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旅遊】之45:宜昌三遊洞

來源: 小百臉 2019-04-16 11:33: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912 bytes)
【回國旅遊】之45:宜昌三遊洞       
 

          三遊洞風景區位於西陵峽外,距宜昌10公裏左右。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一個巨大山洞。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麵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唐元和14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於夷陵(今湖北宜昌),同遊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寫在洞壁上,三遊洞即由此而得名,這是人們稱之為“前三遊”。
 
 
 
 
 
 
 
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也來遊此洞,各題詩一首於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後三遊”。北宋另兩位大文學家歐陽修、黃庭堅及南宋大文學家陸遊,都曾來此洞暢遊,並留有墨跡。
 
 
 
 
     三遊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這裏地勢險峻,形如覆蓬,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介紹說,這裏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層岩麵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5億至6億年,洞中岩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中間有似圓若方的鍾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於外。後室頂部空圓若懸鍾,以石投擊,其聲如鍾,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說。
 
 
 
      蘇東坡寫的“三遊洞題壁”詩為:“凍雨霏霏半成雪,遊人屐冷蒼苔滑,不辭攜被岩底眠,洞口雲深夜無月。”蘇洵也欲洞中留宿,被勸回船上,無奈地詩道:“洞門卷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蘇轍詩雲:“洞前危徑不容足,洞中明曠坐百人。三人一去無複見,至今冠蓋長滿門”。
 
 
      出三遊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有一座三層古亭——“至喜亭”。至喜亭始建於宋朝,當時文學家歐陽修被貶任宜昌縣令,峽州太守朱慶基建此亭後,特委托歐陽修專為此亭作記文,即《峽州至喜亭記》,使此亭成為峽州三大勝境之一: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
 

下了楚塞樓往南,即西陵山頂麵臨大江處,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就是一尊塑像立於江邊一巨型石台上,有“張飛擂鼓台”。
 
 

       出三遊洞沿石階下行到下牢溪畔,在山北的懸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這便是“陸遊泉”。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據地方誌記載,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路經夷陵遊覽了三遊洞。他發現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氣香味甘,讚賞之餘留下詩詞:“苔徑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胡床。岩空倒看峰巒影,洞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嚐。”
 

古軍壘:始建於南北朝時延用至六朝,也是峽口唯一的古軍事遺跡:
 
 
    
       抗日戰爭時期,下牢溪成為阻隔日軍的天然屏障。下牢溪南岸的南津關即為日軍的占領區,而當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的作戰指揮部即設於三遊洞附近。1938年10月,湖北省政府代主席兼民政部長嚴立三,帶領省政府要員張難光、石渶等政府官員移位於三遊洞內辦公,主持全省抗日救亡工作。三遊洞以西12公裏即是石牌村,為抗戰著名的石牌保衛戰發生地。
 

 (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我上大學時去過,跟著你的照片又回憶了一遍 -微波仙子- 給 微波仙子 發送悄悄話 微波仙子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6/2019 postreply 17:53:13

那時也這樣子嗎?我相信有些建築是新建的。 -小百臉- 給 小百臉 發送悄悄話 小百臉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6/2019 postreply 18:01:05

也去過那裏,喜歡,印象深刻。一別三峽有十年了。 -安娜晴天- 給 安娜晴天 發送悄悄話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19 postreply 14:27:1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