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讀書的大忌是活學活用——既糟蹋書,也糟蹋人
我愛讀書,也愛寫書,但不愛講話,不習慣麵對大庭廣眾講話。我覺得,我的筆比我的嘴好使。我想講的話,不用人催,我會寫出來,再講就多餘了。講話很累,認真準備,就成了寫文章,成了額外負擔;準備不足,千頭萬緒,語無倫次,人家又不知道你在講什麽,讓我覺得對不起聽眾。現在,大家喜歡聽書,不喜歡讀書。書,說得越熱鬧,越沒人讀。我希望,大家聽了我今天的講話,千萬不要舍書不讀,以為講話可以代替讀書。現在,鬧心的事很多,比以前多得多。別的不說,手機就很鬧。有人老是問我,你為什麽不用手機,我說“非寧靜無以致遠,故陶然而忘機”。我覺得書這個東西有一大好處,是它很安靜,不安靜就沒法“致遠”,我跟古人“打電話”,主要靠書,所以把手機給忘了,幹脆不買。我愛讀書,“讀書”這兩個字,我最喜歡。寫書隻是讀書的副產品,你要當個作者,首先要當個讀者。不讀書,倆嘴皮子一磕,大噴,能噴出什麽來?我最喜歡的頭銜,不是“專家”,不是“教授”,其實是“讀者”。我喜歡以讀者的身份說話,從讀者的角度看問題,不是居高臨下,指指點點,而是自娛自樂,不負指導之責。我愛讀書,不是因為我家書太多。我不是書香門第,小時候家裏有書,不太多。書太多的話,比如把你擱圖書館裏,你就被嚇回去了。高玉寶說,我要讀書,是因為沒錢上學。我是在中國人民大學的院兒裏長大,周圍有書,有讀書人,像一塊磁石,對我有吸引力。饑餓是最好的廚師。我覺得,書的誘惑,全在於少,就像沙漠之中,身邊有一壺水,你會珍惜每一滴水。我是生於書比較少也比較小的年代,很多書都是翻過來倒過去地看。我對書,一直有好奇心。書太多,對人的好奇心是個打擊。有人說,白天上班,可恨之人太多,下班回家,看武俠小說,別提多痛快,一把劍,把這幫孫子全殺了。我的體會正好相反,小時候,十五歲那年,我發了毒誓,一定要把自己管住,別再打架,趕快把處分的帽子摘了。我的暴力傾向,主要是被書控製起來。插隊,寂寞如山壓心頭,時間太多,沒處打發。我特別感謝書。書,對我來說,最大一用是消遣,一可以消愁解悶,二可以遣興陶情。有些閑書,我是放在枕邊廁上。書可以鎮壓邪魅,幫我入睡,看了好書,就不再做噩夢。我當研究生那陣兒,考古學的大師、古文字學的大師,很多人還在。比如中國考古學的主帥,夏鼐先生還在,蘇秉琦先生還在,羅王之學的傳人,在世的更多,大部分還在。那時是有大師而沒有“大師熱”,現在是有“大師熱”而沒有大師。現在,凡是鼓吹大師的人多半都是想當大師的人。他們把大師吹得神乎其神,就是不拿大師當人。“大師”的帽子滿天飛,賜封者多,自封者多。不是自己吹,就是學生吹,有時還假裝民主搞投票,非常無聊。我說,如今“大師”一詞已經成了大屎盆子,千萬別往頭上扣。什麽叫大師?我理解,大師都是除舊布新、推倒重來、引領風氣、開創局麵的人。格局不變,門戶不散,很難出大師。大家想大師,盼大師,但曆史上,都是亂世才出大師,比如先秦諸子,比如近百年的大師,都是如此。你要大師,還是要亂世,這是個痛苦選擇。承平時代,我們必須忍受平庸。大師不在,徒喚奈何,我們可以讀大師的書嘛。大師不在,他們的書還在。大師還活在他們的書裏。大師叫大師,我們不要忘了,它前麵有個“大”字,大是格局大,不以一行一業、一師一門為守。很多大師,老師是誰,說不清,博采眾長,說不清才好。門戶是學術的大忌,使人心胸狹隘。孔子是古代的博學之人,他就是學無常師。隻跟一個老師讀,越讀越抽抽。還有,我們不要忘記,大師多半是被政治拋棄的人。不管是你拋棄政治,還是政治拋棄你。所謂“風骨”,多半都是無可奈何。比如大家喜歡吹的王國維和陳寅恪,就是如此。我們這個時代太熱鬧,周圍有數不清的各種熱。熱浪滾滾,一波又一波。比如傳統文化熱、國學熱。孔子熱還沒熱兩天,又冒出大秦帝國熱。還有群眾最多也更永恒的熱——養生熱。熱的特點,是反複擰著來,但千變萬化,總是不離其宗。我們要自其變者而觀之,也要自其不變而觀之,你得學會從出租車看出黃包車,從鋪天蓋地的廣告看出走街串巷的吆喝。三十年前,我們有個新啟蒙運動,啟蒙是和“文革”擰著來。