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89.《雨霖鈴· 寒蟬淒切》 柳永

本文內容已被 [ 唐宋韻 ] 在 2024-09-13 15:55:0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雨霖鈴(1)·寒蟬淒切》

柳永

 

寒蟬(2)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3)帳飲(4)無緒(5),留戀處,蘭舟(6)催發(7)。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8)。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9)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10),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11)經年(12),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13)千種風情(14),更與何人說?

 

1.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入蜀時,在雨中聽到鈴聲而想起死去的楊貴妃,故作此曲。詞牌為柳永創調,又名《雨霖鈴慢》。103字,上下片各五仄韻。

2.  寒蟬:初秋天氣轉涼後從蟬鳴。另一種解釋,“寒蟬”是蟬的一種,又稱“寒蛩”。

3.  都門:國都之門。這裏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的一個城門。

4.  帳飲:在郊外設帳,飲酒餞行。

5.  無緒:沒有情緒。

6.  蘭舟:用木蘭樹的木料做的船。這裏是對船的美稱。

7.  催發:船工催促出發。

8.  凝噎:喉嚨哽塞,說不出話。。

9.  楚天:長江中下遊一帶(古屬楚國)的天空,此處泛指南方的天空。

10.那(na3)堪:哪能承受,怎能忍受。那,同“哪”。

11.此去:這一去,這一走。

12.經年:年複一年。

13.縱有:即使有。

14.風情:風采。這裏指男女相愛的風韻、情懷。

 

柳永(約984—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因同輩中排行第七,又稱柳七。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於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另一說生於濟州任城縣),他是北宋傑出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於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寓居江南,幾年間沉醉於淺斟低唱的生活。在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裏,柳永在汴京生活,他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在此期間,柳永流連於歌樓酒肆,寫下了一些風格較為低俗的豔詞,為士大夫所鄙視,影響了他的仕途。屢試不中的柳永遂離開京城來到民間,十年時間裏潛心填詞。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50歲左右的柳永進士及第,曆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監、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柳永入仕很晚,品階低微,但在各任均頗有政績,是一位盡職盡責地方官。約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去世,終年約69歲。

柳永是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麵革新的詞作大家,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拓展了宋詞的表現形式。柳永的詞結構巧妙,善用鋪敘,坦率生動,雅俗共賞。柳永對宋詞的發展貢獻巨大,對後世詞人影響深遠。柳永在世期間其詞就廣受民間青睞,有道“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自撰作品集《樂章集》,南宋時有9卷,已失佚。現存古本為明毛晉編《宋名家詞》本,及清朱孝臧編《彊村叢書》本。1965年唐圭璋編《全宋詞》收柳詞212首。

詩詞影響力總體評分: 8

 

宋雨:今天我們來賞析一首極富盛名的愛情詞 —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大多是言情的,而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故此吟詠和描寫愛情的宋詞特別多,佳作至少數以百計。所有的詞作大家,都留下了愛情題材的精品。然而古往今來,柳永的《雨霖鈴》即便是在精品之中,也總是居於很高的地位。而且,我們這個時刻欣賞它,更有一重特別的意味 這首詞寫於整整1000年前的那個初秋。

唐風:如果現有的柳永生平考證準確的話,《雨霖鈴》的確作於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秋天。這真是令人感歎!那年春天,柳永在汴京第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再次落第。幾個月後的初秋時節,他懷著悲憤惆悵的心情離開了京師。臨行前他與愛人(或是那位長期的情人蟲娘)黯然道別。本詞可能是他在南下的途中所作。

宋雨: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出生於官宦家庭,他的家族出過7個進士。柳永兄弟三人(也包括柳永本人50歲中第)皆為進士。柳永的父親柳宜為前南唐監察禦史,在後主李煜手下為官。南唐滅亡後,柳宜歸順北宋,逐漸受到重用,官至正三品工部侍郎(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部級官員)。柳永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從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

