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安慰劑效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坊間流傳的很多“奇效”、“奇跡”現象與安慰劑效應相關,比如一些重大疾病的自愈現象,人們找不到科學的解釋,往往將其歸為超自然因素,陷入“迷信”桎梏。迷信行為的信奉者常常由於選擇性解釋、隨機強化、群體生活效應等心理機製,得出關於迷信行為效果的錯誤解釋,一些人還可能因此誤入邪教陷阱。
《增廣賢文》曰:“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藥方。”其描述的社會心理現象自古至今延綿不絕。當你或你的親人患病之際,總有人推薦各類“靈丹妙藥”,言之鑿鑿。吊詭之處在於,也確實有偶爾成功的案例。對此,現代科學又該如何解釋呢?
對於聲稱的、迷信行為所致的治愈事件,科學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確定事件的真偽。
一、安慰劑現象
(一)一個故事
某大醫院藥房部主任,因覺得睡眠不佳開始吃安眠藥,每晚臨睡前服用一粒。其妻是同院某科護士長,擔心丈夫服用安眠藥的副作用但又不便阻止,於是悄悄將安眠藥丸用維生素C片替代。過了近一個月,丈夫睡眠安然,於是告訴他吃的是維生素C片,結果從此之後丈夫每次之前必須將藥片排開嚐嚐,以確認是安眠藥。
問題是從藥理角度看,維生素C片沒有安眠作用,但服用之後確實產生了安眠效果。這一現象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
(二)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Placebo Effect)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曆史經驗和現代的實驗都證明對患者使用安慰劑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對有心理因素參與控製的自主神經係統功能如血壓、心率、胃分泌、嘔吐、性功能等的影響較大。
安慰劑(placebo)是一種“模擬藥物”。其物理特性如外觀、大小、顏色、劑型、重量、味道和氣味都要盡可能與試驗藥物相同,但不能含有試驗藥的有效成份(如含乳糖或澱粉的片劑或生理鹽水注射劑)。另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安慰劑,是醫生或其他患者信任的人的治療性語言與動作,甚至是患者自己采取的某種行為。服用安慰劑,對於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患者,能在心理上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從而改善人的生理狀態,達到所希望的藥效。在現代醫學實踐中,醫生使用安慰劑的常見情形是:一是用以穩定緩解病人過分的緊張、焦慮、恐懼情緒,或用於治療癔症。二是在新藥、新技術研發時作為實驗的空白對照,通過統計學處理,證明新藥、新技術所產生的療效高於安慰劑效應。如果效果與安慰劑效應相當,該藥物或技術將得不到批準。所以當研製新藥、新技術問世,評價其療效價值時,要把藥物的安慰劑效應估計進去。如果某種新藥的療效與安慰劑的療效經雙盲法試用後,相差不大,沒有顯著的差異時,研製的新的治療方法將得不到批準進入臨床實用階段。三是用於緩解嚴重的、需要使用成癮性麻醉藥物疼痛,如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以避免藥物成癮。
實際上,任何治療都有安慰劑效應。病人對醫護人員、藥物或某種儀式性治療有信心,安慰劑效果就明顯;反過來,相對消極、懷疑的態度,則影響其療效,甚至出現不良反應。
安慰劑對所有疾病都產生效應嗎?答案是否定的。有人說安慰劑能對大約三分之一的病人產生作用。實際上,這個比例並非一成不變。對患有精神抑鬱症的病人來說,安慰劑的有較高的效應,而對糖尿病等患者案例說,它的作用可能為零。從疾病類型看,安慰劑效應更多體現在患者的主官感受層麵。對實質性病理改變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如不能通過安慰劑誘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改變。
