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症
陀思妥耶夫斯基
據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童年時期就開始出現癲癇症狀。從三十九歲開始,他把自己的每次發病都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上,直至這位作家於五十九歲去世為止,那個筆記本上一共記錄了102次癲癇發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坎坷跌宕的經曆和他複雜多麵的人格吸引著人們去對他進行剖析和解讀。1928年,弗洛伊德發表了一篇題為《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弑父者》的論文,對這位作家癲癇症的起因提出了假說。
他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癲癇症是源於他心中隱藏的對父親之死的負罪感——也就是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存在著戀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結”,在他十八歲時,父親突然去世,於是內心深處短暫的狂喜和隨之而來的強烈負罪感引發了他的第一次癲癇發作,而“弑父”和“罪惡感”正是穿貫穿於《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兩個重要主題。
《卡拉馬佐夫兄弟》劇照
這種觀點在最近幾十年已經被基本否定。當今的學者和醫學專家們普遍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癲癇病並非純心理症狀,而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腦部受損或者家庭遺傳。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是被手下的農奴殺死的,但有證據顯示他也有可能死於癲癇發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兒子不但同樣患有癲癇症,而且死於癲癇發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給哥哥的信中寫道:
神經病學專家愛麗絲·弗萊厄蒂在《午夜的疾病:寫作驅動力、作者心理阻滯及大腦的創造性》(The Midnight Disease: The Drive to Write, Writer's Block, and the Creative Brain)一書中提到一種叫做“多寫症”(hypergraphia)的心理問題,它是癲癇病的一種並發症。這種“病”的患者會感覺到一種持續而旺盛的、難以控製的書寫衝動,他們總是寫個不停,好像著了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高產作家,他一生寫了十九部長篇和中篇小說,並留下了大量的筆記、日記和書信文字。他的筆記本中經常寫得密密麻麻,夾雜著圖畫,讓人感覺作者似乎想把紙上的每一處空白都全部填滿——這正是“多寫症”的特征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並不是著名作家中唯一一位癲癇患者。
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因寫《愛麗絲漫遊奇境》出名,他也是一位癲癇病人(同時有可能患有“多寫症”)。《愛麗絲漫遊奇境》中描繪了很多奇妙場麵:愛麗絲墜入深深的兔子洞,她的身體可以忽然變小,也可以忽然變大。
《愛麗絲漫遊奇境》劇照
有一種說法:這些童話場麵來源於卡羅爾癲癇病發作時的幻覺。這種說法雖然未被證實,但醫學界確實曾把一種神經性疾病命名用這個童話來命名——這種病的患者在視覺、聽覺和對自身的感覺方麵出現偏差,眼中看到的物體往往比實際大得多或小得多,這種病有一個別名,叫做“愛麗絲漫遊奇境綜合症”。
法國作家福樓拜和莫泊桑也都患有癲癇。福樓拜在書信中描述過自己發病時的感覺:
開始時你的頭腦中感覺到它的來臨,於是你覺得自己將要發瘋。接著你就瘋了,對此你心知肚明。你感覺你的靈魂正離你而去,於是你竭盡全力地想要留住它。死亡一定就是這個樣子,當它來臨時我們十分清楚。
躁狂抑鬱症
伍爾夫
1934年,一位淳樸的英國村婦找到了一份做女傭的差事,那家的主人是一對作家夫婦——丈夫倫納德·伍爾夫和妻子弗吉尼亞·伍爾夫,兩人都已年過五十。上工的第一天,她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當時她正在廚房裏工作,房頂上麵是浴室,因為樓板很薄,她可以聽到頭頂上方傳來的聲音。她聽見伍爾夫夫人正在浴室裏講話,她在那裏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還夾雜著很多自問自答,以至於路易開始懷疑浴室裏不止一個人,而是正有好幾個人在那裏交談。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開始對伍爾夫夫人的自言自語習以為常,也開始熟悉這位女士的生活習慣和情緒變化。她發現,伍爾夫夫人在情緒低落時會顯得有些怪異,她會走進廚房,坐下來,卻記不起自己要說些什麽;她會在花園裏散步,腳步極其緩慢,仿佛陷入沉思而不能自拔,她如此沉浸其中以至於經常走著走著就撞到了樹上。
1941年3月28日,路易看見伍爾夫夫人拿起手杖出了門。到了吃午飯時仍不見她的身影。他的丈夫走進她的房間,發現那裏有兩封遺書。
幾周後,這位女作家的屍體被河邊玩耍的兒童發現,她的衣服口袋中塞著沉重的石塊,可以推測,她是自己走入河水之中自殺身亡的。
如果你看過伍爾夫的照片,你會發現她的麵部最突出的不隻是高聳的鼻子,還有眼睛——她的眼神明亮、深邃,流露出自信、睿智、熱忱、甚至一點點的頑皮。這時的她更像是一個能夠製造出優美文字的小說作者、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文學評論家。
在電影《時時刻刻》中,觀眾看到的卻是一位身陷抑鬱的包圍(而且行為有些怪異)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可以肯定,此人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患有精神病。可是,一個整日抑鬱、精神疲憊不堪的人如何能夠寫出像《達洛衛夫人》、《到燈塔去》、《海浪》這樣的經典意識流小說,並留下大量的隨筆、文學評論,以至於被公認為二十世紀現代派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呢?
