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國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1977年12月,據李先念在全國計劃會議上估計,“文革”十年在經濟上僅國民收入就損失人民幣500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建國30年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80%,超過了建國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文革”期間,有5年經濟增長不超過4%,其中3年負增長:1967年增長-5.7%,1968年增長-4.1%,1976年增長-1.6%。(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1978年2月,華國鋒在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由於“文革”的破壞,僅1974年到1976年,全國就“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市民生活。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資生活。然而,從1957年到1976年,全國職工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幾乎沒漲過工資。1957年全國職工平均貨幣工資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進反退,還少了49元......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180萬住戶中,按國家標準,有89.98萬戶為住房困難戶,占了總戶數的一半左右,其中三代同室的119499戶;父母與12周歲以上子女同室的316079戶;12周歲以上兄妹同室的85603戶;兩戶同居一室的44332戶;人均居住2平米以下的268650戶。住房大多沒有客廳,進門就是臥室,廚房,衛生間很多是幾家合用。
農民的生活。安徽農村最有代表性。1977年6月,中央任命萬裏擔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到任以後,萬裏先後來到蕪湖、徽州、肥東、定遠、鳳陽等地調研,所見所聞,使他大為震驚。他後來回憶說:“原來農民的生活水平這麽低啊,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個房子的樣子。淮北、皖東有些窮村,門、窗都是泥土坯的,連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沒料到,解放幾十年了,不少農村還這麽窮!”(田紀雲:《萬裏:改革開放的大功臣》,......隊長史成德是個複員軍人,一家10口人隻有一床被子、7個飯碗,筷子全是樹條或秸稈做的。安徽農村的情況並非個別現象。據原農業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統計的數字:1978年,全國農民每人年均從集體分配到的收入僅有74.67元,其中兩億農民的年均收入低於50元。有1.12億人每天能掙到一角一分錢,1.9億人每天能掙一角三分錢,有2.7億人每天能掙一角四分錢。相當多的農民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僅掙不到錢,還倒欠生產隊的錢。
中外經濟科技之間巨大差距。國務院副總理穀牧為團長的赴西歐五國(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西德)考察團。......於1978年5月2日出發,6月6日回國,行程36天...... 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隻用2000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爾尼公司一個低水頭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2.5萬千瓦,職工隻有12人。我國江西省江口水電站,當時裝機2.6萬千瓦,職工卻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國馬賽索爾梅爾鋼廠年產350萬噸鋼隻需7000工人,而中國武鋼年產鋼230萬噸,卻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法國戴高樂機場,一分鍾起落一架飛機,一小時60架;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半小時起落一架,一小時起落兩架,還搞得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