安慰劑並非對所有人都產生效果。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效應的人,被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人格特點是:外向、愛交往、依賴性較高、易受暗示、自尊心較低、自信心不足、關注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特別應該指出,有約三分之一左右的軀體疾病患者和心理問題患者會出現安慰劑效應。正是因為人群中有此心理效應的人有較大的比例存在,才使江湖術士、巫醫、保健品販賣者、邪教等有生存的空間。這幫騙子利用安慰劑效應,言說自己的神奇能力。
二、迷信行為的效果科學解釋
從目前已有的關於安慰劑及其效應的研究看,醫學界、心理學界並不完全清楚該效應的具體發生機製。但是,通過梳理各種既有知識,可以大致解釋其發生的可能線索。
(一)人體疾病自愈與起伏現象
人體得病之後,有些人、有些病、有些時候可以不治而愈,如少數乙肝病毒攜帶者,不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通過自身免疫係統的作用消滅乙肝病毒,實驗室檢查時出現抗原自然轉陰結果。正是因為有自愈現象,在醫學研究中,所有的藥物、手術治療效果都必須作對照研究才能證明其是否有效。這一現象使得科學界與偽科學活動鬥爭複雜化。偽醫學活動者總是能找到經他治療後“痊愈”的患者證明其療效的確實,也有部分經他“治愈”的患者出於感恩的心理自動出現在審判庭中,這增加了批判的難度。解決的有效方案是對照研究。嚴格的對照研究將顯示,治療疾病的各類迷信行為,其出現的所謂功效絕對不會超過疾病自愈的比例。
身體健康狀態不是始終都是一個狀態,而是存在著起伏現象。因為工作量的變化、情緒的波動、飲食的豐儉、壓力的增減,使得身心健康狀態呈現出波浪線。如果恰好在波浪的低穀求助於迷信行為,其後波峰到來,人們很容易將波峰歸結為迷信行為的結果,不知此乃碰巧,乃是天道。
(二)心理對身體的調節作用
部分患者的疾病屬於心身疾病,這類病人心理狀態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症狀表現。如果這類病人對某種治療方法、藥物、儀式等非常迷信,其信仰和信心可部分甚至全部消除其症狀。部分生理疾病或者也會因為心理作用出現好轉現象。這個問題與疾病自愈問題類似,也是反對迷信行為活動麵臨的難題之一。
實際上,各類騙子對這一點非常清楚,所以常用以下手法:一是在所謂的治療過程加上某類平心靜氣的誘導儀式,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二是有意進行包裝,樹立權威形象,製造個人迷信,利用人們的崇拜心理,達到控製迷信者心理活動的目的。同樣,對照研究是排除心理作用效果的有效研究手段。
心理對身體的調節作用,其基礎是心身相關性。人體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多種機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所以心理狀態的改變可以加重或減輕身體疾病的症狀表現,這類例子被廣泛報道,為人們廣泛轉播。例如,在緊急情況下,人可以爆發出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表現出的力量,在頑強意誌的作用下,有人可以承受一般人承受不了的痛苦,甚至憑頑強意誌的力量,對抗癌症和其他嚴重疾病,讓醫生目瞪口呆,看現代醫學的笑話。當然,過分消極的心理活動也可以加速疾病的進程,部分癌症病人可能是被嚇死的。
心身相關是通過特殊的機製實現的,具體而言,心理狀態的改變可以通過影響內分泌係統,進而影響各種生理功能。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不良心理狀態可以引發多種心身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月經不調、不孕症、神經性皮炎、偏頭痛、脫發等。
特別需要指出,醫學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對生理的影響存在著一個限度問題。心理作用對許多疾病沒有效果。
(三)心理及心身的自我調節作用
迷信行為導致的心理變化、對心理的影響與控製不是迷信行為獨有的現象。實際上,佛教的打坐、心理學的放鬆療法、癔症的暗示治療、瑜伽、道教的坐忘、太極拳等自我暗示的方法,都使意識進入自我催眠,通過自我心理調整而使生理、心理趨於協調,從而達到健身的作用的作法。
