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文世界裏突然刮起了一股“凡爾賽體”的寫作風。按網上的說法,凡爾賽體是以先抑後揚,自問自答的方式,來不經意的炫耀自己想要炫耀的東西,然後還要顯示自己很苦惱很不高興的樣子,讓吃瓜群眾們羨慕嫉妒恨。之所以這種文風以“凡爾賽”來命名,是因為在法國的奢華王宮 — 凡爾賽宮。凡爾賽現在也指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貴族精神。說到這裏,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去巴黎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 遊玩的情景。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郊二十公裏處,從市中心坐火車來此,不到一個小時即可到達。據資料介紹,四百年前,這裏僅是法國王室的狩獵行宮。1660年,“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經過28年的建設,凡爾賽宮主體部分的建築工程完工。而整個宮殿和花園的建設直到1710年才全部完成,隨即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並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
從路易十四的執政中期開始,凡爾賽宮成為法國事實上的首都長達百年。路易十四在任內加強中央集權,把此前很多勢力雄厚的大貴族們邀請進入凡爾賽宮居住,讓他們在聲色犬馬中消磨野心和鬥誌,此舉收到了奇效;此前屢屢反叛的貴族們被奢靡的宮廷生活所腐化,爭先恐後仿效國王及宮中的禮儀、著裝,心滿意足地向國王交出實權。
在曆經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任國王的統治後,法國於1789年爆發革命,當權的路易十六被民眾挾至巴黎城內,凡爾賽宮作為王宮的曆史至此終結。此後,凡爾賽宮在革命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局勢穩定後,凡爾賽宮在獲得維修後被改為曆史博物館。
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時間裏,凡爾賽宮先後見證了兩件曆史大事。
其一是德意誌帝國的成立。普法戰爭後期,德意誌邦國普魯士占領了凡爾賽宮。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皇帝,宣告德意誌帝國成立。
其二是為國人熟知的凡爾賽條約。一戰結束後,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開會,商討善後事宜。會中列強蓄意把中國在山東的權益從德國轉給日本,中國代表顧維釣等據理力爭,無果;中國國內逐爆發五四運動,要求拒簽和約。到了1919年六月,各戰勝國在凡爾賽宮鏡廳與戰敗國德國等簽署和平協議,迫使德國割地賠款,限製武裝。凡爾賽條約也標誌著一戰正式結束。因受五四運動影響,中國代表團沒有簽署對德和約。
幾年前的夏天,我們曾來到凡爾賽宮參觀。給我的印象是氣勢恢弘、金碧輝煌、氣派非凡。在參觀途中還有一個小插曲:遊客們在凡爾賽宮裏最有名的鏡廳外大排長龍,等著入內參觀,我們也跟著排隊。等了很久,我們跟著前麵的人拐進了一處通道,一開始我們還以為是一個捷徑;誰知道走著走著,越來越覺得不對勁;後來找到了一名保安,才知道走錯了通道,得重新排隊。我們看著長長的人龍,再算一下時間安排,逐放棄了進入鏡廳內參觀。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吧。
剩下的時間裏,我們除了在宮中其他景點走馬觀花一番外,主要是在凡爾賽宮的花園裏流連忘返。
凡爾賽宮的花園麵積有100公頃。 是法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1661年由大師勒諾特規劃設計,花園內有花圃草坪,雕像水池等。全園以軸線式進行布局設計,講究嚴格的格局對稱和幾何圖案感,並將建築統籌到全園的景觀布局之中。
從凡爾塞宮的台階上可以眺望花園的布局。近處是對稱的南花壇和北花壇;再遠一點是橘園;再後麵則是大水池;水池的盡頭是阿波羅噴泉。
上圖是南花壇的掠影。
整座花園以阿波羅噴泉為中心。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當時自詡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將自己看作那個時代的太陽神阿波羅。這座噴泉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羅馬的太陽神在黎明時分乘坐金光神耀的座駕從海麵升起劃過天際的景象;它由囗吐白沫的駿馬、鯨魚和吹著花環纏繞的噴水號角的特裏同海神等群像組成。噴泉矗立在長達一英裏的運河源頭,使這座王宮花園看似沒有盡頭。
這座噴泉給我的印象很深。它美麗而壯觀。四匹馬的戰車似乎在水麵上奔跑,氣勢磅礴。
整個凡爾塞宮花園共有五十座噴泉。上圖是位於北花壇盡頭的其中一座噴泉Dragon Fountain (龍噴泉)。它生動地展示了年輕的阿波羅用弓箭射殺火龍的場景。
花園的擺設極其注重左右對稱。體現了理性、條理、秩序。
這一排排修剪整齊的大樹,像是一排排綠色的衛兵,體現出了王者風範。
花園的麵積很大,我們走了半天,也隻是遊玩了一小部分的區域,可謂是管中窺豹。
花園裏有數不清的雕像,幾乎每一座路口都有兩尊雕像。上圖中的雕像似乎是希臘古典時期的某兩位哲人。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lace_of_Versailles?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