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現在蘇聯已經被汙名化了,蘇聯的工業產品老大粗,蘇聯的文都是獨裁製度的宣傳品,蘇聯的製度更是不名一文。

這幾天偶然翻閱了一本蘇聯小說,“這兒的黎明靜悄悄”,竟然看得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淚流滿麵,而且看完後久久無法入睡,就像喝了一杯茶,餘香嫋嫋,餘味深長,好久看書沒有這種感覺了。

不知譯者是誰。這本書的譯者絕對是漢語文學家水平,用的詞確切生動。有很多名著,被翻譯壞了,比如說“飄”,我看的那個版本太差了,後來看了英文原版的,簡直不是一個水準的。按年代,本書譯者一定是位老一代的翻譯家,漢語功底極高,向他致敬!

本書有好幾個版本的電影電視,中國還出錢在俄國拍攝過一部同名電視劇,但我認為都沒超越原著的水平。

故事的概述:準尉(中國沒有這級軍銜,屬於蘇軍最低級幹部,下麵還有士官,兵兩級)瓦斯科夫負責一個車站的防衛,車戰駐地村裏男人都上了前線,隻有一群婦女,見了駐紮此地的男兵,就像母老鼠見了大米,爭相勾引,沒有一個男兵能守住貞節。其中最出格的就是婦女波玲娜。

在瓦斯科夫一再要求下,上級給他派來了兩個班(24人)“對酒和女人沒興趣的士兵”,結果是隊女兵。管理女兵對瓦斯科夫可是一個挑戰,女兵們嘰嘰喳喳,互相勾心鬥角,還特別愛管男女之事。瓦斯科夫本人則陷入了駐地兩個寡婦因為他引起的情戰,寡婦為了留住瓦斯科夫還要到上級去告他搞女人。女兵們更熱鬧了,有添油加醋的,有落井下石的 ,但也有真心愛著瓦斯科夫的女兵。

有個女兵偶然發現了兩個德國兵,瓦斯科夫帶了5個女兵去抓,卻不料實際上有16個德軍。他們在無法和後方取得聯係的情況下,靠自己的力量與處於優勢的德軍周旋,最後殺死或抓獲了全部德軍,5個女兵也獻出了寶貴的年輕的生命。

我覺得,本書刻畫得最好的是人物性格,我看這書的感覺和看“紅樓夢”一樣。為什麽男人喜歡看紅樓夢,就是因為喜歡賈寶玉一人擁百花的感覺。那為什麽不看“隋煬帝豔史”呢,那裏女人更多,而且隋煬帝想搞誰誰,想怎麽搞怎麽搞。因為男人可不想當種馬,他希望自己是所有女人中唯一的男人,這些女人還要有性格,有才能,而且也不是予取予奪,而是需要去追求,還不一定追求得到,那才有趣呢!

瓦斯科夫就像個賈寶玉,特別是他獨立帶5個女兵去追擊德軍時。在生死相搏的戰場上,他的戰鬥素養得到了女兵們真誠的愛慕。

麗達

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喜歡上了年輕的軍官,他們費盡周折,終於結成連理,並且有了愛的結晶,也有了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戰爭一觸即發,直到忠實的軍犬帶著他們的信物——家裏的銅鑰匙回到了家裏,烽火連三月的歲月,他下落不明。麗達撇下了幼小的兒子,走入軍營,走向保家衛國的戰場。

艱苦的歲月裏,她積攢下食物,晚上就寢後,悄悄離開,冒著被當做逃兵處決的危險,搭上過往的軍車,到城裏看望兒子。年幼的兒子怎懂得母親深沉的愛,他感到陌生、恐懼。兒子一點點的不再害怕報以一絲笑容,都讓她幸福不已。

她性格堅強,冷酷,嚴以律己也嚴以律人。走向戰場,她無所畏懼,英勇戰鬥。受傷以後,她明知道活不下去的情況下,交代了自己的秘密,托付好兒子。為了不拖累戰友,自己用手槍,壯烈的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在最後時刻,她毫無疑問愛上了瓦斯科夫大叔,在接受了他的吻後,說“真紮人”。以後瓦斯科夫撫養了她的兒子,以至於兒媳也說了句“真紮人”時,引起了瓦斯科夫的無限思念。

熱妮亞

成長於軍營,身量苗條,麵容嬌好,槍法精準,勇敢的愛上了已婚的上校。為了能見上愛人一麵,她不惜被關禁閉,並在列車開向前線之前,大聲的說出了她的愛,鼓舞著近衛軍第四師的士氣。

心靈同她的外在一樣美,富有同情心,把自己的食物給麗達,不拆穿她的秘密,願意與人分享,為戰友修剪軍服,為女孩們梳妝打扮,她就如最高貴的白天鵝。

戰場上的她更是冷靜、機智,她裝作伐木工人,跳進河流裏遊泳,延緩了敵人的作戰計劃。寒冷與緊張,讓她幾乎身體僵硬。作戰中,她把自己的家仇國恨,融在精確的子彈裏,讓武裝到牙齒的敵人膽寒。

她的犧牲非常壯觀,由於吸引了全部的火力,最後也不可避免的受傷了。但即使陷入絕境,身上多處中彈,她美麗的眼睛裏綻放著堅強、隱忍、仇恨、蔑視。敵人想讓她跪下,但即便是腿上中彈,她仍傲然挺立,用藐視的眼神看著他們。她戰鬥間隙找到瓦斯科夫時,哭著吻他的臉,能得到這麽優秀,美麗的女人的愛,準尉死又何憾呢?

