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卡威有大大小小的島嶼九十九座。
乘纜車去山頂飽覽海景山色。
這座橫跨兩座山峰的吊橋是收費的,但值得體驗一下。
第四五兩天我們在泰國普吉島。
從郵輪需要轉乘小船登島。
泰國寺廟的樣式與馬來西亞的有所不同。
普吉島山頂的大佛像據說有四十五米高。
山上的猴子很乖,不主動騷擾遊客。
我們參加了郵輪上組織的所謂“普吉島最佳景點”的下船旅遊團,結果大失所望,除了參觀了山上的大佛之外,其他全是購物。說是參觀腰果工廠,實際上就是在商店裏擺一個剝腰果的機器和一個工人充樣子。
腰果樹。每一顆果實隻結一枚腰果。
過去常聽到旅遊勝地普吉島,這也是吸引我們這次旅程的原因之一。然而這次親臨其境,頗感失望。
普吉島擁擠嘈雜,交通燈都很少見,也沒有人維持秩序。在我個人看來,普吉島的旅遊熱點不外乎三個,一是海灘,二是娛樂,三是飲食。而玩海灘不一定非要跑到這裏來,何況天氣悶熱。我們對逛夜店、看人妖表演毫無興趣,對泰國飯也不甚感冒,而且東西並不便宜,一個個小餐館看上去髒兮兮的。
當地人很清楚賺什麽人的錢。
滿街大瞎包似的的電線,很煞風景。
不過還是不虛此行,從普吉島經泰國本土來到攀牙灣(Phang Nga Bay),是一次印象深刻的旅程。
攀牙灣的一大特色是喀斯特地貌,陡峭巨大的石灰岩幾乎垂直地豎立在碧綠的水麵上,令人想起桂林山水。
導遊說我們當天十分幸運,海麵正值低潮,否則無法親臨這樣難得的奇景。
這裏是詹姆斯邦德島,007 係列電影《金槍人》曾在此地拍攝。
好山好水,又引得我“詩興”大發。
又作了一首打油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
猶如桂林在夢中。
健步慧眼行天下,
雲在青天水在瓶。
我這裏又引用了兩句古詩。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唐代李翱有詩雲:“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雲在青天水在瓶,也是哲學史家馮友蘭喜愛的名句。我們可以在風景壯麗的地方抬頭看雲,也可以在桌上的瓶子裏看水。體驗大自然的真諦,並不一定非要行遍天下,身曆其境。關鍵是要用心,要去思索,這樣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感悟生命的意義。
攀牙灣的班宜島(Koh Panyee)是一座架在水麵之上穆斯林漁村,背靠峭壁。
過去村民以打魚為生,如今旅遊是主業。
照片的最上一層是大自然的山崖,中層的教堂是宗教信仰,下層的民居則是生活現實。我們和泰國導遊聊了幾句。她每月工資差不多五百美元,已經可以算泰國的中等收入。但銀行賬戶裏從沒有存款,出國旅遊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正趕上一戶居民家中有人去世一百天的忌日,鄰居紛紛前來聚會寄托哀思。
村裏有學校。我們到訪的當天是泰國兒童節的前一天,學校無課,組織集體有獎遊戲活動。看上去孩子們都化了妝,很可愛。
學校的教室。牆上有英文字母和泰文字母。泰文有有44個輔音字母、21個元音字母。看上去好難啊。
在普吉島停留兩日之後,我們郵輪掉頭南下,經過一整日的海上航行,返回新加坡。
在郵輪上最後的晚餐時,全體服務員集體向遊客致意並齊唱中國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馬六甲海峽是歐亞之間唯一的海上通道,海運交通十分繁忙。
這艘船孤零零的,怎麽像被海盜劫持了啊。
新加坡有著在上海港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港口。
新加坡是花園般的城市,到處綠樹成蔭,整潔幹淨,建築也千姿百態。
我們乘上聖陶沙島的纜車,看風景如畫的海濱。
魚尾獅是新加坡特有的象征。
我們下船後在新加坡呆了兩天。入住樟宜機場旁邊的酒店,很大氣寬敞,價格也不貴。
到牛車水感受濃濃的年味。
從前沒有自來水,人們需要用牛車一趟一趟地拉水。因為此地商業繁忙,很多拉水的的牛車都是奔這兒來的,便有了牛車水這個地名。可以想象很久以前這裏就是一派熱鬧景象。
看來熟食的價格不菲啊。根據1:1.36的匯率,一隻鴨子要將近26.5美元,一磅叉燒肉要將近14美元。比紐約要貴了很多。這有點讓我們吃驚。
牛車水的食物倒是非常豐富。不過我們對東南亞的菜式還不是很習慣。
各式冰激淩。
模仿威尼斯水城的購物中心。
濱海灣金沙賭場(Marina Bay Sands)是新加坡的地標。
雨後的新加坡,別具風韻。右邊可以看到規模巨大的路易威登專賣店。
路易威登專賣店上下兩層,令人目不暇接。
紐約曼哈頓的路易威登專賣店似乎也不及這裏的規模,顯然是為了迎合亞洲人對名牌的需求。
藝術科學博物館的蓮花池。博物館本身的建築造型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
金沙大賭場下麵的美食城。
流光溢彩,精彩至極。
入夜後的藝術科學博物館獨具風采。
夜色中登上濱海中心的螺旋步行橋(The Helix)是難忘的體驗。
美得令人流連忘返。
再見,新加坡!我們一定還會再來。
首都國際機場。結束新馬泰之行後,我們又在北京停留兩日,與家人短暫團聚。每次返鄉,無論是在嚴冬還是在盛夏,我們都被濃濃親情所包圍,如沐春風。
同一時間,女兒正在中國幾個城市出差,最後一站到達北京。而我們已在前一天飛返紐約,與我們擦肩而過。二姨全家人到酒店看望她,並共進晚餐。
女兒的公司與網易有合作關係,此次共同在北京舉行大型活動。
新年行,新馬泰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