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蕩光秋(7)

來源: Envying 2019-02-09 19:42:0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277 bytes)

秋光裏,誰是接班人

1983年羅大佑有個《未來的主人翁》專輯,裏麵的歌曲我沒聽過多少,但專輯的名字一直記得。當我聽說這專輯,已是大一左右的光景。之所以還記得,興許是年少時的那個記憶,小學生的我們,經常高唱的那句莊嚴歌詞“我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依稀曾有過念想,想著既然已經是接班人了,再升級成主人翁,大約是順理成章的吧。大學一路跌跌撞撞地混出來,開始上班工作,漸漸迷失在生活雜務中。雖偶爾也能沉靜下來,心裏卻逐漸明白,這從接班人升級成主人翁的初心,離我已經遠去得太久。

年輕的心性隻顧著,怠惰於隨波逐流,及時行樂中。又過了幾年,當《未來主人翁》中的未來場景漸顯後。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當年的我,拿錯地圖站錯隊,抱錯大腿開錯會。四下裏,接班人培訓班名額已滿,報名同學們依舊踴躍,相互傾軋得實在不堪。我想這選接班人的事兒,多是上代主人翁(們)有了意向,提前安排。至於怎麽“選”,好像有兩種套路,或最大的主人翁說了算,或一小撮主人翁坐一塊兒,“民主集中”一個出來。這“選”字倒也有趣,一個先,加個走之,是走先還先走,不能確定。這(些)被選的,大約都已先走了,徒留不明真相的群眾,繼續排隊。想想既不願擁擠,但求跳出人海,信仰個逃跑主義也行。況且年少那會兒的初心是有很多的,隨便換個料也無妨。就像大學失戀後,老師同學們常教育我說,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周日清晨,Nîmes車站的步道旁,已有跳蚤市場出現。各式用過的舊貨,似比新貨更受歡迎些。城市主題雕塑的水循環係統,仍是逐級階梯式地流淌著清澈。路兩旁高大的梧桐樹依然青綠。偶有晨風掠過,雖帶來一絲秋意漸近的清涼,倒也還舒適。此刻尚早,樹枝間的鳥鳴聲不算喧鬧,卻也能蓋過路人們討價還價的聲音。迎著晨光的女神雕像,很有範兒的樣子,從她的身後向著初升的太陽看去。

原本計劃了一個緊湊的日程,從Nîmes前往Avignon,繼而轉去Orange,再返回Nîmes。但從車站問詢後得知,返程火車仍經由Avignon,導致可遊蕩時間顯得局促而壓抑。想想,Orange不妨另作打算,即便全天停留Avignon也可以打發時光,行程立時可以輕鬆下來。

中文裏的Avignon被譯作阿維尼翁,雖不夠傳神卻也算以“翁”的名義。惹起“主人翁”這茬舊事兒,更能換個牽強附會的開篇方式,倒是一個不壞的巧合。Avignon本是個平常的地界。左近著名的大城市有Lyon和Marseille, 小城市有Arles和Orange,相較之下,都更多些曆史與地理上的看點。但十四世紀初的某個初春時分,讓一切改變了。小城忽然成了歐洲的焦點,長期居住羅馬的天主教教皇,“搬出羅馬”,遷都至此另設新壇。個中的原因漫長而複雜,且此後引發的宗教分裂、變革、及各種地緣政治的糾纏加劇,城市的興衰,不知是似是而非的感覺,還是似非而是的感覺?

現代世界格局中,思想潮流、文化科技、政治體係、經濟架構等多數都被認為源自歐洲。細觀之下,大家卻又認同另一事實,歐洲從蠻荒走進現代的路途上,是因為不斷的爭鬥角力中,汲取了其它文明的養份,才脫穎而出,並引領世界潮流的。在最近幾個世紀的時間裏,其它更悠久的文明,在較量中漸落下風,讓歐洲人及其後裔族群得意不已。現代歐洲文明,可說是傳承自兩條糾纏的線索,一條古希臘/羅馬文明,一是圍繞基督教的信仰與思潮。做為後人,我們都傾向於標榜自己,是之前牛X主人翁的正宗接班人。從審美情趣的角度上說,古今中外是一致的。但到底誰才算正宗的接班人,大家卻是自說自話。大約前主人翁所托非人,曾經的接班人把傳承大業荒廢了,繼而被人冒名頂替。不知前主人翁所想像的傳承,到今天應是啥樣。回望曆史,我們隻見到一個個的片斷。連接片斷的靈魂人物們,都已被雨打風吹去了。空餘我們辛勤地玩排列組合,然後做權重比較,進而猜想求證。至於,前主人翁當年有多少雄才大略的前瞻性,實在不可考,或隻是逞一時之快而已。可惜主人翁肚裏的蛔蟲,也隨主人翁仙去了,失去了旁證。