索妮婭
莫斯科大學的學生,喜愛文學,喜愛為戰友讀詩歌,為戰地生活增添了浪漫氣息。她和一個戴著眼鏡,拿著《普希金文集》的戰士,相遇在會讓站。小姑娘心裏暗生情愫,去作戰仍舊帶著《普希金文集》,她被敵人發現,殘忍的敵人向她凶狠地舉起了匕首,向她心髒刺去。這本書幫她擋了一刀,敵人扒開了她的衣服,拿出了這本被匕首刺過的書,才發現這個軍人原來是個女人。凶狠的敵人將她殺害,從此世上少了一個喜好詩文、開朗的姑娘。她最後的死,就是為了去拿一個準尉的煙袋,心甘情願去冒險,隻為了討好準尉。這麽優秀的大學生,愛上他這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他要多麽驕傲啊!

裏莎

成長在森林的農家女,身體強壯,心底善良,拉練中幫助戰友背槍,攙扶著戰友一起往前衝。盡管沒怎麽上學,卻擋不住她對於愛的渴望,“愛不愛花”讓我們見識了這個姑娘可愛的一麵。它悄悄的喜歡著準尉,當她聽到準尉唱著她家鄉的民歌“裏莎,裏莎維達……”,她心裏充滿快慰。

她肩負著回去傳送情報的任務,便一往無前的衝,衝過叢林、衝過小溪,把風聲甩在了身後。在沼澤裏,她沒有找到來時做過的標記,饑寒交迫的她昏沉睡去,是信念將她喚起,就像準尉在她身旁唱著《裏莎》的民歌。她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在沼澤裏開辟新路,在嗜人的沼澤裏艱難前進,最終隕落在離岸邊不遠的泥沼,看著黑暗吞噬了一切……

裏莎是最愛瓦斯科夫的女孩,瓦斯科夫也喜歡她,說她壯得象頭小牛,套上梨就可以耕地,是屬於既喜歡又可及的愛情對象。在裏莎眼裏,瓦斯科夫是包括父親在內的第三個男人,誰接近準尉她就嫉妒,誰說準尉不好她就翻臉,準尉讓她幹什麽就幹什麽。這是一種任何男人都向往的少女純潔,專一,癡情的愛。在準尉的心中,最愛的,最愧疚的,應該是裏莎,最後他要唱的歌,是給裏莎的。

嘉爾卡和沒有參加這場戰鬥的副排長基裏亞諾夫,與瓦斯科夫沒有構成愛戀關係,她們性格複雜,難說好壞。嘉爾卡死的還不光彩,嚴格意義上說是臨陣脫逃,但這是戰爭。按作者的意思,戰爭本來和這些女人是無關的,她們本來就不是為戰爭而生的,將美麗的東西毀滅給你看,這就是悲劇的意義,引發了讀者強烈的震撼。

兩個非軍人婦女,特別是波玲娜,刻畫得很好。波玲娜的丈夫打仗死了,她的性欲又很強,受不了沒男人的日子,到處挑逗男人,見了男人就冒仙氣。她喜歡挑是非,傳謠言,但底子裏還是很善良的。她常常說,“這個戰爭要打到什麽時候啊!”,現在處於疫情中的我們,和她有了共鳴。通過這個人物,反映了作者反戰的情緒。

本書不像很多蘇聯作品那樣,帶有很強的宣傳氣息,而是通過刻畫這樣一係列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人物,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荒誕。當然,對我而言,感覺最深還是那種被眾女子愛的幸福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名作啊,評讀的真好,我竟沒有看過,也去讀一下,謝謝 -花菜- 給 花菜 發送悄悄話 花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1/2020 postreply 15:01:36

花花你好。謝謝你評論神跡。神跡真的很好。我以後再談。現在沒工夫。我太忙了。 -- 給 立 發送悄悄話 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1/2020 postreply 17:12:56

蘇聯和俄羅斯的長篇都不得了。據說有些當代的也很好,可惜沒有看過。 -- 給 立 發送悄悄話 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1/2020 postreply 17:11:14

譯者是王金陵先生 -上海大男人- 給 上海大男人 發送悄悄話 上海大男人 的博客首頁 (2534 bytes) () 11/21/2020 postreply 20:31:36

在哪裏可以看?謝謝! -echomimi17- 給 echomimi17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26/2020 postreply 16:36: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