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論:“言盡悖”

悖論:“言盡悖”

 

楊道還 9/21/2023

 

Wiki上有“道家悖論”條,說:

 

“道家悖論,是中國春秋時代墨家思想家墨子西漢儒家思想家揚雄,在道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其著作表述中所發現的一係列悖論,分別是‘言盡悖’(所有言論都無法表達真理)、‘學無益’(學習並無益處)、‘非誹’(不應駁斥他人)、‘辯無勝’(辯論雙方都沒有贏家)。墨子及揚雄在其著作中對以上悖論進行邏輯分析,並用之抨擊道家學說。

 

《墨子·經下》和《墨子·經說下》抨擊‘言盡悖’的說法:‘以言為盡悖,悖,說在其言。……以,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必不審。’”

 

這裏麵的論述,有點兒糊塗。按現在所知的年代順序,諸子活動的時代是按照每80-100年的階段分開的,先後四段中的人都互相見不到:老子和孔子、墨子、孟子和莊子、荀況和韓非。老孔是見過麵的,墨子則是前後誰都沒碰過麵,莊孟不知為何沒有交集,韓非是荀況的學生。

 

墨子不會批評莊子,如果遇到了,墨子大概隻會抱抱他,莊子那時大概隻有幾歲。墨子大概也不會批道家:因為那時隻有個神龍見首不見尾,人和書都對不上的老子,哪裏來的道家?韓非說,“世之顯學,儒墨也。”也就是說,到韓非的時代,道家還稱不上顯學,其原因大概是沒形成自己的教育體係,隻有類似於現在高等教育裏的遊學,跟著老師走,師在即學在。墨子天下聞名,地位尊崇,弟子眾多,以墨子的地位,大概犯不上去批道家。

 

《墨子·經下》和《墨子·經說下》,是個習題集,《經上》和《經下》是題目,《經說上》和《經說下》是解說和破解。這兩篇或者是專門為論辯準備的教材,如在古希臘,就會冠上個啥啥學的黑漆招牌;或者是對曾經發生過的論辯的總結。我傾向於認為是前者。即便墨家的巨子想和你辯論,你想和他辯論嗎?

 

楊雄大概也不會去批道家。楊雄寫的《太玄經》與道家關係甚密,終究要有些忌諱。而且他也不會將“言盡悖”與“道可道,非常道”聯係起來。揚雄青年時期從嚴(遵)君平學,嚴君平是專講《老子》的。楊雄的《法言》裏,有“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蜀嚴”當指嚴君平,楊雄把嚴君平當作個寶,應該不至於批《老子》,自相矛盾到這種地步。

 

所以Wiki這一段“並用之抨擊道家學說”,是想當然的,像個AI,不知道時間和背景,隻在語句上沾上就算。

 

墨子是個講邏輯的,但又超出三段論,所以他不講三段論。他用邏輯分析,說,“言盡悖”這句表述本身便是錯謬,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麽這句話自身也是“言”,也是“悖”的,自相矛盾了。這個解釋,是個簡單淺解,沒有深入,不像真正的辯論,而像前麵所言的課堂知識。

 

“言盡悖”,反過來,也就意味著“有的話“不悖,理順而不違反或矛盾。康德舉出“靈魂是不死的”,來說明存在著“不定判斷”範疇。這個範疇裏的話,既無法肯定,也無法否定,當然也就不悖,但也沒有任何信息再裏麵。具體論證,可問康德。

 

康德又將二分法,變為了三分法,指出了語言裏存在個適用於三分法的範疇,這個範疇裏的話,有肯定、否定、和不定。比如說善惡,有善、有惡、有非善非惡。孔子講“無惡”,包括了善和非善非惡;莊子講“去善自善”,是去惡之後,仍要去善,無惡無善地道法自然,即是最高的善。如果用二分法,認為非黑即白,就會以為莊子要為惡。

 

非常不幸的是,老莊孔孟的話,很多都是符合這個三分法的。之所以說很多,是因為這些人不僅知道有三,而且知道如何三生萬物,不“三”而足。道家既有“道可道,非常道”,也有“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莊子·則陽》)和“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莊子·齊物論》)按照兩分法,“道可道,非常道”反過來說,就成“道不可道”,就成了常道。這相當於沒說,沒信息:道生萬物,窮舉可道的萬物都不是道,哪有個完?“言而足”一句,意味著常道不能裝在“可道”的經驗論範疇裏,但仍是可以言而不悖的。

