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多彩多姿的貴州 11 肇興侗寨

(2021-05-22 10:55:08) 下一個

肇興侗寨,位於貴州黎平縣東南部,是黔東南侗族地區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肇興原名“肇洞”,它四麵環山,寨子建於山中東西向的狹長穀地。兩條小溪匯成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兩岸幹闌式吊腳樓錯落有致鱗次櫛比。河麵上跨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橋,將寨中的千戶人家連接起來。其中有簡簡單單幾塊石塊搭起的小石橋,也有木板建造的行人木橋,還有可供汽車通行的水泥橋,最吸引人的是5座風雨橋。侗族有三大寶——鼓樓、花橋和大歌。鼓樓是侗寨的標誌,村民舉行重大的活動的地方,有侗寨必有鼓樓。肇興侗寨的鼓樓群最為著名,寨中共建有5座鼓樓,其大小、外觀、風格各異,被譽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花橋即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可遮蔽風雨而得名,又因其造型美觀,屋簷下繪有彩畫,故又稱為花橋。花橋為侗族人遮風擋雨,它不僅用於交通,同時也是人們休息、會友、觀賞江麵風景的地方。侗族大歌是流行於侗族聚居區的傳統音樂,是侗家文化的精髓。它宛如百科全書講述民族曆史,歌唱自然、生活、勞動和愛情。侗族沒有文字,他們通過口傳心授,以大歌的形式敘事、傳史、抒情,是中國國家級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肇興侗寨以它尤為突出的侗族三寶,山青水秀的自然風光,以及別具風格的建築布局,曾被國內外地理雜誌多次評為“中國最美六大鄉村古鎮”之一,“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遊目的地”之一,以及“最具魅力中國城”文化旅遊魅力榜。

我們來到景點大門,廣場上靜悄悄的沒有遊人。私家車不能開進去,幾個本地人在拉生意

乘坐景點大巴來到寨前,眼前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寨子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層層梯田、青青禾苗,潺潺溪水,高高吊腳樓,村寨與青山秀穀融為一體。走在窄窄的田間小道上,空氣中充滿了清新的草香,滿眼的綠色,不由使人心情大好。田間雖不見勞作的農人,但稻田整理得平平整整,看得出人們的勤勞與辛苦。對於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這裏真是一個難得的世外桃源。

肇興侗寨建築布局巧妙,由寨門、寨牆、鼓樓、花橋、民居、戲台、禾倉等不同功能的建築設施組成。整個布局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下麵請你隨著我的腳步,參觀這個美麗的侗族村寨。首先我們來到寨門前,寨門很有特色,與鼓樓、花橋一樣,也是全木質結構的,為四柱三間,兩個側門拱衛著中間的大門。重簷歇山頂,仿如意鬥拱裝飾,意味著三鬥三升,標誌著美滿富足。每當有重大活動或節日,寨門前會舉行迎賓酒。身穿侗族盛裝的少女唱著山歌,為遊客送上迎賓酒。寨門迎賓代表著侗族人最高的待客禮儀,清醇的米酒、悠揚的音樂,展現出侗家人的熱情和友好。夜晚,寨門流光溢彩,燈光變幻非常好看。

氣派的肇興寨門                                                                              

穿過寨門,古老的青石街道、獨特的幹欄式吊腳樓、潺潺的小河流水、悅耳的侗族大歌……肇興侗寨內景象怡人,讓人流連忘返。肇興侗寨有1000多戶人家,6000多人口,幾乎全為陸姓侗族。他們又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當地稱之為“團”。寨子雖為一體,但按侗家一個族姓一座鼓樓的傳統,肇興大寨五個團都有自己的鼓樓,花橋和戲台。鼓樓花橋戲台也是各團的中心位置。五團分別以“仁、義、禮、智、信”命名,其鼓樓也為相同名字,被稱為“肇興鼓樓群”,列入世界吉利斯紀錄。鼓樓是木結構重簷建築,外形為密簷塔式,集塔閣亭為一體,可分為三段,下層為閣底,中間為塔身,上層為亭頂。閣底一般呈方形,少數呈六麵形,中央設有火塘,四周配有長凳,是鼓樓的實際使用部分;塔身內部並不分成,直通頂端,外廓密疊的層簷為裝飾性樓層,飛閣重簷,層層而上,氣勢雄偉;亭頂是放置鼓的地方。鼓樓重簷層數均呈單數,平麵形式有四麵倒水、六麵倒水、八麵倒水等數種,皆為偶數。每層都有飛簷翹角,簷板繪有反映侗族風情的彩繪。肇興的5座鼓樓分別為七、九、十一、十三層。

