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露宿的營地離西指盆地(West Thumb Geyser Basin)隻有不到十分鍾車程。我當然要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早上起來去那裏看黃石湖上的日出。
Yellowstone Lake @ West Thumb Basin
盆地裏的那些的溫泉熱池,好像一口口大鍋,熱氣騰騰。
陽光灑落過來,分不清是雲霧還是熱氣,眼前隻時如夢如幻的景象。
這時候周圍空無一人,我在棧道上信步走去。 遠處有兩條白色的氣柱,好像兩條白龍騰空而起。
不知道什麽時候,池水邊來了一頭麋鹿,讓我激動不已,連按快門。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畫麵:自由的野生動物,出現在原生態的自然界裏;而出現的地方,還是最代表黃石風格的地貌。
年輕的公鹿在池邊晨飲,水中是它的倒影,溫泉散發著熱氣,遠處是煙波漂渺的黃石湖 - 多麽美好的一刻!
黃石湖上,“漁人錐”也冒著熱氣。據說以前在這湖上釣魚的,有魚上鉤了,就放到這口錐形的小溫泉裏,馬上就熟,即可食用,因而得名。我想,要是這地方在中國,可就叫“天然火鍋”,或者"湖上火鍋",不叫“漁人錐”了。
Fisherman's Cone @ West Thumb Basin
回到營地,見愛睡懶覺的小丫頭也醒了,就收帳篷趕鴨子似地趕著孩子們出發。這天我要帶孩子們去 Hayden Valley(黑頓穀地),那裏是野生動物喜歡出沒的地方,而大多數野生動物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躍,去晚了它們可能就睡午覺去了。
我們出發不久,就看到三頭麋鹿在路邊散步。
Yellowstone Lake
“8” 字底下的右半圈,基本上是沿著黃石湖湖濱。在湖邊停車時,正好看到一群水鳥展翅起飛,在平靜的湖麵上劃出幾道波瀾。
快到黑頓穀地的時候,果然看到幾頭北美野牛(American Bison),其中一頭向我們走來。孩子們激動地叫:“He's so Cute! so cute! (太可愛了!太萌了!)" 本來,我從來沒有把這龐然大物和”可愛“聯係起來過。可是,這頭小野牛,好像忘了長身體,先長了腦袋:身體好像還沒有成年野牛的十分之一大,腦袋卻好像已經長得跟成年野牛差不多了,而成年野牛的頭顱,是大得非常出格滴!它朝我們迎麵走來的時候,好像就看到一顆巨大的腦袋,擋住了全部身體,在幾條小腿上向前移動。憨態可掬,實在太有喜感了。
在一個開滿野花的山坡上,我們看到幾乎有上百頭野牛,其間還有在吃奶的小牛。初生的小牛,皮毛是淺棕色的, 而不是成年牛的黑棕色。我們先前看到的那個大頭娃娃,已經是成年牛的毛色, 可能一歲多了。
北美野牛,體型龐大,體重可達一千四百多磅,在美洲大陸上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曾經是印第安人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北方印第安人部落的傳說是,他們的祖先來自地下的溶洞。第一次來到地上時,無法抵禦北方的嚴寒。於是向造物主祈禱,造物主創造了野牛,讓印第安人跟著野牛的足跡,在北美大陸上繁衍生息。 野牛既是食物,也是禦寒的皮衣。 北美大陸曾經有多達六千萬頭野牛,它們在北美平原上的大遷徙,想來要比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的幾百萬頭非洲角馬大遷徙還要聲勢浩大得多。印第安人完全靠狩獵為生。他們膜拜天地萬生,獵殺的野獸全部利用,不會浪費一分。 用今天的話說,是真正做到了”可持續發展“。
可是歐洲的白人殖民者到了美洲大陸之後,為了奪走印第安人的土地,為了斷絕印第安人的生路,在短短一百多年時間裏,大規模屠殺野牛,直到它們瀕臨滅絕,最後隻剩下在黃石公園裏的600多頭。如今看到的北美野牛,都是那六百頭幸存者的後代。 白人殖民者,視印第安人為落後野蠻的土著,嘿嘿,到底誰是野蠻人?