 

但Wiki詞條認為,“言盡悖”不是奔著語言判斷分析去的,而是直接奔真理去的。也就是說,“言盡悖”的意思是,“真理的話語必悖”。這句話是錯的,那麽糾正過來,就有,“有的話語是真理”。

 

但不妨看一看真理邏輯又是什麽樣的:“有的話語是真理”是個悖論。

 

據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任何話語,即便是明顯錯誤的,也有其真實、實際、客觀的成因。也就是說,任何話語都是真產生的果,帶有真的因素。那麽同樣的真,一旦重現,果子也就生出來了;這樣的話語,即便是明顯錯誤的,也會被重說。這不是理,是啥?所以說任何話語,都既是真,又同時彰示著規律性的理——錯誤也是“客觀真實”和“規律”,不是真理,是啥?

 

有人或者要講,這裏要講的真理是宏大的,不是真實的細枝末節的意思。宏大的真理,因為未知、不可知、未來新事物的存在,隻能作為經驗而存在,即“真理是發展的”。人從既往能得到的隻是“真理的片段”。這又無聊得狠了,有可能被證偽的,稱為“真理的片段”,或“真理的渣滓”的,區別何在?但這兩者都因不完整,不能等同於真理,所以在這種宏大下,就沒有話語是真理。

 

以上是二分法的分析,從三分法、多分法出發,卻可能得到不悖的討論,這是另一重悖論。從三分法出發,就不得不包括不定的因素。能包括這樣的不定因素,再加上未知和不可知,言就可足。注意,這裏的三分法,與康德的“第三者”是兩回事。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將康德的“第三者”略去不談的詭辯。

 

總看到有人抱怨,中文模糊。這種抱怨是因為,隻有不模糊,他才能施展他的二分大法。而中文古經典,不利於套用二分大法。實際上,非黑即白的二分大法,是大多數人鄙夷的。也有人厭惡不定,要爭論“真實是唯一的”。康德講,物自體不可知。不知道的、不可得到的、乃至不可知的,要討論其唯一性,與爭論“針尖上有多少天使”有什麽差別?不亦閑乎哉?

 

康德說,邏輯不帶來知識,隻是使陳述一致。二律背反裏,相互矛盾的兩者,可能都符合邏輯。這就將邏輯作為認知方式的說法,完全否定掉了:邏輯隻能保證一致,不能保證對錯,對錯是另一回事。這就像說,邏輯可以保證火車車頭車尾同向,不至於出軌或脫節;但火車在向哪邊跑,卻不是邏輯能回答的。

 

這就引起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邏輯思考不行,那麽怎麽思考?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到現在還沒解決的一個翻譯問題,critical thinking,中文通常譯為“批判思維”。簡單搜一下,就可以發現,英文裏的解釋五花八門;而中文裏卻盡多批評“批判思維”是個誤譯,建議譯法卻也五花八門。

 

我的個人意見是,critical thinking,應該翻成“臨界思維”。用邏輯能解決的問題和能二分的問題,都是很簡單的問題,對經過基本邏輯訓練的人來說,沒什麽難度。但在麵臨三分和多分的境地時,需要critical thinking,“臨界”而思。

 

Critical thinking在每一細節都遵循邏輯,就像火車在平直無分岔的軌道上時一樣;但“臨界”於三岔以及多岔路口的時候,需要比邏輯更多的思考,這多出來的部分,叫critical thinking。

 

莊子的頭腦比較複雜,他早就提出了此類“臨界”的情形,《齊物論》有:“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畛,是田間道。從現代水田的照片,能大略體會到畛是什麽樣的——“田邑千畛”,其複雜可知。至於這八德為何,沈善曾《還吾莊子》裏有大篇幅的解釋,這裏從略。人臨其界,除了八德,還有存而不論和論而不議兩種。

 

還用火車來作比喻,一句話就如火車運行的一道軌跡,一條曲線。一句簡單的直言邏輯判斷,相當於是一條直線。直線在曲線中,從數量講,是少而特殊的。因此在實際生活裏,簡單邏輯的應用也很有限。曲線有多種多樣的曲折,曲線交錯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情形。曲線有多少種扭曲(twist)、轉折(turn,pivot,zigzag,etc.)、交叉(cross)、和分岔(split),語句也就有多少種變化。而論述和辯論就如縱橫交織的眾多曲線。在任何變化的節點上,能夠有所察覺、有所分辨,所需的就是臨界思維。如莊子所講的“幾”。“幾”不是道,臨界思維也未必能保證正確的認識,如“譎而不正”,也是臨界思維。

