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六國之旅(5)--- 柏林 (下)

來源: 石頭齋隨筆 2016-08-09 10:13:4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354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石頭齋隨筆 ] 在 2016-08-09 18:35: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波茨坦位於柏林近郊,為勃蘭登堡州的首府,風光秀麗,湖泊眾多。在曆史上,它曾是普魯士國王和德國皇帝的夏宮所在地。然而,真正使它揚名世界永載史冊的是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那年5月8日,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解放;與此同時,同盟國的軍隊在亞洲及非洲戰場也是捷報頻傳,戰爭的勝利指日可待。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柏林郊外波茨坦的塞琪琳霍夫宮(又稱為西西裏宮,Schloss Cecilienhof開會,討論了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和平條約的簽訂和應對戰爭的後果等一係列問題。會後於7月26號發表了一份曆史性的文件:波茨坦公告 (宣言),又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呼籲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同時波茨坦公告也規定了日本的國土僅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台灣以及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 

也許有人會奇怪:既然《波茨坦公告》帶有中國的旗號,為什麽沒有中方參加呢?沒辦法,中國當時的領袖蔣介石與斯大林水火不容,無法坐在同一張桌子上開會。中國雖然沒有出席波茨坦會議,但是公告發表前,送交中國政府審核並在上麵簽字。也許還會有人問:蘇聯作為如此重要的參與者,《波茨坦公告》為什麽沒有提及它呢?那是因為當時蘇聯還沒有和日本正式宣戰,而且兩國之間還有友好協議,因此蘇聯隻是站在後台,並未簽字。政治的錯綜複雜,由此可見一斑。

參加波茨坦會議的三巨頭:蘇聯領袖斯大林,美國新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來源於維基百科)

   

《波茨坦公告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通牒,也是盟軍留給日本的最後機會。沒想到,日本人居然執迷不悟,負隅頑抗,拒絕接受該公告。於是,1945年 8月6 號及9號美國毫不客氣地在長崎和廣島分別投下兩顆原子彈,把日本本土炸了個稀巴爛;同時蘇聯於8月8號正式對日宣戰,風卷殘雲般橫掃日本一手扶植的偽滿洲國。一時間,日本政府四麵楚歌,麵臨崩潰,除了舉旗投降,別無選擇。1945年8 月15 日,中、美、英、蘇四國政府同時宣布接受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那一天,是中國人自《馬關條約》以來,最為揚眉吐氣的一天。由此可見,《波茨坦公告》是最終勝利的前奏曲!不僅如此,它還彰顯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並為戰後收複台灣以及澎湖列島提供了不容抵賴的依據。如此重要的曆史遺址,我們怎能錯過?

塞琪琳霍夫宮建於1914-1917年,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為其長子修建的官邸。整個建築按照英國式鄉村別墅來設計,並以長媳塞琪琳公主的名字命名。共有176個房間,六個庭院。磚木結構,風格簡樸;但是布局精巧,綠蔭蔥蘢,低調中盡顯皇家的高貴典雅。

出現在我們麵前的波茨坦會議舊址主要位於塞琪琳霍夫宮的其中一個庭院。這是一座2-3層樓圍成的四合院,中間是一個花園,而花園的中心,有一個很醒目的由紅色花草組成的五角星。導遊用幽默的語氣說,五角星是蘇聯紅軍為迎接斯大林的到來而特別準備的。當神情嚴肅的斯大林走進院子,看到這個紅五星時,立刻露出滿意的笑容。說到此時,導遊用右手食指把她的右嘴角向上一勾,作了個調皮的動作。仿佛喚回了當年曆史的畫麵。

她還帶領遊客繞著四合院走到後門,指出當年蘇聯代表們的會場是四合院後麵,美英兩國是右前方。斯大林出席會議時,總是乘汽車從後門進入會場。由於羅斯福總統於1945年4 月死於腦溢血,杜魯門總統臨危接班,還不是很熟悉國際事務;能言善辯的丘吉爾由於大選失利,在會議中途被新首相艾德禮取代,因此斯大林在會上占了上風。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沒有中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堅守了《開羅宣言》中的決定,要求日本將台灣以及澎湖列島歸還中國。還算有點良心。 

  這個會址的周圍是寧靜的田園風光,正門前的樹叢之間,可見不遠處湖麵泛出的亮光。60多年前就是在這個優美而寧靜的鄉村度假屋裏,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東西對立的戰後格局初現端倪,人類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時過境遷,世界格局已然不是當初的模樣。如果斯大林今天回到這裏,麵對德國統一,蘇聯解體;柏林牆倒塌,東西方冷戰結束,不知他會作何感想?當初的煞費苦心,爭權奪利真的值得嗎?正是:“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波茨坦會議遺址相隔不遠的是我們行程的最後一站: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它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行宮,以便他能遠離柏林,暫忘國事,寄情於山水和藝術。無憂宮建於1745年至1747年,由腓特烈二世親自參與設計。淺黃色的外牆,精美的雕刻,充滿了洛可可風格,再加上典雅的噴泉以及美麗的花園,被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然而不同於凡爾賽宮的是無憂宮十分小巧玲瓏,一字型平房設計,僅有10個房間。但是,它立於坡頂,居高臨下;推窗一望,山下的噴泉和花園盡收眼底,風光無限。

