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譯道德經(五)

試譯道德經(五)

寧向自然求玄理,不與他人較短長

老幾

第二十二章
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6
3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4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5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1 受得委屈,可得保全;能夠彎曲,方可伸直;低窪處盈滿,破舊得以更新;少能獲得,多則迷惑。
2 所以,聖人抱一(與道合一,筆者注),給天下人演示認識道的途徑。
3 (聖人)不自以為是,所以看得明白;不自誇,所以有成就;不自滿自大,所以能夠長久。
4 正因為(聖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5 古人說“曲則全”的話,難道是虛言謊話嗎?!這確實是保全之道,應該效法。

解釋

這一章講一的應用,是演示道法自然。之所以放到這裏,是再一次強調“道一”。

“少則得,多則惑”,值得好好琢磨。這章核心思想突出的是不爭。老幾的體會總結為一句話:寧向自然求玄理,不與他人較短長!

這章的體會可以說很多。我們是“試譯”,“多則惑”,所以留待大家發揮。

“不自見故明”,所以還是靜聽高見。

原譯有幾處不妥,大家可以對照評判。個別處交待一下。

原譯文注解6說“「式」,即「丁」,古代太史占天文的工具,在兩塊木板上刻者列幹支,可以轉動。此處用來喻聖人成為人們認識上天大道的工具。又見二十八章。”

下雨時水都往低窪處流,所以“窪則盈”,比喻做人心態要放低,這樣別人的“道”理才能流入。看一個人是不是真懂老子,這是衡量標準之一。

老子的不爭,不是不講原則,不是真的不爭,是不強爭,是順(道)勢而為。比如在西方,你要想往上爬,就得說出來,公開去爭,否則就沒戲;但是在中國,你要想往上爬,就不能說出來,公開去爭就等於找死。因為東西方的升官的道不同。“道可道,非常道”,並非隻是指的說話的道。

“伐”是自誇,這又是另外一個“道可道,非常道”的例子。在西方你不學會自誇,就不懂得西方社會的“道”。在中國你自誇就是找不自在。所以道在人心,不在名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是則也。


附原譯文譯本鏈接

第二十二章
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6
3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4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5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1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窪的得充滿,將殘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獲得,富有的便迷惑。
2 所以,聖人與道合一,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
3 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
4 正因為不爭不競,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
5 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的嗎?那確實得成全者,天下便歸屬他。

Link: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new_page_1.htm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