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36)
2018 (148)
2019 (185)
2020 (305)
2021 (215)
2022 (127)
2023 (142)
2024 (142)
2025 (3)
有關中美貿易協定的消息有點撲朔迷離,但焦點似乎集中在如何落實美國對中國的“結構性改變”要求上,至於中國需要向美國作出大規模額外采購這一點,這不僅是川普的前提性要求,似乎也是中國最願意作出的讓步,對此中國在早期談判中就作出過承諾。因此,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除了談不成,否則最後協議中一定會有中國大幅度采購這一條款。采購數量有多大?最常聽到的說法是1.2萬億美元,分六年完成,但川普提過要將采購量加倍的說法,所以不管怎麽樣,數額將是巨大的。
應該說,中美貿易的巨大逆差,可能早期有中國國家補貼的因素,但時至今日,則絕大部分反映了市場因素決定的結果。中國的產品和服務,相對美國和其它競爭者,具有性價比的優勢。中國得到順差,是公平的,也是對中國所付出的代價,包括環境,工人福利,和努力工作等的補償。
長期以來,兩國對此相安無事,一度還有中美夫妻的說法。為什麽呢?這又要回到貨幣的本質是什麽這個問題上來了。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最常用的是金銀等貴金屬。但古代那些擁有豐富金銀儲藏的地方,常常被強者攻占,如蒙古占領雲南,西班牙殖民南美,看來,貨幣背後最重要的還是貨幣發行者的實力和信用,有沒有金銀並不重要。如此,美元成為世界貨幣就順理成章了。但美國也不能亂印,否則必然造成通貨膨脹,因此國家預算就需要用國債來控製,而國債必須有人來買,買的量要足夠大,而且買主還要比較穩定,不敵對。
如此中國成了美國理想的國債買家。這對中國也是有利的,因為積攢下來的美元紙幣存在美國,就像得到了銀行的credit of line, 可以使用這種信用去做很多事,如購買資源,買廠,發展技術等。而有了中國這個穩定而巨大的買主,美元製幣權的利益才真正得到實現,美國可以舉債維持其龐大的政府預算,維護其主導的國際秩序。
但美國的國家和人民也具有不同的利益。以上中美互動對美國政府無疑是有益的,但對人民則不一定。美國雖是民主國家,政府需要負責一些公共服務,但並不保證讓每個人都能過上好日子。貿易逆差的結果,是很多行業倒閉,無數工人失業,雖說國家對失業工人有補助,但這無助於實現他們希望的富足而又有尊嚴的生活。這些美國失業工人是川普的主要支持者,他們用選票把川普送上了台,川普必須要做點什麽來報答他們。另外,中國也開始不滿足於做個配角,動了把美國擠下台,自己坐莊的想法。美國必須有所動作了!
美國的重點打擊目標,就是中國國家主導的國家資本主義和重商主義。但是,川普又要同時實現補償美國弱勢群眾的目的,因此就提出了讓中國額外大批量購買美國商品,以抵消美國貿易逆差的要求。但這兩個目標,卻是相互矛盾的。
本來中美貿易是基於市場原則的,商家通過比較,選擇性價比最好的產品,願買願賣。現在,在正常交易之外,還要由中國國家牽頭,強買美國的某些產品,產品的內容和價格還要美國說了算,這就違背了市場原則。這是明顯不平等不公正的做法,不管是親共的還是反共的,中國人對這種做法都是不會高興的,容易在中國內部激起反美的情緒。在國際上也不會得到大多數國家的同意,客觀上無助於產生美國所希望的國際壓力。
由於這些購買是由中國政府組織的,將加強中國國家的權力,而消弱中國私營企業的力量。比如有個中國豆腐廠,本來選購大豆,廠主有自己的選擇權,可以買美國的,巴西的,也可以買國產的,可以貨比三家,討價還價。現在國家會成立一個企業負責進口美國大豆並分銷,豆腐廠隻能從那兒進貨,價格質量都由那家國企說了算。如此,在很大的原來具有自由選擇權的市場上,國企的權力和實力將極大增強,而私企被進一步消弱。這是和美國本來的想法背道而馳的。
對美國來說,比如有個生產大豆的農場,本來要努力提高質量產量,爭取買家。現在有固定的中國大客戶,可以以很高的價格賣出,不用怎麽努力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收入,農場主當然高興,當然會投川普的票了。但是,可能好景不長,由於長期不努力,而且形成了對中國國企購買的依賴。一旦形勢有變,中國突然不買了,那這個農場主隻有死路一條了。而且如果美國很多產業形成對中國國家購買的依賴,未來可能成為中國手中一張王牌,在中美博弈中陷美國於不利地位!
川普在簽約之時,也當從長計議,而不能隻看眼前利益,得意忘形!
按照目前中國的國情,還必須長期進口大豆。原因很複雜,歸根結底是中國農地麵積不夠,地少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