這是無憂宮山腳下的花園,美麗的噴泉簇擁在鬱鬱蔥蔥的樹林之中。

 

從無憂宮到山腳的花園之間,是一麵斜坡。腓特烈二世命人將其修建成梯田式的大露台,並且在露台上種植葡萄,因而形成一道獨特的田園風景,體現了他藝術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梯田的中央是寬闊的台階,一直通向山腳下的花園。可惜我們沒有時間走下去,隻好從網上借用一張照片,以展現由下往上觀望時無憂宮的美麗。(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由上圖可見,從無憂宮出來,隻需下幾級台階,就可以來到種滿葡萄的露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腓特烈二世拋棄了建築師設計的帶有高高的地基和地下室的原有構想,因為他需要的是一個能讓他充分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個人居所,而不是一個彰顯王室威儀的豪華宮殿。可惜建築師不解聖意,很快被炒了魷魚。

  

腓特烈二世 (1712– 1786),普魯士第三任國王,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他的領導下,普魯士攻城掠地,實力大增,成為歐洲強國,為日後武力統一德國打下了基礎。同時,他推行改革,建立高效廉潔的公務員製度,倡導“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鼓勵宗教自由,並使普魯士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普及全民教育的國家。由於他的文韜武略和傑出貢獻,被後世尊稱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然而,他的個人生活卻並不如意。年輕時,他並不喜好戰爭和王位,而是熱愛藝術文學,尤為擅長的是長笛。他與朋友漢斯相約出逃,卻不幸被其身為國王的父親抓住,險些被處死。後來雖然赦免,但好友漢斯卻被砍了頭,而且還是當著他的麵。他的婚姻是政治聯姻,有名無實,夫妻二人長期分居,也沒有子嗣。由此可見豪門深宮並不如我們料想的快樂幸福。王冠的代價,想來也是殘忍。無憂宮是腓特烈二世最愛的居所,他和愛犬,以及一幫誌趣相投的朋友流連於此,其中包括作曲家巴赫,哲學家伏爾泰等。他常說:“我到此處,方能無憂”。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在無憂宮的沙發上孤獨辭世。他曾留下遺言,願葬於無憂宮。可是繼位的腓特烈威廉二世卻沒有照辦。直到1991年德國統一後,腓特烈大帝才終於如願以償,靈柩遷回,安葬在他最為珍視的無憂宮。此時,他已經離世205年了。可憐一代君王,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沒能得到他想要的生活。“無憂”這二字,對於他而言,談何容易?

 

 上圖是腓特烈二世的陵墓,位於無憂宮的東側,居高臨下,麵對著他喜愛的梯形葡萄園和山腳下的噴泉。埋葬在墓地裏的除了腓特烈二世(照片的左方),還有他的11隻愛犬 (照片的右方)。我們的導遊正在問“你們知道為什麽腓特烈二世的墓碑上擺放的是土豆,而不是鮮花嗎?”原來有一年德國鬧饑荒,稻田裏顆粒無收。普魯士政府命人從美洲帶回了土豆,希望農民能廣泛種植,以此彌補糧食的不足。可是因聽信謠言,沒人願意嚐試。在此為難之時,腓特烈二世想到了一個妙招。他派人將土豆種在皇家菜園裏,並在菜園外派重兵把守,搞得十分神秘。於是,大家的好奇心被挑動了起來,因為大家都相信嚴密保護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慢慢地開始有人來偷菜,也慢慢開始有人試吃土豆。禦林軍按照腓特烈二世的諭令,對來犯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土豆傳遍了全國,成為德國人喜愛的食品,並因此幫助大家度過了饑荒。腓特烈二世的善意引導,而不是武力強製,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民心。

2012年,正是腓特烈二世誕辰300周年,德國人在無憂宮舉辦許多活動,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君主。我們無意間選擇此時來到無憂宮,感覺十分幸運。(上圖為腓特烈二世騎馬像,立於菩提樹大街)  

   黃昏時分,我們帶著滿滿的回憶,踏上歸途。然而回程並不十分順利,火車由於故障在半途逗留了很久。回到港口,已是夜幕低垂,月朗星稀,四周一片寧靜。在海灣的盡頭是我們依舊燈火輝煌的遊輪,猶如滿含燦爛的笑容,等待我們的歸來。不知在哪裏讀過這樣的句子:什麽是幸福?幸福就是當你饑餓時的一桌美食;當你幹渴時的一杯清茶,當你疲憊時的一張小床…… 這不正是對於我們遊輪最好的描述嗎?於是不由得加快腳步,向著我們平凡得幾乎被忽略的幸福奔去。

   也許是在我們大快朵頤的時候,也許是在我們低頭酣睡的時候,輪船悄悄離開了港口,向著波羅的海的更深處進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