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六國之旅(7)--- 聖彼得堡(上)

來源: 石頭齋隨筆 2016-09-05 17:14:4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4227 bytes)

  記得在電影《羅馬假日》的結尾,有記者問公主(奧黛麗赫本飾):“哪一個城市是你的最愛?”公主猶豫了一下,滿含深情地說:“羅馬,毫無疑問!”明亮的眼眸裏閃耀著對於那段浪漫邂逅的無比眷戀。如果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那我的答案一定是“聖彼得堡”。雖然沒有刻骨銘心的奇遇,但是從小根植於心的向往,讓這座城市總感覺與眾不同的親切。

 

  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俄羅斯的驕傲。它的風姿,我曾經無數次地在“紅莓花開”的歌聲中夢到過,在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中讀到過,也曾在《天鵝湖》悠揚的樂曲中幻想過,在許多的蘇聯電影裏凝過,而這每一次都激起更為強烈的憧憬。如果說前麵幾個城市的遊覽是獵奇,那聖彼得堡之行則是尋夢,一個從少年時代就已經開始的夢。

 

  6月4日早上8時,輪船停靠俄國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為了能讓大家有充分的時間參觀這座曆史名城,我們的遊輪將在此停留兩天,比起其他地方多出了一倍的時間。可是,還是不夠,而且遠遠不夠。

 

  聖彼得堡, 是一個寫滿詩意的城市。它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的深處(參見第一節的地圖),寬闊的涅瓦河(俄語:Нева)穿城而過,河岸兩邊宮殿林立,風光無限,如同曆史的長卷,沿著奔流不息的涅瓦河緩緩展開,娓娓道來。

站在岸邊,越過寬闊的涅瓦河遠眺聖彼得堡市區,隻見整齊的建築,筆直的街道,一直延伸到遠方,此起彼伏的教堂尖塔與鍾樓遠近相間,又仿佛是一幅名家手下的風情油畫,盡顯帝國首都的大家風範。

上圖中右邊的建築是著名的沙皇皇宮---冬宮。1917年11月7日晚9點45分,阿芙樂爾巡洋艦向著這裏發射了第一炮,由此拉開了十月革命的序幕。我記得有一部蘇聯電影,叫“列寧在十月”。影片中我看到緊接著阿芙樂爾巡洋艦向冬宮開炮之後,一大群水兵和工人蜂擁向冬宮正門。他們攀爬過宮殿大門的鐵欄,進入冬宮,與敵人生死激戰……不知波濤滾滾的涅瓦河,可否記得當初的情景?

上圖是彼得保羅要塞,一個六棱形的古堡,坐落於涅瓦河中的一個小島(兔兒島)上。它是聖彼得堡的第一個建築。其中金色的尖頂是彼得保羅教堂,裏麵停放著從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幾乎所有曆任沙皇和皇後的大理石棺。

 

  涅瓦河是俄羅斯西北部的一條重要河流,源出拉多加湖,自東向西流,由拉多加湖流經聖彼得堡到芬蘭灣。以河水流量來計算,位居伏爾加和多瑙河之後,是歐洲的第三大河流。結冰期長約5個月(12月至次年4月末、5月初)。聖彼得堡寬闊的城區,分散在涅瓦河口三角洲的42個島嶼上,由700多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橋梁把它們連接起來,因而聖彼得堡是名副其實的水上之都,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稱。

 

圖中的這座大橋,是涅瓦河上的開啟式大橋之一。拱形的橋麵可以從中打開,讓輪船通過。當然,這隻能發生在夜半行人和車輛十分稀少的時候。

 

聖彼得堡市區內河道縱橫,涅瓦河的分支以及人工開鑿的運河猶如一條條波光粼粼的彩帶,環繞在聖彼得堡市區的大街小巷。

 

雖然聖彼得堡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帶有明顯的西歐風格,但是濃厚的俄羅斯文化,也同時在其中閃現,二者天衣無縫的融合,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下圖的聖血教堂 (Church of the Savior on blood)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聖血教堂 (又稱滴血救世主教堂)是為了紀念俄皇亞曆山大二世而修建的,他於1881年3月1日,受炸彈襲擊重傷而亡。在他流血倒地的地方,繼位的亞曆山大三世采納建築師阿利夫列德等的方案,完全按照17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的風格建造了這座雄偉的教堂。五個錯落有致的洋蔥頭尖頂,好似5個色彩繽紛的花朵,配上極其精美的繪畫和雕刻,在周圍歐式建築的陪襯下格外耀眼。