《河殤》的演播是高潮。當時,大家都是啟蒙派,什麽事都賴祖宗。現在正好相反。從罵祖宗到賣祖宗,這個大彎兒是怎麽轉過來的,大家應該想一想。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從《河殤》到《大國崛起》,從氣功熱到養生堂。看似相反,實則相通。公眾人物是個公共廁所:中國的公共廁所往往無人打掃,屎滿尿溢,無法立足,隻能掩鼻而遁,再找一個廁所。大眾娛樂是耍猴: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就要變成一隻猴。古代有用《春秋》斷獄,用《河渠書》打井的。“文革”有用毛主席哲學著作養豬、打乒乓球的。現在,則流行用《易經》算命,用《孫子》搞商戰,用《論語》格言提高道德,當功過格。中國的古典時代是諸子時代,先秦學術,是諸子之學。和希臘、羅馬類似,諸子百家不是一家一派,儒家隻是百家之一。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有個翻譯五經的大工程,《東方早報》有過介紹,施舟人是領導人,馬悅然大加讚賞。世界各大經典,《聖經》《佛經》《可蘭經》《阿維斯塔》,都有譯本,這些經典都是宗教經典。中國的五經不是這種經典。它們是諸子時代古典教育的課本,屬於君子必讀書。雅斯貝斯講“樞軸時代”,他講的“五大聖人”,其中有孔子,但孔子不是宗教家。我是把孔子當思想家,而不是教主,更不是領導世界宗教的“通天教主”。五經包括:《周易》《詩經》《尚書》,加《禮記》《春秋》。九經為:《周易》《詩經》《尚書》,加三禮(《禮記》《周禮》《儀禮》)、三傳(《春秋傳》《公羊傳》《穀梁傳》)。四書五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加五經。十三經:《周易》《詩經》《尚書》,加三禮、三傳,加《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周易》《詩經》《尚書》,是前孔子時代的經典,最古老。《禮記》《春秋》,或三禮、三傳,是孔子或後孔子時代的經典,晚一點。五經,漢以前不能簡單叫“儒經”。我們不能以為,這些“經”隻屬於“儒”。經是諸子共享。我們隻能說,儒家是特別熱衷貴族教育和貴族經典的一派。《論語》《孝經》《孟子》《爾雅》,漢代叫傳記,本來不屬於經,隻屬於“諸子傳記”的“傳記”。四書,是為了樹道統(孔—曾—思—孟)。《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實都是子書。上次,在中華書局開會,討論《新編諸子集成》,有人說,《論語》《孟子》是經,不能收,這是以後出概念為準繩。其實,近代學術大變,這種概念早就破了。《諸子集成》把《論語》《孟子》列入子書,才是恢複曆史的本來麵目。3、“我們的經典”是最能代表中國智慧,可以與其他文化共享的經典我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的經典》,和傳統的經典概念不同。我選的四種書,不是我的發明。漢譯經典,有四本書最流行:《易經》《老子》《孫子》《論語》。我的“新四書”是我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智慧的書。諸子,《論語》代表儒,《老子》代表道,講思想,這兩本書是源頭,最有代表性。技術,兵法和人有關,《孫子》最高;講數術方技,講陰陽五行,沒有經典,要找本古書當經典,隻有《周易》。現在,號稱“少兒讀經”,主要不是讀五經,而是讀《三字經》。五經,就連教授都啃不動。我看,大家要讀,子書更合適。子書,還有《管子》《荀子》《莊子》《韓非》《呂覽》也重要,但都是大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論壇 »
品茶小軒 »
李零 :讀書的大忌是活學活用——既糟蹋書,也糟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