我國傳統氣功實現強身鍵體的最基本原理就是心理暗示方法。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有些心因性疾病經自我暗示,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能夠自愈。隻要你想信某種東西、某種方法能治病,不管是氣功還是佛法、正教還是邪教、香爐灰還是信息水、是某某大仙的丹丸還是某某大師的法力,都能治好這類心因性疾病,這就是所謂的“信則靈”。有人采取迷信行為之後疾病症狀的減輕,並不說明迷信行為有多麽高明,隻是利用了一點自我暗示的方法進行自我安撫罷了。
現代醫學早已揭示了迷信行為的秘密,正規醫院在醫治一些特殊病人時,也使用類似的方法,如為打消一些病人的恐懼心理,會騙病人說,沒有什麽大事,隻是一點小病,吃點藥打幾針有好了,病人信以為真,打消了有病的念頭,在醫生的安排下打針、吃藥,心平氣和地按療程進行醫治,很快病就好了。其實病人的病並不那麽簡單,但是,那種“說謊”卻起到了安撫病人的作用,保證了病人能良好地配合治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普遍人也有類似的作法。對那些采用迷信行為治好病的人作進一步調查,會發現那些人大多屬於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受到打擊、驚嚇,情緒壓抑,日久成疾的情況。在醫學上這些都屬於心因性疾病。即使不取迷信行為,隻要保持平和心態,保持樂觀情緒,也會不治自愈。
人類心理活動包括三方麵:意誌、認知、情緒。意誌是個人確定目標,克服行動中的障礙,實現目標的過程。人的意誌有選擇的自由,當一個餅吃剩到半個時,有人說自己還有半個餅,有人則說自己隻有半個餅,這就是意誌活動的表現。認知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與結果,認知結果包含主觀和客觀雙重內容。準確的認知結果有助於人類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動。情緒是個體對自己和環境感到滿意與否的態度體驗,包括積極消極兩端。情緒是人類行為的發動機。
人類心理活動的三個方麵意誌、認知與情緒之間還可以相互影響。穩定的情緒狀態有助於正確地認知活動,極端的情緒影響對事物準確、客觀的認識。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可以保持情緒的穩定,促進認識的深入。對環境和自身準確的認知也可以保持情緒的穩定,有助於意誌的調控機製發揮作用。
迷信行為改變人類的心理活動的基礎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可調節性。人類心理活動的可調節性主要是意誌起作用,如有病的人取迷信行為後,自我選擇不再考慮自身疾病問題,而是把精神活動的重點放轉移到其它方麵。目前流行的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前提就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可調節性。不良的心理活動可以導致不良的心理、生理狀態,甚則表現為疾病,通過心理醫生的谘詢和治療活動,通過改變求詢者的心理狀態達到改變心身的目的。
三、迷信者特殊心理機製
迷信行為傳播者、迷信行為信仰者為了逃避社會的批評,還有意無意地通過特殊的心理活動機製,以化解不利的證據力度,說服別人或者說服自己。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點:
(一)選擇性解釋心理現象
在幫助迷信行為者走出迷信行為的過程中,最常見、也是最難理解的現象是:這類人往往聽不進不同意見,拒絕接受那些不利於迷信行為的事實現象,認為旁人指出的迷信行為的種種災難性後果,是別有用心、誣陷、栽贓、宣傳手法。對自己采取的迷信行為之後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往往誇大好的一麵,忽視不好的一麵,甚至認為如果停止迷信行為,自己會出現非常可怕的後果。
人們在處理所麵臨的事務時,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指導將來的行為。守株待兔就是描述有人把這種規則推到極限的例子。人類經驗到的事物之間的關係有三種情況:
