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爭論源自於概念的混淆。
祖國究竟是什麽?
“祖國”這個詞,在許多國家的文字裏都有,其本意是非常文學化與感性化的,“祖國”往往又被稱為“母國”或“父國”(motherland/fatherland), 把自己祖先的土地稱為養育自己的溫柔的母親和慈祥的父親。
作為文學藝術的概念,最為典型的是法國繪畫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的著名畫作《祖國》(Motherland)
當然,政客們也不會放過這樣光彩照人的崇高形象,二戰期間,納粹的Vaterland(父國)和蘇聯的“俄羅斯母親”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原子彈作用,“為母親/父親而戰”成了士兵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動力。
為紀念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而建的世界上最大的雕塑:《母親的召喚》:
當然,紅色中國也把“祖國”和“國家”甚至“政府”、“黨派”混為一談,老百姓要想愛母親那樣愛黨愛國愛政府。
美國呢?麵對日益威脅本土的恐怖主義,“homeland”也成為美式愛國主義的一塊金字招牌。
於是,原本美好純潔的“祖國”一詞,成了政治宣傳的工具和政治鬥爭的手段。
極右說:祖國,你對得起你的孩子嗎?
極左說:你怎麽這樣批評自己祖國,一個連母親都不愛的人還配做人嗎?
明明是政府和黨派的事,硬要拉上“祖國”做幌子,豈有此理?我們最好不要用文學語言來討論政治,否則就是一團糨糊。
可是,謬誤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於是乎,分不清“祖國”、“國家”和“政府”是什麽,到頭來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懂了。
這不,眼下越來越多的香港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最新民調顯示隻有36% 的港人認為自己點是“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請問這些要中國人滾回中國的“港人”,你的祖國是哪裏?
“祖國”,是文學化的語言,是指溫暖的家園,“國家”是行政概念,好比同一血緣的家族,“政府”是政治術語,好比被雇傭的管家。管家沒有管理好家族事務,不應該成為我們詆毀家園的理由,而政客們拿“祖國”來忽悠民眾則是可恥的行為。
至於某些甘心做殖民地臣民“民眾”,就讓他們享受一下脫離殖民之後才能享受的一點點言論自由吧。不知你們在殖民時期,敢不敢也舉個牌子:英國人滾回英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