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一下文革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並不慢

來源: 2022-04-18 09:07:0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我在某個係列中提到的兩個觀點:

1. 文革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並不慢;

2. 改革開放後速度加快是實事,但外資作用被誇大,是政策改變宣傳的需要,不是決定性的。政策同樣也不是決定性的。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固然很多。有些需要很詳細的專業背景去理解。好在我們現在海外華人都有很強的統計基礎。幹這一行的專家更多。我給大家演示個基本的統計算術,就知道為什麽隻要工業化進程正常,中國的經濟發展自然會越來越快。

1985年前中國使用工農業生產總值為經濟指標,除了生產性交通運輸,其它行業都不算物質產品生產,隻是再分配。其活動不計入經濟總量。所以和1985年以後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體係完全不同,無法精確換算。再有,有的網友說,你怎麽解釋為什麽改革開發後發展更快,而以前一窮二白時反而慢呢?其實這裏有很多因素,但主要的一條,就是中國經濟結構的改變。讓我們先看單一因素的統計規律。

其中一個最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中國的國民經濟結構。起步時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農業生產因為受到耕地數量,土地肥力,氣候水源等限製,增長速度不可能很快。1950年,中國農業產值是工業的兩倍。讓我們以1950為基年,總產值基數為一百,其中農業67,工業33。再假定農業每年增長3%,工業年增長10%(大約符合五十年平均值)。那麽,其它什麽都不需要做,經濟總量增長率在工業化過程中會越來越快。這種結構改變帶來的紅利,要到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基本吃完。

年份 農業產值 工業產值 工農業生產總產值 工農也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第三產業產值 國內生產總值(GDP) GDP 增長率
1950 67 33 100        
1951 69 36 105 5.3%      
1952 71 40 111 5.4%      
1953 73 44 117 5.5%      
1954 75 48 124 5.6%      
1955 78 53 131 5.7%      
1956 80 58 138 5.8%      
1957 82 64 147 6.0%      
1958 85 71 156 6.1%      
1959 87 78 165 6.2%      
1960 90 86 176 6.3%      
1961 93 94 187 6.4%      
1962 96 104 199 6.5%      
1963 98 114 212 6.6%      
1964 101 125 227 6.8%      
1965 104 138 242 6.9%      
1966 108 152 259 7.0%      
1967 111 167 278 7.1%      
1968 114 183 298 7.2%      
1969 117 202 319 7.3%      
1970 121 222 343 7.4%      
1971 125 244 369 7.5%      
1972 128 269 397 7.6%      
1973 132 295 428 7.7%      
1974 136 325 461 7.8%      
1975 140 358 498 7.9%      
1976 144 393 538 8.0%      
1977 149 433 581 8.1%      
1978 153 476 629 8.2%      
1979 158 523 681 8.3%      
1980 163 576 738 8.4%      
1981 168 633 801 8.5%      
1982 173 697 869 8.5%      
1983 178 766 944 8.6%      
1984 183 843 1026 8.7%      
1985 189 927 1116 8.8% 279 1395  
1986 194 1020 1214 8.8% 335 1549 11.1%
1987 200 1122 1322 8.9% 402 1724 11.3%
1988 206 1234 1440 8.9% 482 1922 11.5%
1989 212 1358 1570 9.0% 578 2148 11.8%
1990 219 1494 1712 9.1% 694 2406 12.0%
1991 225 1643 1868 9.1% 833 2701 12.2%
1992 232 1807 2039 9.2% 1000 3039 12.5%
1993 239 1988 2227 9.2% 1200 3426 12.8%
1994 246 2187 2433 9.2% 1439 3872 13.0%
1995 253 2405 2659 9.3% 1727 4386 13.3%
1996 261 2646 2907 9.3% 2073 4980 13.5%
1997 269 2911 3179 9.4% 2487 5667 13.8%
1998 277 3202 3478 9.4% 2985 6463 14.1%
1999 285 3522 3807 9.4% 3582 7389 14.3%
2000 294 3874 4168 9.5% 4298 8466 14.6%

 

僅從這單一因素考察,文革期間7.1%平均工農業增長率中規中矩。到1971年,工農業地位翻轉。到1980年,農業“拖後腿”效應基本消失。新的增長點被召喚。1985年,改變核算體係。加入了“第三產業”。在收入水平進入一個門檻時,第三產業發展會突然爆發。想像80、90年代,我們的口號正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才算現代化。建了多少賓館酒店,大學生數翻了幾番,等等。這些在1984年前都不算產值的。加入第二個因素後,GDP增長率輕鬆超過10%。(我們假設一直保持20%年增長,有十年實際值超過30%)。而且,這個像當年的工業一樣,在一段時期內有加速總量增長的效應。

當然影響的具體因素很多。固定其他不變,來測試其中一項的影響力(貢獻度)是常用分析手段。在一個複雜並滾動的國民經濟體係中,這種分析最容易做到的是幫助我們理解哪些僅僅是技術性現象,而不是政治家們宣稱的是他們的某種特殊政策帶來的。

具體因素的貢獻度是隨著時間改變的。五六十年代天氣災害帶來的農業減產,對整體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但到了九十年代,同樣的損失可以忽略。早期一個大項目投產,大油田發現開采等,都有重大影響。等我們將一個一個因素都加入進去,就可以逐步還原成現實的經濟圖譜。

改變核算體係,甚至幾個統計口徑,都會造成一係列影響,並無法精確還原過程。但中國的統計口徑改變,總的來說還還都是些大層麵上的“正招”。像近十年來,諸如印度突然要將“黑市”、“家務”估算進去。英國宣布要將走私犯毒等加入GDP. 這些,確實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用心良苦的毛招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