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世界本就不實,那麽其中的理論也和海市蜃樓一樣虛無縹緲。佛教為什麽要編出一個複雜的唯識論呢?它不是為了建立一個係統的哲學理論,而是要給後人指明解脫的道路。這也正是佛教的長處所在,它實實在地教給大家每一步怎麽走。如果把佛教當成理論來學習,那它毫無意義。佛教概念繁多。概念的設立是為了修法的方便,是服務於實踐的。不要較真具體的概念,明白它們的指向就可以了。佛教裏經常涉及一些境界。我隻想說我們的意識非常強大,強大到不可思議。夢境裏,打坐時,甚至瀕死體驗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光怪陸離。我們沒有看到的不等於別人沒有經曆過。所以拋開現象看本質,我們的目的是要從幻境裏出來,不要糾結於幻境的真假,然後再給佛教蓋上一個迷信的印章。
回到正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有的大乘經典都以此為核心。"三界唯心",就是般若的空性智慧,這一點是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基石。"萬法唯識",是指法界萬象都是由識變現出來的。唯識論的存在,旨在指導人們如何具體地實證般若空性。
唯識論講八識。眼耳鼻舌身是五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是生死的種子。第八識不轉,無論我們怎麽讓自己相信一切都是空性也沒有用。到了咽氣的最後一刻,第八識還會在業力的驅動下,帶著生生世世的信息,變現出又一個有著"我"和世界的matrix。打個比方,第八識就象一台自動錄像機,過去世的所有行為都會被它刻錄,並作為素材再合成下一世的影片內容。哪個片段先做好了就會播放哪個片段。我們隻是屏幕上虛幻做戲的影像,任憑錄像機的擺布。刻錄不停,則影像的生死不息。這也就是為什麽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凡夫肆意妄為,隻有在果報現前了才知道害怕。而菩薩在每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會考慮自己當前的行為會帶給將來一個什麽樣的後果,知道什麽可為而什麽不可為。
第八識被無明分為見分和相分,分別就是我執和法執的來源。第七識在執取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時,由於第七識恒常不斷的連續性,就形成了堅固連續的"俱生我執"。第七識不轉,就無法去掉這個堅固的我執。第六識執五蘊(色受想行識)為我,這是間斷的"俱生我執"。第六識還會因後天的主觀分別產生“分別我執”。
我們常說要轉識為智才可以解脫,怎麽轉這八識呢?規律就是"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熟"。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操作的其實隻有第六識和第七識。前五識和第八識是在果地自己成熟的。
先看第六識。第六識有”現量”和“比量“兩種認取世界的方式。我們通常是用比量來認識世界的。比如看見兩個蘋果,我們的頭腦裏會馬上開始比較,哪個大哪個小,哪個甜哪個酸,哪個先吃哪個後吃。再比如眼前出現一個朋友,腦中馬上調出和他相關的回憶,並迅速開始評價他,給他的人品性格下一個定義。如果你曾經與他發生過不愉快,你說話的口氣中就會帶著厭煩。這些都是比量。開始修行了,就要放下比量,用第六識的現量感知世界。你看見兩個蘋果,就隻是兩個蘋果,頭腦裏沒有任何其他聯想。看見一個朋友,就猶如初見,心裏也沒有任何對他的評價。修止觀就是從這裏下手。不管念佛、參禪,無論做什麽功夫,其實都是在修“止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也就是說功夫和見地必須一起到位。
如果我們能保持現量境,慢慢就可以見到空性,到達"見道位"(初登地)。到了見道位,有了對空性的真正體驗,才能有力量地進行空觀,這才是修行的真正開始。所以五祖告訴六祖,"不見本性,修法無益"。前麵的修煉隻能算是做了些準備工作。契入空觀之後,觀一切因緣所生法了不可得,真正沒有了分別心,也就破除了第六識的"分別我執"。然後才進入“修道位“開始轉第七識。我們用止觀是不能轉“俱生我執“的,隻有用空性智慧才能把第六識徹底轉為”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在此之前,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增長著我執。在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以後,才可以做到念念無我,觀所有眾生平等,一切事物平等。此時修行者隻看五蘊的假合,他不會對某種對象產生執著。這時的修行者是八地菩薩,他的空性智慧是任運無功用就能現起,也不會退失。第八識不再有見分和相分之後,我執和法執消失,八識就安住在原本的自證分,也就轉成了”大圓鏡智”。它如鏡子一樣,可以照見法界一切,而自己不為所動。五識也就自然轉成了無漏的“成所作智“。修行功滿後就是十地菩薩,神通具足。
唯識論博大精深,我隻把與實修最有用的部分用自己的理解歸納在這裏。然後說一點兒的心得。唯識體係指出的是一個修行方向。它的每個階段並沒有清晰的界線,也不是嚴格的不可跨越。八識的轉化雖有前後也是逐步推進的。比如第八識在果地成熟,但是見分相分合一,能所雙亡在是在什麽時候都能拿來練習的。修法不能僵化在條條框框裏。幾乎所有的高僧大德都在說,佛法是活潑潑的。前人設立八萬四千法門,不是為了讓我們比較哪個好哪個壞。不是學了我的法門能入道,學了你的法門就不能成佛。法門沒有高下之分,都是對機施教。而且也不是固定在哪一個法門裏麵就再也不能動了。不同的情況下,哪個有效果就用哪個,這才是前人構建這麽多法門的目的。比如六妙門的"數,隨,止,觀,還,淨"。一次打坐就能把它們都用上。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根據需要轉換六門,用以收心攝意,這就是六妙門的妙處所在。
佛法也不是關在寺廟裏的東西,它不僅指導修行,而且對日常生活也有極大的幫助。比如說,開始轉第六識就要去掉分別心,進入現量境。在你不知道這點之前,生活中充滿了痛苦。菜不是鹹了就是淡了,天不是冷了就是熱了。走路絆一下都能聯想到十年前自己怎麽被撞了一下偷了錢包。現在看見什麽就是什麽,沒有了第二念,這個世界一下子就清淨了。有人對你說了什麽,不要去想裏麵還有幾層意思。有人生氣了,那是他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沒必要引火上身,非要爭個對錯是非出來。如果你活得象孩子一樣的單純,看到什麽就是什麽,不再產生聯想,生活馬上就變得美好了。這個隻需要隨時提醒自己,多多練習,有時不用修法門也能做到。
人的思維很局限,如果你把腳放到別人的鞋裏,可能也會走出同樣的路。用自己狹隘的思想去評判世界隻能給自己帶來痛苦,逞一時之快是給將來埋下苦果。錄像機裏的一切沒有對錯,隻有因果,我們終將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歇下一顆妄動的心,還給自己一個清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