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某個係列中提到的兩個觀點:
1. 文革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並不慢;
2. 改革開放後速度加快是實事,但外資作用被誇大,是政策改變宣傳的需要,不是決定性的。政策同樣也不是決定性的。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固然很多。有些需要很詳細的專業背景去理解。好在我們現在海外華人都有很強的統計基礎。幹這一行的專家更多。我給大家演示個基本的統計算術,就知道為什麽隻要工業化進程正常,中國的經濟發展自然會越來越快。
1985年前中國使用工農業生產總值為經濟指標,除了生產性交通運輸,其它行業都不算物質產品生產,隻是再分配。其活動不計入經濟總量。所以和1985年以後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體係完全不同,無法精確換算。再有,有的網友說,你怎麽解釋為什麽改革開發後發展更快,而以前一窮二白時反而慢呢?其實這裏有很多因素,但主要的一條,就是中國經濟結構的改變。讓我們先看單一因素的統計規律。
其中一個最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中國的國民經濟結構。起步時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農業生產因為受到耕地數量,土地肥力,氣候水源等限製,增長速度不可能很快。1950年,中國農業產值是工業的兩倍。讓我們以1950為基年,總產值基數為一百,其中農業67,工業33。再假定農業每年增長3%,工業年增長10%(大約符合五十年平均值)。那麽,其它什麽都不需要做,經濟總量增長率在工業化過程中會越來越快。這種結構改變帶來的紅利,要到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基本吃完。
年份 | 農業產值 | 工業產值 | 工農業生產總產值 | 工農也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 第三產業產值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GDP 增長率 |
1950 | 67 | 33 | 100 | ||||
1951 | 69 | 36 | 105 | 5.3% | |||
1952 | 71 | 40 | 111 | 5.4% | |||
1953 | 73 | 44 | 117 | 5.5% | |||
1954 | 75 | 48 | 124 | 5.6% | |||
1955 | 78 | 53 | 131 | 5.7% | |||
1956 | 80 | 58 | 138 | 5.8% | |||
1957 | 82 | 64 | 147 | 6.0% | |||
1958 | 85 | 71 | 156 | 6.1% | |||
1959 | 87 | 78 | 165 | 6.2% | |||
1960 | 90 | 86 | 176 | 6.3% | |||
1961 | 93 | 94 | 187 | 6.4% | |||
1962 | 96 | 104 | 199 | 6.5% | |||
1963 | 98 | 114 | 212 | 6.6% | |||
1964 | 101 | 125 | 227 | 6.8% | |||
1965 | 104 | 138 | 242 | 6.9% | |||
1966 | 108 | 152 | 259 | 7.0% | |||
1967 | 111 | 167 | 278 | 7.1% | |||
1968 | 114 | 183 | 298 | 7.2% | |||
1969 | 117 | 202 | 319 | 7.3% | |||
1970 | 121 | 222 | 343 | 7.4% | |||
1971 | 125 | 244 | 369 | 7.5% | |||
1972 | 128 | 269 | 397 | 7.6% | |||
1973 | 132 | 295 | 428 | 7.7% | |||
1974 | 136 | 325 | 461 | 7.8% | |||
1975 | 140 | 358 | 498 | 7.9% | |||
1976 | 144 | 393 | 538 | 8.0% | |||
1977 | 149 | 433 | 581 | 8.1% | |||
1978 | 153 | 476 | 629 | 8.2% | |||
1979 | 158 | 523 | 681 | 8.3% | |||
1980 | 163 | 576 | 738 | 8.4% | |||
1981 | 168 | 633 | 801 | 8.5% | |||
1982 | 173 | 697 | 869 | 8.5% | |||
1983 | 178 | 766 | 944 | 8.6% | |||
1984 | 183 | 843 | 1026 | 8.7% | |||
1985 | 189 | 927 | 1116 | 8.8% | 279 | 1395 | |
1986 | 194 | 1020 | 1214 | 8.8% | 335 | 1549 | 11.1% |
1987 | 200 | 1122 | 1322 | 8.9% | 402 | 1724 | 11.3% |
1988 | 206 | 1234 | 1440 | 8.9% | 482 | 1922 | 11.5% |
1989 | 212 | 1358 | 1570 | 9.0% | 578 | 2148 | 11.8% |
1990 | 219 | 1494 | 1712 | 9.1% | 694 | 2406 | 12.0% |
1991 | 225 | 1643 | 1868 | 9.1% | 833 | 2701 | 12.2% |
1992 | 232 | 1807 | 2039 | 9.2% | 1000 | 3039 | 12.5% |
1993 | 239 | 1988 | 2227 | 9.2% | 1200 | 3426 | 12.8% |
1994 | 246 | 2187 | 2433 | 9.2% | 1439 | 3872 | 13.0% |
1995 | 253 | 2405 | 2659 | 9.3% | 1727 | 4386 | 13.3% |
1996 | 261 | 2646 | 2907 | 9.3% | 2073 | 4980 | 13.5% |
1997 | 269 | 2911 | 3179 | 9.4% | 2487 | 5667 | 13.8% |
1998 | 277 | 3202 | 3478 | 9.4% | 2985 | 6463 | 14.1% |
1999 | 285 | 3522 | 3807 | 9.4% | 3582 | 7389 | 14.3% |
2000 | 294 | 3874 | 4168 | 9.5% | 4298 | 8466 | 14.6% |
僅從這單一因素考察,文革期間7.1%平均工農業增長率中規中矩。到1971年,工農業地位翻轉。到1980年,農業“拖後腿”效應基本消失。新的增長點被召喚。1985年,改變核算體係。加入了“第三產業”。在收入水平進入一個門檻時,第三產業發展會突然爆發。想像80、90年代,我們的口號正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才算現代化。建了多少賓館酒店,大學生數翻了幾番,等等。這些在1984年前都不算產值的。加入第二個因素後,GDP增長率輕鬆超過10%。(我們假設一直保持20%年增長,有十年實際值超過30%)。而且,這個像當年的工業一樣,在一段時期內有加速總量增長的效應。
當然影響的具體因素很多。固定其他不變,來測試其中一項的影響力(貢獻度)是常用分析手段。在一個複雜並滾動的國民經濟體係中,這種分析最容易做到的是幫助我們理解哪些僅僅是技術性現象,而不是政治家們宣稱的是他們的某種特殊政策帶來的。
具體因素的貢獻度是隨著時間改變的。五六十年代天氣災害帶來的農業減產,對整體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但到了九十年代,同樣的損失可以忽略。早期一個大項目投產,大油田發現開采等,都有重大影響。等我們將一個一個因素都加入進去,就可以逐步還原成現實的經濟圖譜。
改變核算體係,甚至幾個統計口徑,都會造成一係列影響,並無法精確還原過程。但中國的統計口徑改變,總的來說還還都是些大層麵上的“正招”。像近十年來,諸如印度突然要將“黑市”、“家務”估算進去。英國宣布要將走私犯毒等加入GDP. 這些,確實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用心良苦的毛招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