肇興侗寨為狹長東西走向的村寨,五座鼓樓分布其間,從東向西它們分別為:1)仁團鼓樓,是其中最矮的一座,僅七層高

2)義團鼓樓,高十一層                                                        

3)禮團鼓樓,層數最多,十三層                                                  

4)智團鼓樓,高九層                                                          

5)信團鼓樓,十一重簷                                                                                           

鼓樓塔身外廓為飛閣重簷,重簷層數均呈單數,平麵則為偶數,有四方、六麵、八麵等。每層都有飛簷翹角,簷板上繪有反映侗族風情的彩繪。

鼓置放在頂端。過去每當有外敵來犯,或其他緊急情況,鼓會被敲響,以集合村民。我們走進鼓樓查看,裏麵未見樓梯,他們是怎樣上去的?仔細尋找,隻見承重柱旁還有一根稍細的柱子,上麵排列著伸出的木樁,一直伸展至亭頂,原來這就是樓梯。

寨中建築布局巧妙,花橋、鼓樓、溪流、吊腳樓相間,民居房屋為幹欄式吊腳樓,用杉木建造,硬山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

一條小河從寨中穿插而過,木質吊腳樓坐落在兩岸,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河麵上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橋將兩岸人家連接起來        

河麵搭一塊木板,便是一座簡易的木橋                                                               

也有規規矩矩建造的木橋                                                                       

還有用石塊簡單搭起的小石橋                                                                                             

可供車輛行走的水泥橋                                                                                                    

最漂亮的是花橋,花橋不僅是過河的橋,也是村民休息、會友、聊天、觀景的地方           

河水倒映著吊腳樓                                                                  

野鴨在水裏嬉戲覓食                                                            

小鳥就沒有野鴨那麽幸運,它們被關在籠子裏眼巴巴地看著外麵的世界    

許多人穿著漂亮的侗族服裝擺著各種姿勢,以山、以水、以吊腳樓、以風雨橋為背景,留下美好的記憶

顯然,村民們的日子過得好了,他們臉上洋溢微笑,聚在一起聊天曬太陽

這位老人正在染布                                                                         

漂亮的侗家妹子                                                                    

義團前麵的大戲台,這裏是侗族歌舞演出的主要場地                  

漂亮的侗家服裝,20塊錢租一套拍照                                               

侗家姑娘出售自己的繡品                                                                                               

信步來到仁團風雨橋,橋上村民正在表演蘆笙歌舞        

蘆笙樂舞是侗族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肇興侗寨的5個團都有自己的戲台,每逢月明之夜,人們聚集一起,有人吹奏蘆笙,有人跳舞。蘆笙節是侗族傳統節日,為期一周。節日期間,男子穿對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頭纏青布巾,腰束大帶,手持蘆笙、鎖呐、銅鼓,湧向會場;女子穿著刺繡的衣裙,頭纏青帕,腰束繡花彩帶,佩帶銀飾,隨著蘆笙的樂曲起舞。侗家的新年全寨也會舉行蘆笙比賽,5個團的男人都會組隊參加。比賽結束後,還會在寨中遊行,每到一座鼓樓,都會停下來演奏一曲,然後走向下一個鼓樓。                                                                

男人們吹著蘆笙,踩著舞步                                                      

女人們隨著蘆笙樂曲唱歌起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