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名相:上帝,愛,空,無我。基督說的“上帝是愛”,也是一個例子。“天人合一”也可以算一個,但很粗糙。有精神境界的人,從這名相可直接感受存在。但是,這樣的人太少了。
當用這些名相反饋自身內心時,我們走向精神,走向存在整一,我們更多地感悟生活。
當將這些名相賦予內部結構時,我們走向思辨,走向邏輯分析,我們更多地解析局部。
思想總是體現“矛盾對立”,因為它停留在局部。
精神總是體現“存在圓融”。因為它著眼於整體。
你的話:“精神,是人的思想意識和情感的總合,也指和肉體的基本功能相區別的那一部分功能”,說明你沒有最基本的精神體驗,僅僅有理念。
給你舉個例子。基督講的“愛”是什麽?它不是從理念引發的行為,也不是主體對客體的某個關懷。而是,人與存在整一圓融的自發感受。“愛源自發”與“道法自然”是一個意思。在愛中,別人與自己是一回事,是整體。所以,你說的“精神”,實際上隻是思想,與理念。可是,你又在藝術中排斥思想。讓人感到不知所雲。
整體的思想是指哲理的極致,也是包容的極致。通常表現為無結構的名相。例如,
所有跟帖:
•
思想隻是精神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精神是一個總概念。你混淆了概念大小。
-雲易-
♀
(98 bytes)
()
05/01/2014 postreply
12:27:20
•
所以,你說的“精神”就是思想加情感。我說的精神是存在真諦的感悟。兩回事。
-yfz9465-
♂
(0 bytes)
()
05/01/2014 postreply
12:30:44
•
“精神是存在真諦的感悟”, 這句話在我看來又是表達不清的例子。能不能
-雲易-
♀
(40 bytes)
()
05/01/2014 postreply
12:34:15
•
所有對精神的表達,都為了走向內心,而不是走向思辨。否則,基督就會解釋愛了。
-yfz9465-
♂
(0 bytes)
()
05/01/2014 postreply
12: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