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是德國分裂期間,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邊防係統。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裏,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強化邊境”(德語: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由於柏林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因而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德語: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征。
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東德居民逃離蘇聯占領區以及之後的東德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1]。柏林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製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嚐試翻越柏林牆。1960年起《開槍射擊令》生效,東德邊防軍允許對非法越境者開槍射擊,此舉於1982年甚至通過立法被合法化。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被槍殺人數約在136人至245人之間,確切死亡人數目則不得而知。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係列政治變革,鄰國波蘭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在數周的抗議活動後,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柏林牆的倒塌為結束東德共產黨的獨裁統治,東德政府的倒台以及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一年後的1990年10月3日兩德最終統一,而柏林亦成為兩德統一後新首都。
#1 乘火車進入柏林前的曠野,相必是當年蘇德血戰的戰場
#2 遠看柏林牆殘段
#3 柏林市景
#4 蘇德友誼基情;勃列日涅夫/昂納可 的總書記之吻
基友留念
#5
#6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