基督教,做為單神崇拜(三位一體)的信仰,公元初期,從猶太教演化而來,卻開放地接納所有世人,並不隻限猶太人群。創教之初,被猶太教眾認為是偷盜的信仰異端,並夥同羅馬各行省對之進行迫害。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三個多世紀。公元313年,Constantine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在羅馬範圍內的合法性,他本人也在臨終前受洗。公元380年,基督教終得以翻身,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隨著信眾人數的急增,教會勢力也迅速膨脹。到了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徹底分崩離析。雖然東羅馬帝國還存在,但已經偏離歐洲中心,而且勢力範圍也在不斷縮小。歐洲大部陷入權力真空,各部落首領和原有羅馬行省的貴族勢力之間,進入三百多年的戰亂與紛爭,分分合合。直到Carolingian(加洛林)王朝的Charlemagne查理大帝,統一大部分西歐。並在公元800年聖誕節,接受教皇Leo III(利奧三世)的加冕,查理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於Holy Roman Empire(神聖羅馬帝國)的解讀,有人說這是西羅馬帝國的重生;也有人說這不過是原來的Bararian(野蠻人)洗腳上田了。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繼續壯大,資產繼續積累,也逐漸放棄對羸弱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依賴需求。

當時教會官員的任免,雖理論上屬於羅馬天主教會,卻由世俗領袖們實際操控。由於主教或修道院院長可掌控的教會資產,世俗領袖能借任免或買賣職位來增加收入。主教或修道院長的受教程度高於大多數人群,又能參與世俗政務中,任命效忠自己的人或親屬也更利於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更具有特別的任命教皇權,教皇又能為下一任的皇帝加冕。這樣教會職位的世俗敘任,便可永不停止的周而複始下去。

羅馬教庭內部,逐漸對世俗領主幹預宗教人事任免權日益不滿。最終激化出一係列事件,1075年,時任教宗的Gregorius VII(格利高利七世)開除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Heinrich IV(亨利四世)的教籍,而皇帝在內外交困,萬般無奈下,隻能赤腳站在冰天雪地裏向教皇請求寬恕。當然,最後皇帝在取得軍事勝利後,還是向教皇進行了無情的報複。不久後,出現的那場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運動,卻為天平的兩邊帶來了不同的砝碼。羅馬教皇瞬間化身代表上帝的崇高精神領袖,能團結引領教眾,伸張正義,解救聖地,打擊異教徒。而各國的國王,領地的貴族們一夜間,變成了緊密團結在以教皇為核心的,隨時等候差遣,衝鋒陷陣的將士。無形中教皇似乎又跨界站上了世俗層麵的領袖位置,但也讓他(們)迷失了。

1303年教皇Boniface VIII(美好臉龐八世)與法王Philip IV(菲力普四世)之間的爭執,導致教皇準備開除法王教籍,對法國的教區教職大撤換。但在教皇敕令還未實施前,法王在意大利的盟友,便衝入教皇住所,毆打並羈押了他三日,時年73歲的教皇不久死去。1305年,在Philip IV的操縱下,波爾多地區主教當選教皇,史稱Clement V(克雷芒五世),1309年3月9日從羅馬遷到阿維尼翁,小城當時並不屬於法國,是教庭的屬地。普遍看法是,教皇從此成了法王的人質,曆時近70年,史稱“阿維尼翁之囚”。

寫到這裏,似乎有種心力疲憊的感覺。想來過去的人物與事件,帶給有念想的後人是牽絆太多。時空的距離以及思維模式的變遷,總讓我有些許不知所措,卻又充滿探知的興趣。看來想要穿越的路程會是很長的,不論過去和現在,都已各有其主。未來的主人翁,他們還在紅旗下唱著歌。

回想當日的Avignon遊蕩,似乎並沒有太多沉重的心情。火車把我送到小城時,天空倒是陰雲堆積的,但潮濕的空氣讓我覺得涼爽,知道一會要下雨的。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道不算太高的皇城外牆,以及一座座間隔著的碉堡。外牆的箭垛之間的十字架射擊孔,很別致。

來到Avignon的教皇宮內參觀,首先看到的是整體模型。給人的印象是一座深宅高牆結構,配合碉堡式的防禦工事。它的功能是供教皇起居的私密場所,自然不似公眾教堂那般敞開大門廣迎信眾。後來,羅馬教庭重返梵蒂岡,新建的宮殿也是類似形式,隻是規模更宏大,裝飾更華麗。如今梵蒂岡許多場所是對外開放的,成就了一個信仰、繪畫、建築的綜合朝聖地。既為教庭帶來經濟收入,又體現進步開放。在現今思潮下,是互惠且合理的。可在一千多年前的Avignon卻無法想像,那時教皇頭銜上的光環是絕對神聖耀眼,超凡脫俗的。被稱為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代表人物的Petrarch(彼得拉克)和Boccacio(薄伽丘),都曾在此盤桓過。而且當年的教皇也資助了一些繪畫雕刻家,來此為宗教題材進行創作。但畢竟教庭停留期不足百年時間,所以存留的藝術作品相對較少。

從皇宮出來,沿著小巷不急不徐地穿行著,此時天空中已經飄灑起細雨。沒有帶雨傘的我,隻顧享受著雨點的飄落。看到一處的街口有一些五顏六色的傘掛在兩層樓高的位置,在這雨天的小巷中顯得很有味道。有時看到一條深幽的小巷中空無一人,隻將我的視線引向盡頭,使我有了走進去的念頭。飄落的雨水,是無聲的,我也沒讓自己的腳步太急促,輕輕地走進去,不去打擾任何在此時享受寧靜的人,樹,鮮花,藤蔓,房子,街燈,招牌,石板路,。。。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我一定沒想起這接班人或主人翁的故事,應該隻是平靜帶著不夠崇高的念頭遊蕩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