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我向金華揚言要開始修行之後,不久便嚐試著按照《太乙金華宗旨》第3章的“回光守中”法學習打坐。
不過,雖然“回光守中”這一章的文字並不算多,要搞清楚其中的各個名稱的含義卻不太容易。比如:什麽是回光?文中說:“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靜思者此也,純氣者此也,純想者此也。”又說:“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氣,非止一時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輪回。”這麽說來,回光是靜思、也是純氣、也是純想。回光既是回造化之真氣,又是止自身之妄念。這種說法在我這種從小就被唯物辯證法熏陶長大的人看來就很模糊不清。因為靜思、純想和止妄可以說是屬於“我”這個主體的主動行為,純氣或真氣則似乎是一種客觀的東西,怎麽可以把人的主觀行為和客觀世界的氣說成是同一樣東西呢?
不但“回光”是怎麽回事我搞不清楚,就連什麽是光在我看來也很神秘莫測。書中說:“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華,布滿大千,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皆回矣!”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天地之光布滿大千我尚可想象,人的一身光華漫天蓋地又怎麽理解?難道說我的身上也有我所看不見的光,而且這光是與天地融合在一起嗎?
雖然看得一頭霧水,我還是決定先繞過這些問題,直接按照本章傳授的方法開始學習打坐,心中希望這些疑問能在今後的修行中慢慢找到答案。但是我又立即碰到了新的問題。按照書中的指導,隻需“以兩目觀鼻端正身安坐,係心於緣中,道言中黃不必言頭中,但於兩眉中間,齊平處係念便了。”到底“緣中”是什麽呢?接著看下去,又見“緣中二字極妙。中無不在,遍大千皆在裏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者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者,此二字之義,活甚妙甚。”這就更令人莫名其妙了!說得妙到極點,卻還是“非有定著者”。真要命啊!為什麽先人留下的文字總是喜歡搞得這麽玄而又玄呢!
沒辦法,我隻好暫且不管什麽是“緣中”,隻是簡單地“以兩眼觀鼻正身安坐,係念於兩眉中間齊平處”靜坐。但是我發現這也很難:不管我的眼睛是看向鼻端還是什麽地方,我發現我的心念也就隨之飄向眼睛注視的地方。如果眼觀鼻端又心念眉間簡直不可能!即使我忘記了眼觀鼻端而隻是留意著心係眉間,眼睛還是很快就澀痛了。閉上眼睛就稍微好一些,但是書上說:如果靜坐時閉上眼睛容易昏沉,而昏沉是靜坐的大忌。沮喪之下,我隻好上網去搜尋答案。有一個名為“客塵”的Youtuber,觀其相有一股出塵脫俗之氣,似乎年紀並不算大,但據其自述已經修行8年。他特別推崇一位道號米晶子的張至順道長,在他的頻道中放了很多張道長論道解惑的視頻。於是我問他:
“請問打坐時是不是應該一直要把精神集中在眉心?我發現不閉眼又把念想放在眉心時眼睛會澀痛。”
客塵說:“不用集中精神在任何地方,放下萬緣順其自然即可,可以看看張至順道長講的打坐如何用心:https://youtu.be/XgRd9bSz7rA ”
我又去看有關張至順道長的視頻,發現這個活了103歲的道長很有意思,有一種非常罕見的質樸純真的氣質。他說:
“你要學嬰兒,不要亂動。也不要用呼吸,也不要用心。你的心一動就是旁門。不要你用一點智力,就是連一點棉絮的力量、一點針尖的力量都不要你用,但凡你一用就成了後天,就成了旁門外道。現在他們這樣子轉那樣子轉,越轉越遠越轉越遠,離你的生命越來越遠,你自己都不知道,不可解也。”
什麽樣的狀態才叫不用呼吸、不要用心、不用一點智力和力量呢?我實在是無法想象。於是又去問客塵有沒有能夠達到這個狀態?如果達到了這個狀態又是怎麽樣的一種體驗?
客塵說:“我有時在打坐到心裏非常寧靜的時候是體驗過這樣的狀態,但也不是能維持很長的時間。我的修為還不夠深。不過,在我看來,打坐的時候我們不必專門去追求某種狀態,因為隻要有追求其實已經落入張道長說的‘旁門外道’了。我覺得隻要盡量保持內心的安靜,如果心裏有念頭時,可以綿綿地去觀察念頭,綿綿地去止住念頭,這樣盡量保持‘心空’就好了。”
“《太乙英華宗旨》也提到要綿綿去止,然後繼之以觀,觀之後在繼之以止,這叫定慧雙修,也叫回光。綿綿地去止觀,是輕輕地把意念集中在念頭上、輕輕地去阻止念頭的意思嗎?” 我問。
“對的。綿綿就是不用心力,若有若無就好。”客塵說。
“我還看到有人說打坐時可以數呼吸或者念佛。數息和念佛都要用心力,這是不是也算是張道長說的成了後天,落入旁門外道了呢?”我又問,因為我試過數呼吸的方法,覺得挺好,能幫我盡快安靜下來。
“打坐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種的。佛家的坐禪和道家的靜坐也有一些差別,你隻要選擇合適自己的就好了!”客塵說:“初學者隻能慢慢自己摸索,隻管打坐,慢慢地自然會有所體會,現階段說多也無用啊!”
我突然羞愧並警覺起來,知道自己還沒真正開始修行,便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落入思辨的窠臼、還有“口頭禪”的魔境之中。
下一節:
上一節:修道成仙的傳說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