瞄準歌利亞David Takes Aim at Goliath. 1876 。和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大衛》說的是同一件事。
此次俄國之行參觀了三個藝術博物館,其中莫斯科的特列季雅科夫美術館和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美術館都是以收藏俄國畫家的作品為主,但冬宮的館藏卻是西方的作品占絕對優勢。由此可見沙皇的全盤西化也包括審美和收藏。有些西方的藝術評論家對俄國沙皇的收藏評價不高,認為是重數量輕質量,經常是成批購買。但沙皇其實也並非全是人傻錢多,買多了自然有不少精品。冬宮的收藏,特別是荷蘭畫家魯本斯和倫勃朗的作品,有很多堪稱世界級的名作。
Jean-Baptiste Perronneau(法國):《拿著書的少年-Portrait of a Boy with a Book》
戈雅Francisco Goya(西班牙):《女演員安托尼亞·紮裏特肖像-Portrait of the actress Antonia Zarate》1811
Jean-Baptiste Santerre(法國):《戴麵紗的少婦-Young Woman with a Veil》
Gerrit van Honthorst:《少年基督-Childhood of Christ》。1620
A.E.Kotzebue(俄):《波爾塔瓦的勝利-The Victory at Poltava》。這大概是彼得大帝最得意的勝仗吧。
Bernardo Bellotto(意大利)-德累斯頓的新市場 The New Market in Dresden. 1750
何塞·德·裏貝拉Jose de Ribera(西班牙):《聖徒艾琳為聖徒塞巴斯蒂安療傷-Saint Sebastian Cure by Saint Irene》。1628
達芬奇:《聖母和聖嬰-Madonna and Child (The Litta Madonna)》
Lo Scheggia(意大利):《聖母,聖嬰和天使-Madonna and Child with Two Angels》
冬宮藏有豐富的荷蘭畫家,特別是魯本斯和倫勃朗的作品,有些堪稱鎮館之寶。
魯本斯:《羅馬慈善-Roman Charity (Cimon and Pero)》
魯本斯:《方濟會修士肖像-Head of Franciscan Monk》
魯本斯:《獵獅圖-Lion Hunt》
魯本斯:《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
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荷蘭:《學者肖像- Portrait of a Scholar》。1631
倫勃朗:《葡萄園工人領取報酬-The Parable of the Labourers in the Vineyard》。1637
倫勃朗: 左:《大衛告別喬納森-David's Parting from Jonathan》。1642
倫勃朗:《撒瑪麗亞婦女照看下的基督-Christ and the Woman of Samaria》。1659
倫勃朗:《達納-Danaë》。1636。達納是希臘神話人物,畫中的達納正準備迎接到訪的宙斯。這是倫勃朗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據說原畫是以倫勃朗的夫人為模特的,但在她去世之後他把達納的麵部改畫成了自己後來的情婦。此畫於1985年被人潑硫酸毀壞,後修複。
倫勃朗:《浪子回家-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1663/1665
這是倫勃朗晚期的另一幅巨作,取材於聖經預言故事。
以上畫作中倫勃朗顯示出對光和影的出神入化的把握。
倫勃朗:《將耶穌從十字架放下-Descent from the Cross》。1634。
Jan Gossaert戈薩爾特:《從十字架上放下的耶穌-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兩幅相同題材的畫可以比較一下。
倫勃朗:《花神-Flora》。1634
倫勃朗:《戴耳環的女孩-Young Woman with Earrings》。1654
冬宮博物館規模宏大,藏品眾多。一整天時間都很難仔細看完。但展覽水平與其所藏珍品和世界級博物館的聲譽不符。很多展室從窗戶進來的自然光在畫作上形成雜光,嚴重影響觀賞,更別說拍照了。這是俄國幾大美術館的通病,尤以冬宮為甚。
館中看畫的孩子。表情生動各異,不輸於畫中人物。俄國博物館中常見小群或大隊的學生。可以從小受到高水平藝術的熏陶實在幸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