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方舟子對韓寒一仗,到目前為止最厲害的殺手鐧就是三重門的讀音:一個作家連自己的書名都讀錯,那肯定是別人代筆了。
這個看似有理的結論卻經不起邏輯的檢驗。
首先,我不是在為韓寒辯護,對於韓寒的質疑有一定積極的社會意義,我隻想指出,方舟子的論據實在不足為憑。
第一,我想,大多數人可能和我一樣,也不確定“三重門”究竟該怎麽讀,從字麵上看,我想90%的人會把“重”讀成“蟲”。當然,這不是理由。
據方舟子考證,“重”因該讀成“眾”,因為:《周禮》隻有一 個地方有“三重”這兩個字:“凡喪,王則張帟三重,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此處三重的意思是三層,而《禮記》“王天下有三重焉”的“三重”的意思是三 個重要的東西。 韓寒自己說:終於才有了取自《禮記》的一個書名,而且這兩個字往前其實應該追究到《周禮》。
好,我們來分析:
禮記和周禮各有“三重”兩個字,如果是“三層”,普通話念“三蟲”,如果是“重要”,普通話念“三眾”。“周禮”應該早於“禮記”,那麽“禮記”中的“三重”一定是“重要的事嗎”?“三重”指的是“儀禮、製度、考文”,為什麽不能是“三蟲”(三回,一回又一回)事?對於古漢語發音,我們不能想當然用普通話的發音最為標準音,許多古漢語的“正確”發音連古籍專家都爭的麵紅耳赤,方舟子的結論就能一錘定音了?方舟子要科普到古籍領域,功夫還不夠吧?
第二,就算“三重”的正確讀法是“三蟲”,難道讀錯了就可以說作者根本不懂或沒有讀過這句話嗎?那麽請各位看官讀讀下麵的10個簡單的成語:
揠苗助長
癡心妄想
身陷囹圄
羽扇綸巾
怙惡不悛
一張一翕
命運多舛
煢煢孑立
自怨自艾
魑魅魍魎
每個成語10分,如果你能得60分,我這個自認為語文還不錯的人願拜你為師。如果你得不到60分,是不是和韓寒一樣中學沒有畢業?
哪怕你全念錯了,你大概不會不知道這些成語的意思吧?
有段時間,我總把水滸念成“水許”,但這不妨礙我寫出洋洋灑灑的一大篇批宋江的應時文章來,難道你敢說我不知道“水許”的出處?
第三,全中國每一個人,包括電台播音員都作過“白字先生”,為什麽韓寒這個中學肄業生(肄字咋讀?)就不能念白字?他方舟子那閩南普通話似乎也不咋地。
第四,說到方言,韓寒這個上海人把“重(眾)”念成“重(蟲)”就毫不奇怪了。因為吳語中這兩個字的發音是一樣的,“重要”就是“蟲要”,許多說普通話的上海人永遠分不清“黃”和“王”,有什麽大驚小怪的?當然,這個涉及方言的知識,方舟子是不會知道的。
第四,韓寒有可能對“周禮”和“禮記”一無所知,即使“三重”應該讀成“三眾”,但是加了一個“門”字,再結合該小說的隱喻,難道不是指中國教育體係中一重重的關卡和阻礙嗎?看看小說的封麵,難道不能理解成“三蟲門”嗎?

總之,韓寒有可能是在不懂裝懂,也有可能這書名是其父“代筆”,這又如何?但是方舟子的這些指責無論如何是站不住腳的。打假鬥士要麽拿出更具說服力的真憑實據,要麽去做些更有意義的工作,比如研究一下“毛選”是由誰“代筆”的??這個目前應該沒有什麽風險。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