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秘魯紀行 (1)

來源: 黃楊 2020-04-02 16:16: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386 bytes)

結束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旅行後,飛往秘魯首都利馬,旅程並不太長,但抵達利馬時已是萬家燈火。

由於我們在秘魯的旅行是全程跟團,且又提前一天到達利馬,因而,有一天自由活動時間。到利馬的第二天早晨,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出來逛街,尋找那些跟團去不了又想去看看的地方。

從旅館出來後,十幾分鍾便來到海邊的愛情公園。園中豎立著一對戀人親吻的雕塑,吸引眼球。塑像周圍是用彩色碎瓷片製作的愛情長椅,很有點兒高迪在巴塞羅那桂爾公園的建築風格,充滿了浪漫色,為年輕人談戀愛創造了良好環境。所謂愛情公園,對年輕人當然更有吸引力。我好奇地數了數在這裏閑逛的人,果不其然,年輕人絕對比老頭老大太要多。公園及附近的街道都建在麵朝大海的火山岩上,居高臨下的海景公寓,精心修剪的花草樹木,以及三三兩兩遛狗的居民,都顯示出這一帶是利馬的高檔社區。

公園裏有一個經營滑翔傘的攤位,不時有滑翔傘起降,使公園顯得多少有點兒高大上。走近一看價錢,玩一次也不貴,頓時產生躍躍欲試的衝動。但想到自己的朋友幾年前因為這玩意兒不幸身亡,無論如何過不去這道坎兒,終於放棄了玩滑翔傘的念頭兒。

徜徉在公園的步道上,西望太平洋,煙波浩渺,腳下的海濱大道上,車水馬龍。沿著步道來到海邊,但見波濤洶湧,很多人在此衝浪,熱鬧異常。雖然我們在此隻是閑逛,但兜售衝浪的小販不停地和我們打招呼,引誘我們來試試衝浪。由於天氣不太熱,最終還是沒試。

世界各地的海灘都大同小異。雖然利馬的海岸很有特色,轉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去利馬老城去逛逛,去那裏看利馬的風土人情。

從愛情公園乘車前往聖馬丁廣場(Plaza de San Martin)的路上,交通擁擠,走走停停,但不一會兒也就到了。坐落於老城區的聖馬丁廣場是為紀念19世紀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何塞·馬丁而建。聖馬丁的騎馬青銅像屹立在廣場中央,白色的座台象征安第斯山,一位女神高擎牌匾,裸體天使護衛兩旁。廣場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四周的歐式建築端莊典雅,頗有歐陸風情。我們在聖馬丁廣場並未逗留太久,因為明天隨團參觀利馬市容還會來這裏。因此,我們從這裏前往聖馬科斯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校園。

位於聖馬丁廣場東南不遠處的聖馬科斯大學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簽署行政命令於1551成立的,是美洲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比美國的哈佛大學還要早八十多年。就憑這,怎麽著也要看看這所大學不是?從聖馬丁廣場走了沒幾條街,便來到這所大學。大學校園像個公園,碧樹參天,鍾樓高聳,著名學者的雕像在校園中排列成行。其實,這裏是聖馬科斯大學的舊址,大學現已遷到別處,這處校園隻是這個大學的一個文化中心。

盡管如此,我們對這所大學的興趣一點兒沒減,購票入內,一個秘魯小姑娘自告奮勇地帶我們在校園參觀。雖然她的英語詞匯有限,但介紹校園還是綽綽有餘的。校園裏簡樸實用的教室、掛滿各種徽標的會議室、結構充滿儀式感的禮堂及鮮花盛開的西班牙式庭院,無不令人遐想。就像徜徉在北大校園一樣,您要是知道點兒辜鴻銘、陳獨秀、胡適之等人的軼事,走在校園裏就會覺得到處都有故事。

在一個西班牙庭院的走廊裏,矗立著一座精致的銅像。秘魯小姑娘告訴我們這是聖馬科斯大學的校友,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秘魯詩人、作家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塑像。由於看不懂西班牙文,上網一查,才大致了解了這個人的生平。

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於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南部亞雷基帕市,1953年進入聖馬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1957年入同校語言學研究所做研究生,後來移居歐洲,曾客居法國、西班牙等國,並長期定居英國倫敦。他堅信“小說需要介入政治”,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貫穿著反獨裁的主題,代表作有《城市與狗》、《綠房子》、《酒吧長談》等。2010年諾貝爾評選委員會將當年的文學獎授予他,以表彰他“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致描寫”。不知為什麽,看著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的塑像,我突然想起了劉曉波,想起他生前無法領諾貝爾獎的慘狀。