 

  聖彼得堡, 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城市。雖然這座城市僅有五百萬人口,但是卻設立了約100所高校,2000多個圖書館,264家博物館,80個劇院,45個美術館。曆史上,眾多的名人大師曾在這裏居住,例如詩人普希金,作家果戈裏,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等等,可謂星光燦爛,人才濟濟,遺留下來的曆史古跡比比皆是。聖彼得堡有8000個曆史建築,其中4000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別說兩天,就是兩年,也不一定能看完。

這是冬宮的一角,這座色彩明麗的建築,有1050個房間,1886道門。現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有270-300萬件藝術品。若要一一看完,至少需要一個星期。

上圖的建築是珍品陳列館(Kunstkamera),俄國的第一個博物館,由彼得大帝創建。展品大多是彼得大帝的私人收藏,從動植物標本到奇珍異寶,共計兩百萬件,體現了彼得大帝對於自然和人類學的興趣和好奇。

 

  聖彼得堡,是一個英雄的城市。從十二月黨人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無數仁人義士曾為了俄羅斯民族的解放在這裏從容就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向這座城市發起猛烈進攻並迅速形成包圍,當時它叫列寧格勒。由於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敵人未能進入城內。於是德軍惱羞成怒,展開了人類曆史上最殘酷的封鎖,斷電,斷糧,斷水,圍困長達872天。北歐寒冷的冬季,氣溫常常在零度以下。每一天死亡追趕著生命。為了取暖,數以萬計的豪華家俱被付之一炬。據統計約80萬人死於饑餓和嚴寒,還有20多萬人死於德軍的空襲和炮火。但是聖彼得堡沒有屈服,抵抗仍在繼續,侵略者的鐵蹄始終未能踏入城池半步。

上圖是十二月黨人廣場,廣場中央是彼得大帝的騎馬雕像。詩人普希金從這座雕像得到靈感,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青銅騎士》。雕像後方金色的圓頂是著名的伊薩克教堂。1825 年12月14日,一群起義者聚集在這個廣場,武裝起義要求推翻沙皇的獨裁統治。不料起義失敗,他們大多遭到槍殺。因為該事件發生在十二月,因而這群人被稱為“十二月黨人”。雖然他們的革命並沒有成功,但是他們的英雄形象卻在眾多俄國的小說裏熠熠發光。

 

  聖彼得堡,更是一個寫滿傳奇的城市。這片土地本來並不屬於俄國,是彼得大帝抱著為俄國爭得一個出海口的決心,與瑞典幾度奮戰,最後終於贏得了這片土地。而這片土地上本來也沒有城市,隻是一片荒涼的沼澤。是彼得大帝恩威並施,揮動皮鞭和大棒,傾注了大量財力物力,在沼澤地上硬生生修建了這座氣勢恢宏的城市。1703年,城市始建時,聖彼得堡也不是首都,還是彼得大帝,不顧眾人的反對,於1712年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了這裏。可以說,沒有彼得大帝,就沒有聖彼得堡。它是彼得大帝畢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的見證。我腦海裏清晰地記得年輕時看過的蘇聯電影《彼得大帝》,其中有一個鏡頭,彼得大帝在大戰獲勝後,帶著身上的佩劍,披著風衣,急步走上樓,打開一扇窗戶,迎麵吹來一陣勁風,揚起了他的風衣,顯得英姿颯爽。他的雙眼注視前方,越過滔滔的涅瓦河麵。這時,站在旁邊的摯友緬希科夫向他說:“陛下打開了通向西方的窗戶”。彼得大帝爽朗地大笑開來,笑聲回蕩在寬闊的河麵上。

 

  聖彼得堡,就是這樣的一扇窗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寫得真好,曆史介紹得很詳盡,我來收藏,等著明年去呢 -邊走邊看66- 給 邊走邊看66 發送悄悄話 邊走邊看6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07/2016 postreply 06:37: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