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永恒】春秋和古希臘的夢與思

本文內容已被 [ cw ] 在 2023-10-06 11:35:3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把下麵回複靈隱兄的一些想法再單獨發一下,趁機改幾個錯別字和多說幾句。

靈隱兄說的我大都讚同。古希臘的先哲們確實還沒有係統到後人推崇的程度,甚至很多東西究竟是不是他們的都難說。比如很多人還在質疑泰勒斯配不配擁有開創了演繹論證的光環。我對這些也說不上有什麽研究。看過很多討論東西方究竟什麽時候開始在科技發展上出現差異的,原因為何。我這篇短文沒去探“因”,因為在各種層麵範圍實在太大,也太多爭議了。

我在這篇短文中想說的其實就一點感觸,那就是如果隻看表征,不管是什麽原因,東西方對自然對外物的求知和表述的不同的態度和角度,從古希臘/春秋時期就已經很巧地同時出現了。這種差異一直存在且發展,一直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而且,我覺得這種表征和現代科技的產生有最直接的關聯。

我同意靈隱兄,形而下是現代科學和技術產生的直接基礎。現在是物理學家,而不是哲學家,在探究世界“本源”的前沿。不管是否是物理學打開了工業革命的大門,我看到是東方文明對形而下的鄙視,讓它根本不可能走上實驗科學和理性邏輯的路。這一點直接讓我不去糾纏究竟是宋代還是清代中國開始落伍,也不管語言是否是問題的根源。就科學而言,你能問什麽樣的問題,你才有什麽樣的答案。而有什麽樣的觀念,才會問什麽樣的問題。這就是我在這篇短文裏想說的。至於為什麽會有那樣的心態。那就是“因”的文章了。

我對這種表征感興趣的一個原因大概和我教過書有關。雖然我離開學術界已經有些年頭了,不過想事情還常常和在學校時差不多。比較關心的一點當然是學生能力的培養的問題。我們今天不會把幾千年走過的路帶學生重新走一遍。但是這些曆史讓我們看到觀念和態度的重要性。也可以說哲學觀念對科研和創造力的影響。如靈隱兄所說,大部分國內來的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其實是有很大局限的。同樣,大部分國內來的學生的功利心太重,求知欲太弱(他們很多也分不清這一點)。如果一個大的群體這樣,最後還會一樣走不出老祖宗的困境。所以,我在意的是怎麽讓學生保持他們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者啟發誘導他們更重視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之所以從數學跳到藝術,一是因為個人興趣,我那幾天正好在瀏覽一些台北故宮的藏品。二是因為比較直觀。《夢蝶圖》和《雅典學院》,沒有其它任何素材可以給我們更直觀強烈的對比了。這兩幅畫對我的衝擊,我想對很多人都一樣,不僅僅來自於它們展示的繪畫技巧、構圖布局、人物動態、故事人設,更在於它們傳遞的作者和畫中人物的心理世界和身外世界的關係。看看這兩幅畫,想想19世紀末歐美和中國各自的人文、社會、科技,一切都那麽自然,那麽順理成章。

圍繞數學、物理,以及更廣泛的科學技術,一個有趣而吸引了很多人注意力的問題是它們究竟是“發明”還是“發現”。“發明”一般指無中生有,“發現”則如滄海拾貝。這個問題對數學當然最典型,因為它的“存在性”最難定義。雖然我們不要在這裏深究這個問題,但是很顯然,無論是發明還是發現,這都和當事者的心態和興趣密切有關,和對自然和理性的態度和角度有關。看看《夢蝶圖》,你會覺得畫中的主人公會去觀察和計算天體的運動軌道,測量物質燃燒前後的重量去尋找“燃素”的證據,或者去想方設法為實用而提高蒸汽機的效率?是這兩幅畫讓我再回頭去比較古希臘和春秋前後東西方在藝術、哲學、科技上的異同和關係。

雖然藝術和科技好像格格不入。其實人文、藝術、科技一直都有很強的並行關係,雖然不總是每天都肩並肩那麽直接。回頭看看,不同的文明和國家都有很多這樣的範例。比如文藝複興,比如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的歐美,比如80年代的中國,都是人文、科技和藝術同時風起雲湧的時段。這大概也是一個社會環境和文明發展的關係的佐證。如果搞藝術隻有技巧而無思想,最大的出息也就是個匠人,如同現在國內美術界,傑出的匠人漫山遍野。那些所謂的傳世之作,很少是因為純技巧的因素成名的。大多都有很強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現代藝術品更是。收藏家買的不僅僅是技巧,更多的是作品的時代和社會元素。背後,還是一個觀念和思想的問題。懂點哲學的藝術家,至少會把自己的作品炒得更有趣:)

同樣的,在科研裏,特別是在數學和物理裏,審美意識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成果的出現、形成和被評價被接受,審美都是很重要的動因。科技和藝術,遠遠超乎於一般表象上的雷同和關係。這個話題以後可以另外再聊。

謝謝靈隱兄又給我個多說幾句的機會。看了大家的評論,受教良多,也開了好多話題,有時間以後再和大家一起慢慢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