一是事物現象之間是因果關係,如在地球表麵,由於引力作用,液體都會從高處流向低處。如果人類把握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就能夠有效指導我們的行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對因果關係的概括,能夠有效地指導農業生產。現代科學技術所依賴的重要客觀基礎就是客觀世界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因果聯係。
二是事物之間是概率聯係,某個現象是否出現,依照一定的幾率。如拋一個硬幣,正麵朝上或者反麵朝上的幾率各是50%,我們不能根據上次的結果預測到下次拋硬幣的結果,下次出現正麵或反麵的幾率仍然各占一半。拋骰子得到一至六六個數字的幾率各是六分之一(特製的骰子除外)。概率所描述的是大數現象,反映了由偶然因素控製的事物現象的基本規律。概率聯係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內容,是客觀世界的重要規律。賭徒正是相信自己可以根據過去把握未來,認為通過過去出現的骰子的點數可以判斷出下次的點數,混淆了必然的因果聯係和偶然的概率聯係的關係,把偶然當成必然,才屢屢上演願賭服輸的人間悲劇。
三是事物現象之間是純粹的巧合關係,有人祈雨時真的下起了雨隻是偶然的巧合,而不是神仙真有感應到人的祈禱。巧合事件屬於偶然、個別的聯係,對人們的決策不具有任何指導意義。最廣為流傳的巧合是一個和尚與三個趕考者的故事。三個考生趕考途中在一個寺廟中歇息,一起求方丈指明三人的前程,方丈隻是伸出一根手指,並不說一句話。三人走後,徒弟問方丈一指之意,方丈說一指之意頗深,包括了三人趕考的所有結果,如三人一起考上、一起落榜、考上一個、一個落榜。不管三人最後的前程如何,方丈都顯出高深的道行。實際上,一根手指也適合四個人、五個人、六個人等所有情況,隻需將答案稍加變化。四人時,除一起考上或落榜、一個考上或落榜之外,隻需加多一半考上或落榜兩種情況。五人時,除一起考上或落榜、一個考上或落榜四種情況外,隻需要加考上或落榜的多一個就解決問題。六個則隻需要增加考上(落榜)比落榜(考上)多一倍兩種選擇。在發生巧合事件時,人們不僅對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答案印象深刻,而且也會主動選擇與現實一致的答案,對其它可能的答案則傾向於忽視或忘記。人們總是在傳說某某大師的神跡,很少言說大師的失敗。
對於事物之間的三種關係,很多人不了解,經常把概率聯係與因果聯係相混淆,或者將概率聯係和巧合聯係當成必然的因果聯係,這是偽科學得以流傳泛濫的重要心理因素。職業迷信者利用人們對三種關係的性質和特點的模糊認識,混淆是非,渾水摸魚。聲稱具有透視特異功能的大師可能碰巧猜中某人患有某種疾病,這本來是巧合現象,但大師可不是這樣說,他們會把碰巧的事件解釋為必然的現象,說自己可以透視人體內部的器官及其變化,可以代替工程師專門設計的儀器,幫助醫生治病救人。外氣大師則把普遍存在的心理暗示現象(概率現象的一種,在人群中約三分之一的人容易出現該類現象)說成是他們發送外氣到其他人身體的結果(必然現象)。在失敗時,大師們又會說他們的特異功能受到了某種偶然因素的幹擾,因果聯係在巧合的幹擾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作用。在大師成功的案例中還有欺騙現象,大師通過其它途徑預先了解所麵臨的情形,然後裝模作樣的表演。
對於每個個體而言,根據過去有限的經驗做出決策是必然的現象,除此之外,我們沒有更好的方法在麵臨新情況時做出反應。在人類長期適應自然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在了解所有信息之後再做出決策,那樣可能已經失去機會;恰恰相反,我們總是在信息缺乏時做出決策。因此當前後相繼的現象出現時,將其判斷為因果關係對決策和行為有利。最常見的人類行為就是判斷事物之間的因果聯係,把前後相繼的現象當成因果關係,對個體而言,收獲大於損失。從科學技術知識發展的順序來看,有關因果聯係的研究和理論出現最早,而發現事物之間的概率聯係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有關研究概率現象與規律的統計學是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之一。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常見的選擇性解釋心理現象。選擇性解釋是指我們往往隻接受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證據,並故意將有利證據誇大,以堅定自己的看法;對不利的證據則采取視而不見的方法,故意回避。人們之所以經常應用這種方法,是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必要進行自我批評。在心理上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是需要勇氣的一件事情,也是一件痛苦的事。選擇性解釋則可以幫助逃避痛苦。當別人指出錯誤時,要麵子、好強等心理也是一部分人不願認錯的重要原因。
