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旅店的時候看網評, 說這家旅店的邊上便是台灣著名的度小月擔仔麵台北忠孝店。到旅店安置好行李,稍事休息,十一點來鍾出門,和Allen去度小月吃飯。
紅底黑字的招牌,度小月的門口一左一右佇立著兩株年輕的枇杷樹,樹底下有木製的長矮凳,凳上坐著排隊等餐的人。 人們看起來已經習慣了排隊吃飯的規矩,沒有焦躁之態,老人閑閑地坐著,眼光散散地隨著街頭經過的事物移動,身邊靠著無聲玩耍的孩子,年輕人有坐有站,刷著手機。街頭靜悄悄的,天有點陰,不太明朗的天光裏, 時間之河仿佛停止了流動。
我領了排隊號碼, 也加入他們當中坐了下來。Allen拿著相機,翻看著在福岡大濠公園攝得的鳥的照片, 看到興奮之處, 自顧自地咯咯笑起來, 轉過頭來用英語跟我重述照片拍攝之時的鳥趣。 聽到外族的語言,就有老人孩子的眼光漂過來, 不動聲色地打量著身邊的這兩個不速之客,然後又不動聲色地移開。
我也像那些老人一樣, 閑閑地打量著台北素淡的街道,舊舊的樓房,藍底白字的招牌,路邊站著排停靠的摩托車,三三兩兩的行人。 待到目光移進店裏,看到了那個烹製肉臊的老人。 老人藏藍色的衣褲,同色的小布帽,坐在紅磚的灶台前忙碌著。 灶台上坐一口不鏽鋼大鍋, 鍋裏熱氣騰騰烹製著祖傳的肉臊醬。鍋的正上方懸一隻長形的紅燈籠, 灶台上一摞一摞的白瓷碗。 取一隻空碗下來, 先從左手的籠屜裏加入麵條或者白米飯, 然後把肉臊醬澆在麵飯上,老人目不斜視, 一絲不苟地做著他的肉臊麵肉臊飯。 想起了有人形容拉麵師傅拉麵, 說是像一個高深莫測的“武林高手”,做肉臊麵的老人也給我如此的感覺, 隻是這個高手的臉上略呈疲憊之態。 老人和灶台就擺在飯店的入口處, 大街上打眼就能看到, 應該是被用作了招牌。
等了大半個多小時, 我們被帶上了二樓的一個小桌子。點了肉臊麵,各色小食三四樣,一盤清炒時蔬, 一盤炒鱔絲。 點完覺得數目有點多, 不清楚分量,問胖胖臉的服務生,服務生告訴我們應該還可以,就下了單。結果還是多了,剩下的小食打了包。炒鱔絲本來是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 想看一看這道被很多人稱讚的菜到底有多麽的可口, 動了幾筷子我和Allen都吃不習慣,一盤鱔絲就留在桌上了。
提著打包的食盒出門, 心裏還是有點情緒的。想一想服務生無辜的臉又有點釋然了, 也許依台灣人的食量,這桌菜的量剛剛好?
~~~~~~~
題外
什麽是擔仔麵,下麵是百度和維基的注解:
“擔仔麵是一道台南地區的小吃,主要材料有油麵、豆芽菜、香菜、蝦仁、少許湯汁以及獨門肉燥,口味鮮美,老少皆宜。
“擔仔麵是一種發源於台灣台南的小吃。“擔仔”即台語(閩南語)“挑肩擔”之意。2017年,台南市文化局舉辦台南文化關鍵詞推薦活動,擔仔麵成為網絡票選第一名的推薦關鍵詞。
擔仔麵發源時間相傳為清末光緒年間,創始者為台南的洪芋頭。台南清明時節與夏季七至九月份時常有台風侵擾,風雨交加導致不易出海捕魚,故漁家生計頓時艱困,因此稱台風來襲頻繁、生計維持不易的月份為“小月”。以捕魚為業的洪芋頭在無法出海捕魚時候,常於台南市水仙宮廟前叫賣麵食以維持生計、度過小月,並自名“度小月擔仔麵”,書寫在攤前所吊的燈籠上。擔仔麵曾出現在總統府的國宴和飛機餐點,[1]。曾被台南市民稱為“國寶”食物[2]。
度小月擔仔麵開設於1895年[3],現今在台南地區有許多店家,老店集中於台南市中正路上。
這道麵食的主要成分為:麵條或米粉、豆芽菜、香菜、蒜泥、五印醋、蝦仁、少許湯汁以及獨門肉燥。擔仔麵通常略貴[4]、量少(約僅成人兩口分量),是所謂“食巧毋食飽”(台灣俗諺:吃得精致而不吃飽,台語拚音:Tsia?h khá m? tsia?h pá)的點心而非正餐。” — 維基百科
各有千秋,個人更喜歡維基百科的注解一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