 

從臨界思維望過去,雖然不能說言盡悖,但悖論不是罕見的。這是因為在任何曲線的交匯處,隻要有三岔,就有悖的可能。一些看起來合乎邏輯,看起來合乎事實的肯定式判斷句,實際上是悖論。如“存在即合理”,當與理型論交叉時,沒有任何存在符合它的理型,也就不合理,不合理的缺陷或錯誤發生了。又如,“人隻能理解自己能夠理解的”,但世上有學習這麽一回事。

 

似乎可以講“正言盡悖”,即肯定式的論斷一定是悖的。尚待論證。

所有跟帖: 

不全跟上,但感到很有意思。之前恰好想到一句話,就發覺不容易判別真、悖:"宇宙對於死去的人是不存在的。" -中間小謝- 給 中間小謝 發送悄悄話 (711 bytes) () 10/13/2023 postreply 22:39:42

嗬嗬,前些日子提到過wiki像AI,想起來了這個條目。“死去的人”存在與否,是個未定,是個或者存在,比如說靈魂不死。 -dhyang_wxc- 給 dhyang_wxc 發送悄悄話 dhyang_wxc 的博客首頁 (245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08:46:57

言盡悖,完全對:) -stonebench- 給 stonebench 發送悄悄話 stonebench 的博客首頁 (3089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04:52:13

嗬嗬,這也對,根據休謨和康德的第三者,把AB聯係起來,一定需要先天綜合,除非擁有完全相同的先天綜合的兩個人, -dhyang_wxc- 給 dhyang_wxc 發送悄悄話 dhyang_wxc 的博客首頁 (196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08:53:55

說得很好。 -Dayoufan- 給 Dayoufan 發送悄悄話 (1131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10:34:56

感覺言不一定全悖,因為言説本身太獨特了。不知西方哲學是否已探討過,如 Wittgenstein ? -中間小謝- 給 中間小謝 發送悄悄話 (210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19:09:20

從馬戶兄的介紹看, 係隹氏也是在燒腦, 不如東方的言意之辯 -stonebench- 給 stonebench 發送悄悄話 stonebench 的博客首頁 (163 bytes) () 10/15/2023 postreply 12:29:00

好文章!漲姿勢,開腦洞。語言和語言邏輯遠不如人的思想複雜,所以有很對人的思考語言無法準確表達。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59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08:47:50

多謝為兄提醒。是的。"語言和語言邏輯遠不如人的思想複雜",這大概是一切這類問題的root。嗬嗬,人說的,人卻搞不明白。 -dhyang_wxc- 給 dhyang_wxc 發送悄悄話 dhyang_wxc 的博客首頁 (116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09:06:38

悖論來自邏輯不完善,由此邏輯擴展到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動態性等。真理相對而不絕對。因為人的生存環境、認知和語言表達都受限, -武勝- 給 武勝 發送悄悄話 武勝 的博客首頁 (120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16:57:41

這屬於康德前的哲學。真理相對就會二律背反,以致有相反而皆真理。笛卡爾證明了,這就可以得到任何結論。 -dhyang_wxc- 給 dhyang_wxc 發送悄悄話 dhyang_wxc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18:29:52

你說的是形式主義。我說的是指相對於有限的認知空間、與現實交互的真理,矛盾會由實踐來解決。 -武勝- 給 武勝 發送悄悄話 武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19:45:22

你可能以前沒看過的我的文章,這篇隻是指出西方哲學的漏洞,沒有像他們學習的意思。西方哲學這個語境是條芝諾慢道,達不到 -dhyang_wxc- 給 dhyang_wxc 發送悄悄話 dhyang_wxc 的博客首頁 (57 bytes) () 10/14/2023 postreply 20:10:31

真理有三種類型。其一:這顆桃樹比那顆李樹高,則那顆李樹一定比這顆桃樹矮(先驗分析) -露重煙微- 給 露重煙微 發送悄悄話 (13428 bytes) () 10/18/2023 postreply 17:31:1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