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多姿的貴州 10 三寶侗寨

來源: 林間溪 2021-05-22 10:55: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48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林間溪 ] 在 2021-05-22 10:58:2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侗族僅次於苗族和布依族,是貴州省的第三大少數民族。參觀完苗寨,我們又來到侗寨。同樣我們也參觀了兩個侗族村寨,一是位於黎平縣的肇興侗寨,另一個是榕江縣的車江三寶侗寨。如果你上網查查百度,這兩個侗寨都頭頂著“第一侗寨”的稱號,它們都是占地廣大,有千餘戶居民。誰是第一對於當地的旅遊業來說應該至關緊要,其實單從占地麵積和人口密度來說,三寶侗寨應該是遠遠大於肇興,但從旅遊開發來說,肇興卻遠勝於三寶。走進村寨,你會發現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肇興侗寨與西江千戶苗寨一樣,是一個成熟的旅遊景點,非常商業化。百度是這樣介紹的,“肇興侗寨占地廣大,有千餘戶居民,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素有“侗鄉第一寨”美譽“。而三寶侗寨看上去卻原始樸實得多,它分為上中下三寶,2千多戶人家,侗族人口密度為全國第一,而且是侗語標準音所在地,故有“天下第一侗寨”稱號。讓我們先走進三寶侗寨,看看這個天下第一侗寨。

與寨門相連的樓廊                     

走進寨門,迎麵是一座高大的鼓樓。鼓樓是侗家的典型標誌性建築,凡有侗寨必有鼓樓,根據侗寨的大小而有一個至多個鼓樓。鼓樓從外觀看像一座寶塔,氣勢雄偉,還沒進入村寨遠遠就可看見非常醒目。鼓樓上一般都掛有一支鼓,過去當寨子遇到外敵入侵,失火或議事之時,便登樓擊鼓,召集寨民,鼓樓因此得名。鼓樓不僅是侗族建築藝術的結晶,更是侗族文化的載體。自古以來,凡聚眾議事,製定村規民約,調解民事糾紛,抵禦兵匪等重大活動均在鼓樓進行;逢年過節,迎賓送客,對唱大歌,“多耶”踩堂等也在鼓樓進行;閑暇之時,村民們喜愛聚集在鼓樓休息、談論家常,彈琵琶、唱古歌,這裏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地方。由此可見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侗族文化又稱為鼓樓文化。

三寶鼓樓21層,是國內最高的鼓樓                                                       

鼓樓是一種木結構重簷建築,建築手法綜合了中國木結構的“井幹式”、“穿鬥式”和“抬梁式”工藝。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數呈六麵形,中央設有火塘,四周配有長凳,是鼓樓的實際使用部分。鼓樓內部並不分層,貫通到頂。外廓密疊的層簷實為裝飾性樓層,飛閣重簷,層層而上,氣勢雄偉。重簷層數均呈單數,從3層到15層不等,形式有四麵倒水、六麵倒水、八麵倒水等等,均為偶數。每層都有飛簷翹角,簷板繪有反映侗族風情的彩繪。三寶鼓樓為 21層,總高35.18米,是國內最高的鼓樓。三寶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年間,鹹同年間被毀,光緒十七年(1891)重建,主樓坐北朝南,為三重簷四角攢尖木質結構,整個建築不用一根釘子,重簷上的繪畫和雕刻展現了侗族從母係氏族社會以來的曆史沿革,以及中國侗族多支係的古風遺韻、傳統服飾、民間習俗等。三寶鼓樓於2001年被吉尼斯總部以“最高、最大、樓層最多”的特點入編《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                                 