(二)隨機性強化心理現象
人類還有一種有趣的心理現象,即對常見的現象往往熟視無睹,而對罕見的現象則極為關注,尤其是罕見現象與重大利益同時或稍後出現時,就會給當事人和旁觀者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是隨機性強化心理現象。強化是在行為之後出現有利結果對當事人的心理影響效果。孩子表現良好時,老師和家長給予物質或精神鼓勵就是強化,通過強化的手段將使該小孩的良好行為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多。隨機性強化是強化的一種,是指強化出現的幾率很小,又難於預料何時會出現,但對人的誘惑極大。如購買彩票中頭彩、賭馬贏得巨獎、求神後疾病奇跡而愈等都屬於隨機性強化現象。隨機性強化事件會被廣泛傳播,賦予神聖色彩,群起而效之。決定隨機性強化出現的規律是統計學規律,依照特定的概率出現。祈雨時天降大雨就是典型的隨機性強化的例子,因為這種現象很罕見,但又是那麽激動人心,看到的每個人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為此而激動不已,廣為宣傳。
隨機強化現象的另一個學術名稱是幸存者偏見,又叫“死人不會說話”。人們的關注點永遠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卻忽略了上萬倍沒被概率選中的失敗者。之所以癡迷迷信行為,是因為隻有治好的人才自己找到了救星,印象非常深刻,乃至於費力地主動宣傳。那些數倍乃至數十倍治不好的人會即時轉向下一位“神醫”“神術”,並將當下快速遺忘,他們是一群數量龐大的陪葬者,因此,除非某位“神醫””或某個“神術”一個人都治不好,否則,他(它)總會受到追捧。兩千多年前羅馬的思想家西塞羅講過一個故事:有人把一幅畫給一位無神論者看,畫上畫著一群正在祈禱拜神的人,並告訴他,這些人在隨後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來。無神論者淡淡一問:我想看看那些祈禱完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兒?
社會上取迷信行為的人很多,在生活過程中,不能排除有個別人,由於巧合、心理作用等因素,身體或心理出現明顯好轉,這種變化本來與迷信行為沒有任何關係。但在職業迷信者和迷信行為信仰者的刻意引導下,在迷信行為的特定氛圍中,這種正常的現象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被認為是迷信行為神通廣大的顯現。
科學實驗的目的就是確定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因果聯係、概率聯係,還是巧合聯係。通過對比特定迷信行為、各類迷信行為、正常人之間的對照研究,就能夠揭露迷信行為健康效應的謊言。
(三)群體生活效應
人的群居生活形式,決定了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總是不知不覺中受他人影響,且不知不覺中影響他人。迷信行為癡迷者存在同樣的問題。當某個人在麵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時,如果其采取的非理性行為並周圍人認同,大家有共同的信仰和行為模式,那麽其迷信行為會得到強化而持續存在。所以,迷信行為癡迷者更願意與有類似生活態度的人共同生活,與生活圈子的人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可見在此情形之中,其迷信行為與人際關係的融洽是正強化關係。
另一方麵,如此迷信行為癡迷者生活在一個總是遲疑其生活態度的家庭或群體之中,要麽改變迷信態度,要麽離開這個群體,就成為其必須做出的選擇。
第三種情形是,迷信行為與周圍人人際關係淡漠,並沒有人真正關心其身心狀態,那麽如果有迷信傾向,又接觸到迷信行為傳播者,該類傳播者的吸引力,將是強而有力的心理紐帶。(作者為南方醫科大學教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