伍爾夫患有“躁狂抑鬱症”,這又被稱為躁鬱症、雙極症,是一種躁狂狀態和抑鬱狀態交替循環出現的精神病。
倫納德·伍爾夫在自傳中回憶了妻子發病時的情形:
假如有機會的話,弗洛伊德可能會非常樂於為弗吉尼亞·伍爾夫提供精神分析。這位女作家的喪母和喪父經曆、小時候受到的來自於同母異父的哥哥的性騷擾,成年後流露出的同性戀傾向——這些顯然都值得進行深度分析。
當代醫學專家更傾向於認為伍爾夫的躁鬱症是由家庭遺傳引起。縱觀伍爾夫的家族史,她的祖父、母親、姐姐、哥哥和外甥女都是複發性抑鬱症的患者,他的父親和弟弟均患有循環性精神病,而她的堂弟則死於急性躁狂症。
伍爾夫在一封寫給友人書信中曾經描述過她對瘋癲的感受:
……接著我的腦子裏煙花綻放。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瘋癲是一種了不起的經曆,不應對它嗤之以鼻;在瘋癲的熔岩中,我仍能找到許多可供我寫作的東西。那時所有一切都以它們的最終形式噴薄而出,不像神誌正常時那樣,隻是滴滴細流。
然而躁狂症帶給伍爾夫的不總是五彩的焰火,它還不斷地把她帶入了情緒的低穀。在最終步入河水、結束生命之前,她給丈夫留下了這樣一封遺書:
躁狂抑鬱症
海明威
1953年,海明威經曆了兩次飛機失事,其中第二次最為嚴重,造成他渾身上下多處嚴重受傷。此後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血壓經常升到很危險的高度,精神狀態也逐漸惡化。
這位已經聲名顯赫的作家如今經常表現得自負、好鬥、行為乖張。他經常粗暴地對待妻子,時常出口不遜。此外,毫無節製的飲酒又引發了更多的疾病。
1960年後,海明威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妄想症的症狀:他不停地擔心美國聯邦調查局要捉拿他,相信自己家裏的電話已經被監聽,信件被人拆看過,周圍隨時都有特工正在監視他的行動;他擔心國稅局也正在對他進行調查,逼迫他繳納無力償還的巨額收入稅;他還擔心政府會沒收他的財產;有一次他在停車場不小心刮蹭了另外一輛汽車,盡管車主已表示無關緊要,他卻一直擔心當地警察會將他逮捕入獄;他甚至臆想他的朋友試圖製造車禍謀殺他……
麵對這種情況,海明威的妻子和醫生不得不把他送往明尼蘇達州的一座著名的精神病診所秘密地接受心理治療。醫生認為,海明威患有與伍爾夫同樣的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
海明威在這家診所靜養了將近八周,在此期間他接受了專門用於精神病患者的電擊療法。
電擊療法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部分患者會喪失一部分記憶。當海明威出院以後試圖繼續寫那本關於巴黎生活的回憶錄時,他發現自己已無法回憶起一些記憶中原有的往事。對於一位作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海明威寫道:
躁狂抑鬱症似乎並沒有給海明威的寫作和生活帶來任何益處,它隻是讓這位作家逐漸喪失了寫作能力,並把他帶入痛苦的深淵。
躁鬱症已被證明是一種遺傳疾病。這一事實在海明威的家族史中也非常明顯。不但海明威的父輩和後代中多躁鬱症患者,而且這個家族中自殺的人數也高得驚人:他的父親在海明威二十八歲時自殺身亡;在海明威這一代,他的弟弟萊斯特和妹妹厄休拉也相繼自殺;在他的後代當中,海明威的一個孫女也選擇了自殺。海明威的兩個兒子格雷戈裏和帕特裏克、以及格雷戈裏的女兒也都因精神崩潰接受過電擊治療。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斷斷續續地書寫《流動的盛宴》給海明威帶來了一些安慰,他一定希望重返書中描繪的那些美好的寫作時光:
1961年7月2日,在他從精神病診所出院一個月後,海明威在家中用一把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久以來就有“天才都是瘋子”的說法。拜倫說過:“我們藝術家全都瘋癲,有些人迷醉於狂歡,有些人則受製於憂怨,但都有點精神錯亂。”
至今為止,醫學研究並沒有完全證實精神疾病和創造力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係。但可以想像,敏感、脆弱、異樣、病態的神經讓這些作家們體驗了常人不曾體會的感受,甚至進入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奇幻的精神世界,這些經驗可能激發了他們的寫作靈感。
可是,疾病帶來的總歸是更多的痛苦,當一個人身心俱疲、甚至身陷病榻時,他是很難寫出好的作品來的,而當疾病奪走了一個作家的生命,他的創作生涯也就從此終結。
(刊於《書城》2010年第8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