鼓樓內部不分層,直通至頂,整個建築為木質榫卯結構,沒有一顆釘子

鼓樓前一個大廣場,逢年過節村民們聚集在這裏踩歌堂、唱大歌,迎賓送客

閑暇之餘,村民們喜歡在這裏坐一坐,聊聊天               

村寨裏靜悄悄的,沒有遊人,隻有幾個當地人在忙碌。環顧四周,廣場周圍的建築為青瓦吊腳木樓,鱗次櫛比,疏密有致。一座紅色建築在一群黑色吊腳樓中顯得特別突出,這是聖母祠,侗家人稱為“薩瑪祠”,是侗族人祭祀女神“薩瑪”的祠廟。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樹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對象。在眾多神靈之中,薩瑪是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神。“薩瑪”為侗語譯音,是大祖母的意思,她是整個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認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無上,主宰人間的一切。她能賦予人們力量去戰勝敵人和災害,贏得村寨安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因而對之虔誠崇拜,奉為侗族的社稷神。同時,薩瑪又是傳說中的古代女英雄。相傳早在母係氏族社會,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抗敵入侵的戰鬥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在一次與數十倍敵軍的戰鬥中不幸被包圍,最後戰死。後世侗族人對她無比崇敬,將她敬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為“薩瑪”。薩瑪祠原以露天土堆為祭壇,後“以石為蓋”,至明末清初開始建祠供奉。薩瑪祠在侗族地區占有重要地位,她是反映侗族保持母係氏族社會遺風的曆史證物,是侗族“薩”文化傳承的載體。這座薩瑪祠始建於嘉慶年間,2000年由縣旅遊局牽頭,重新維修。每年的新春是寨人祭“薩”的日子,屆時舉行盛大的祭典。平時每到初一十五都要燒香敬茶,寨中男女歌隊出行,戲班演出,舉行蘆笙賽會或鬥牛活動等,都要事先到“薩”壇前祭祀,以祈求平安順利。逐漸祭祀薩瑪的典禮演變成薩瑪節,是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薩瑪節也是侗族婦女的好日子,節日期間多數侗族男性心甘情願地在家帶孩子、做家務,讓女人們好好過節。我們本想進去看一看,可是眼下薩瑪祠大門緊閉,隻好打消了念頭離去。

村寨四麵環山,一條小河從寨中蜿蜒流過,河水兩岸生長著翠綠挺拔的古榕樹,高20多米,直徑6米多,枝繁葉茂,四季常青。這些榕樹據說植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河畔現有30多株這樣的古榕樹,它們樹冠相擁,樹根相連,形成一個古榕樹群。我們沿著小河走在河邊的榕樹群中,忽然一陣悅耳的歌聲從河麵傳來,順著歌聲望去,隻見一隻小船飛快駛過。船上坐著兩三人,美妙的歌聲就是從妹子的口中流淌出。我不禁心中一陣高興,這可不是為旅遊作秀,而是地地道道侗家妹子的山歌,那麽動聽、那麽優美。

河水旁一排古榕樹,枝繁葉茂青翠挺拔

河邊的古榕樹下,有一座白色的大理石雕像,“珠郎娘美”,講的是一個淒慘的愛情故事。傳說,珠郎和娘美都是三寶侗寨人,他們在行歌坐夜中相識相愛了。可是,按照侗家“還娘頭”的婚俗,娘美不能與珠郎結合,而要回嫁給舅舅的兒子為妻。娘美為追求美滿婚姻,與珠郎私奔到從江縣貫通寨。誰知貫通寨財主見到美麗的娘美,頓生霸占之心,他買通土匪將珠郎殺害。娘美決心為珠郎報仇,她定下巧計,機智勇敢地殺死了仇人,並將他葬入自己挖掘的墳坑中。                      

河麵一陣歌聲將我們吸引,侗家妹子嗓音清脆著實好聽,隻可惜小船很快劃過去,歌聲漸漸遠去

我們離開河邊在村寨中穿行。村裏的房屋大多破破爛爛,也不見人影。路過河邊一家,許多人正在忙著生火做飯,好像在辦宴席。大概是有什麽喜事吧?我們伸頭不停張望,隻見一戶門前放著幾個花圈,原來是在辦白喜事。

大部分房屋集中在廣場的另一邊,是居民的集聚區。不少村民聚集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幹著家務活。正是午飯時間,許多人坐在門口吃飯,看來這裏的村民有在外麵吃飯的習慣。

繼續往村寨深處走,村子裏靜悄悄的,不再看見一個人影            

這家人家大門洞開,我們便走了進去                                                     

正對麵好像是祭祖的堂屋,香桌上供著老人的照片       

兩側是住人的廂房,房屋靜悄悄的,不知是否還有人居住                                             

臨街房屋卻漂亮了許多,都是新蓋的大瓦房               

我們轉了幾條小巷,並沒有看到什麽特色。整個村寨除了寨門旁的大鼓樓,並無其他可圈可點的地方,有點不明白為什麽它會有“天下第一侗寨”名頭,也許是我們漏掉了什麽而不知。轉了一圈也沒找到餐館,便轉身離開,回到縣城吃午飯,然後趕往下一個景點。

榕江縣城沿河公園充滿侗家風情,隻是疏於管理,雜草叢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