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直到現在也爭論不休的問題。本善則注重教育,本惡則強調律法。在中國的古代政治中,一直是儒法並存的,或叫做外儒內法。因為人性中既有自私墮落的獸性一麵,也有追求至善的神性一麵。過分地強調某一麵就會有失偏頗。作為個人,選擇相信性善或性惡決定了個人的修行道路和對待事物的方法。很多時候,我們爭論的分歧就源於這個選擇的不同。
先賢們的教誨都是有針對性的。如果說我們民族性格中有什麽缺陷或劣根的話,大概就是容易走極端。孔子很早就發現這個毛病,所以他說中庸很難,鮮見。孔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中庸,直接針對的是我們民族性格中的這個缺陷。人的偏私性有很多表現,大概我們中國人主要表現在容易走極端上。
孔子並不是喜歡說教的,他還是注重身體力行,做修行模範。孔子口中的學習,不是指從書本上學習知識。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知識的概念。孔子說的學和習主要是修行,強調的是行。後來被王陽明發展為知行合一。知就是學,行就是習。知行合一就是有了真知正見,行為自然就會變。知行是一體的,不是分前後的。《論語》是後人為了總結和傳承孔子的思想編輯的,不是孔子所著。孔子如果看到還不一定同意如此編輯他的話。比如,孔子平時很少和弟子們說到仁這個字,可《論語》中卻很多處出現仁這個字。我猜這是他的弟子們認為仁是老師的核心思想,所以就將孔子平生說過的帶仁字的話都編了進來。如果不是對孔子帶有很虔誠的崇信,就會讓人感覺孔子是一個滿口仁義道德,喜歡誇誇其談的人。我的體會是,如果我們不從說教的角度,而是從個人修行的角度去理解孔子的話,感覺就會完全不一樣。中國文化有時給人一種神秘性,是因為很多認知不是單靠思辨,而是靠一種修行體驗獲得的。
我說的這些連我自己都覺得有些詞不達意,歡迎各位同修批評指正和補充。
坐家好!野人和君子之間恰恰反映了人的本性。這牽涉到人性的本善和本惡的問題。
所有跟帖:
•
問好仁兄。的確是個爭論點,原因在視角不同。兩者的圓融隻在精神的深處。
-yfz9465-
♂
(0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07:46:05
•
老兄好!達到這個精神的深處需要不斷去妄存真的修行才行。
-為人父-
♂
(0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07:54:49
•
非常讚同倒數第二段的最後一句話。
-瞧一瞧-
♀
(0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07:46:48
•
喜有同感。:)
-為人父-
♂
(0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07:59:45
•
鄰居好啊,希望經常見到你。
-醜女的天空-
♀
(0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12:13:39
•
咱們是鄰居,可不得常見麵嗎:)特高興看到姐姐:)
-瞧一瞧-
♀
(0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16:15:43
•
如果我們采用易經的陰陽二元論就很容易看清這個問題。
-玄野-
♂
(1055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09:13:49
•
關於欲望的問題,朱熹曾有過論述。他認為過頭的欲望就是惡,他所說的滅人欲,
-為人父-
♂
(262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17:18:03
•
同意。朱熹的這句話是至理名言,當代人往往批判,的確誤解其真實涵義了。
-玄野-
♂
(0 bytes)
()
03/13/2014 postreply
06:26:58
•
這種看起來很玄的語言到底是什麽意思?孔子(儒學)如何教人修行?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麽?
-cookiefan-
♂
(38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12:08:30
•
你覺得我說的很玄,我是理解的,我以前看到這樣的話也覺得很玄。孔子教育的目標
-為人父-
♂
(431 bytes)
()
03/12/2014 postreply
1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