Lower Falls @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過了黑頓穀地,是黃石大峽穀(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大峽穀的南沿和北沿各有一段不長的觀光公路,每邊都有五六個景點 可以停車。在南沿的 Artist Point,可以看到黃石下瀑布(Lower Falls)。這張可以說是黃石公園的標準照。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峽穀兩邊的岩壁在陽光下呈現一種鮮豔的黃色,“黃石”公園由此而得名。
峽穀裏麵有兩個大瀑布(Lower Falls & Upper Falls),各有小徑可以走到瀑布邊緣。走到 Upper Falls(上瀑布)邊的之字形小路,雖然不到四分之一英裏長,可是比較陡,下去當然很輕鬆,可上來的時候,要是平時不鍛煉,就可能要走得氣喘籲籲了。
Upper Falls
上瀑布氣勢磅礴,黃石河(Yellowstone River)到了這裏洶湧澎湃,衝過懸崖,震耳欲聾。
快到中午的時候,在這裏還能看到兩道彩虹!
看完了大峽穀瀑布,我們到公園裏最大的營地(Canyon Village)去預定好的地方安營紮寨 。幾天下來,搭帳篷的活孩子們已經蠻熟練了。我們住過的黃石的兩個營地環境都很好,周圍是參天大樹,好象自己一塊小天地。前一天晚上回到營地都快10點了,早就過了公共浴室的開放時間,所以在這裏把洗澡給補上。好在晚上降溫很快,所以睡覺前沒洗澡也沒覺得不能忍受。
Tower Falls
下午離開營地,我們開上“8”字上麵的右半圈。經過 Tower Falls(塔瀑布),剛開始準備走到瀑布下麵,遇上幾個從下麵走上來的玩 fly fishing(飛釣)的人告訴我們,河水上漲,淹沒了小徑,不能走到瀑布底下了。
Undine Falls
於是我們接著向公園西北角上的 Mammoth Hot Springs(猛獁泉)方向去,沿途經過兩個瀑布。猛獁泉是黃石公園裏又一種不同的地熱現象。黃石地區大量的降雨降雪滲入地下後,很快就被這裏離地表相對(其它地方)不深處的岩漿加熱,從溫泉管道返回地麵。這些熱水吸收了地下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溶液,從地下上升的過程中,溶解了石灰石,把它們帶出地麵後,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原先被溶解的石灰石又被沉析出來,形成這裏的 travertine terrace(鈣華岩梯台)。梯台上的溫泉,又滋生了黃石這裏常見的微生物,讓梯台成了彩色的。
不過,黃石地區被稱為“一座超級大火山(supervacano)”不是徒有虛名,這裏的地理活動超常活躍,包括地震!猛獁泉地區在近些年就有多次地震,其後果之一就是改變了不少溫泉的地下通道,有些被阻斷枯竭。
溫泉斷水對鈣華岩梯台的作用在下麵這張照片上尤其明顯:有水流過的地方梯台雪白靚麗;斷流的這一邊象失去光澤的骷髏。
而以下這張1999年拍攝的當時看到的最漂亮的一片梯台,如今已經沒有當年的風彩了。
我們有意計劃在下午六點才到這裏,是因為從網上了解到,這個季節遊客眾多,這裏很難找到車位;就是找到了,還要步行蠻長一段路才能走到主要景點。利用夏季白天時間長,這個時候到這裏時大多數遊客已經散去。白天被公園管理員攔起來的最靠近景點的幾個停車位,這時候也開放了,可以省去不少時間。
在穿過猛獁泉鎮的主要的那條公路邊上,有一群麋鹿好像是長期駐紮在這裏的,對人來車往完全不以為意 。要過馬路了,就信步走過;想起啥事了,還會在馬路中間一溜小跑。那樣的話所有的車輛都會很自覺地停下來,好象有條約定俗成的“麋鹿和行人優先”的交通規則。
麋鹿比鹿體型要大不少,在公園裏夜間行車更要注意,萬一撞上一頭,麋鹿情況如何還不一定,車是很可能就廢了。
遊完猛獁泉,在鎮上吃了晚飯,我們往南向 Norris 方向去。“8”字腰上那一段從 Norris 到 Canyon Village 之間,除了一個前一次看過的不大不小的 Virginia Cascade 瀑布,沒有什麽看點,所以我想天黑以後再走也沒啥損失。而在 Norris 和 Madison 之間,有幾條小河和沼澤地,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所以我們在傍晚時沿著這段路慢慢遊玩。
記得幾乎二十年前第一次來到黃石,就是在這一帶看到一頭公的麋鹿坐在一大片草叢裏,遠處是茂密的森林和群山,湛藍湛藍的天上是朵朵白雲,一群母麋鹿踏水涉過一條小溪......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原野裏自由的生命,那麽快意灑脫,那麽令人向往,那麽回味無窮,所以心裏念念不忘,要帶孩子們也來看一看這片美麗的生機勃勃的土地。
(未完待續)
本文手機版和續篇會發表在微信公眾號“陌上美國”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