從聖馬科斯大學公園出來後,走了幾條街,來到利馬唐人街。這裏店鋪林立,人氣頗旺。隨便找了一家中餐館,感覺飯菜非常正宗。走遍天涯海角,我們的胃依然都很中國。在秘魯,中餐已為秘魯人廣泛接受,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寫有Chifa字樣的中餐館。

每次跟團旅行,第一天都有一個歡迎酒會,這次旅行社改成了簡單的碰頭會,會上全體人員各自做了自我介紹,算混個臉兒熟。然後,導遊介紹完行程,大家上車,秘魯十日行就正式開始了。

上午隨團遊覽利馬市容。導遊John是利馬本地人,知識廣博,人很幽默。一路上,把沿途的曆史建築如數家珍般地介紹給我們,還時不時講一些曆史掌故,引人入勝。如果不是他不停地講,路上那些漂亮的老房子可能會一掠而過,根本引不起注意。利馬大街上為什麽有這麽多豪宅呢?原來,秘魯獨立後,曾有一段靠賣鳥糞創造了經濟繁榮的時期,而這些豪宅的存在依然能讓人回憶起那個時代的輝煌。

秘魯是個天主教國家,在利馬隨處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教堂,但最知名的無疑是座落在馬約爾廣場( Plaza Major)的利馬大教堂(Cathedral of Lima )和老城區的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Francisco)。

到達老城中心區域後,導遊先把我們帶到聖佛朗西斯科修道院,並詳細講解了它的曆史和建築特征。原建於1674年,經曆了幾次地震損毀又幾次重建的這個龐大的宗教建築群,主體結構為西班牙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由於這座修道院至今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修道院,因此,隻開了一部分供有人參觀,且大部分區域不允許拍照。

修道院大廳裏,有個牧師正在給一些人傳道,牧師抑揚頓挫的聲音在大廳裏回蕩。在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來到教堂內一個藏著無數古老經文真跡的圖書館,真叫人大開眼界!望不到盡頭的書架,浩如煙海的典籍經卷,手抄本,羊皮麵,樣樣俱全,令人歎為觀止!出了圖書館,但見一北非阿拉伯摩爾式的庭院,格局比聖馬科斯大學校園的庭院更大,草木扶疏,鮮花盛開。回廊的牆壁上,鑲滿馬賽克壁畫,彌漫著強烈的宗教藝術氣息。

修道院的地下室曾經是墓地,有兩萬多人埋葬於此。導遊征詢了大家的意願後,帶著我們這些被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的一撥人,來到地下墓地。團裏有一半人,不願看墓地,便留在庭院裏欣賞修道院的庭院。地下室昏暗的燈光,幽長的墓道,累累的白骨,再加上肅穆的音樂,令人毛骨悚然。我估計,要不是導遊帶著,很少有人敢獨自下來。

從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出來後,走兩條街便是利馬的曆史文化中心馬約爾廣場(Plaza Mayor),又稱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1821年,聖馬丁在這個廣場宣布秘魯獨立,因此,這裏也是秘魯的政治中心總統府坐落於廣場正麵,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始建於1535年,是當時西班牙殖民政府的總督府及官邸。現在,總統府正中最頂端上鑲嵌著盾形秘魯國徽,顯得莊嚴雄偉。持槍的衛兵明顯比厄瓜多爾總統府要多。

毗鄰總統府的利馬大教堂建於16世紀,由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親自奠基。大教堂外表既華麗又莊嚴,是利馬最有曆史意義的建築。這裏收藏著許多古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殖民時代的珍寶,皮薩羅的幹屍也在此安放。可惜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未能入內一觀究竟。

利馬大教堂對麵亮黃色的建築乃利馬市府大樓,明顯的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風格。一座被燒毀的建築在廣場上顯得非常剌眼。導遊說那原是一家餐館,一年前失火,至於怎麽修,還在等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意見。

下午參觀利馬郊區的Pachacamac前印加考古遺址,一處古印加時期的太陽神廟及居民點。考古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但遺址對外開放。這個看起來挺像古埃及法老墓地的考古遺址其實年代並不久遠,和中國明朝大致相當。在遺址附近,許多低矮的房屋擁擠在海邊。導遊說,這是近年來利馬人口迅速膨脹的結果。大批外來人口跑到利馬討生活,特別是有一百萬左右的委內瑞拉人逃到秘魯,對他們來講,能夠在這裏占據一席之地,就算燒高香了。

旅行社把晚上的歡迎宴會安排在一個博物館裏的小餐館,是個文青喜歡的地方。晚餐後順便參觀博物館。這家叫做Larco Herrera的博物館,是個企業家的私人收藏,主打收藏品是印加陶器,且以性愛題材為主。其數量和規模,堪與印度克久拉性愛廟的雕塑相媲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