唐風: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18歲的柳永離開家鄉,打算進京參加科考。到杭州之後,他被那裏的湖光山色、繁華市井迷住了,於是他滯留杭州,沉醉於浪漫生活之中。後來他又離開杭州到蘇州和揚州生活過一段時間。據記載,在那段時間裏他除了放浪的生活,也謁見了一些高官名流,且在詞藝上有所精進。

宋雨:直到6年後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才來到汴京,他有感於國都的繁華極盛,寫了多首詞讚頌。次年春天科考之前,他在一首豔詞《長壽樂(平調)》中躊躇滿誌,誇海口“定然魁甲登高第”,結果落第。後來他又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和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再考三次,皆铩羽而歸。

唐風:然而另一方麵,柳永融入汴京的市井生活,他填詞作曲的才華受到市民和歌女、妓女的賞識,他的作品很快風靡全城。當時青樓裏有“不願穿綾羅,願依柳七哥;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麵”的說法。(馮夢龍《喻世明言》)。南宋學人金盈之《醉翁談錄》也記載道:“暇日遍遊妓館。所至,妓者愛其詞名,能移宮換羽。一經品題,價自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因此,在詞名和獵豔方麵,柳永在汴京是大紅大紫的人物。

宋雨:然而柳永在汴京的16年,無疑是科考的失敗者。眼看已到不惑之年,入仕的路已經非常狹窄了。我們不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柳永離開京師,但沒有任何被迫離開的記載。或許對他來說,京師的生活已讓他感到慵倦,詞的創作也因欣賞者的單一而陷於乏味。因此他想在人生尚老去之前,到更廣闊的天地去闖蕩一番

唐風:【雨霖鈴】原先是唐教坊曲,相傳是唐玄宗所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發生馬嵬兵變,楊貴妃被縊死。幾年後安史之亂被平定,玄宗北還。途中有一天風雨交加,雨水打在駕座的金鈴上,令他思念楊貴妃,故而作此曲。因此該曲調原先就是哀傷淒婉的。當時有一個叫張野狐的藝人,善吹篳篥,使之傳世。柳永對這首教坊曲重新創調並作詞。讓我們先來逐節賞析一下: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宋雨:本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與戀人分別的場景。前三句點明了季節、地點、時辰和環境。詞人通過對氣氛的渲染,襯托戀人難舍難分的心情,為全詞打下了迷蒙傷感的基調。我現在考考你:“寒蟬”究竟是什麽意思?是發生在天氣已經寒冷的晚秋嗎?

唐風:這個我過去查過,“寒蟬”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天氣轉冷後的蟬鳴。雄蟬在夏天繁殖季節鳴叫,初秋鳴聲漸稀,深秋蟬鳴早就停止了。入秋後略帶涼氣的秋風和秋雨也同時出現,於是斷續的蟬鳴更給人以哀鳴的感覺。我想詞人此處是這個意思。另外,“寒蟬”還可以指蟬的一個品種。這種蟬體型較小,身體為青色,有黃綠斑點。

宋雨:對,這種蟬又叫“寒蛩”,嶽飛曾寫過《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我們以後會欣賞這首好詞…… 長亭與送別的關係極為為密切。古代有驛站的路上,約每十裏設一長亭,五裏設一短亭,供人休息。而送別之處也往往在城邊的長亭邊。久而久之,“長亭”便有了特定的寓意,比如李白《菩薩蠻》中說:“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唐風:秋蟬淒鳴,暮色蒼茫,詞人猶嫌氣氛不夠,他再將離別定於“驟雨初歇”之時,將渲染更進一層。另外,這三個四字句平仄有序,聽起來抑揚頓挫。 “切”與“歇”都是入聲字,用古音讀出來或唱出來更顯淒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宋雨:“都門”即國都汴京的城門。“無緒”即沒有情緒,沒有興致。作者的情人為他在城門外支帳踐行。但詞人情緒低落,隻是喝著悶酒。另外我們從這句也能感受到,送別是比較隆重的,有一定排場的。這也暗示詞人和他的情人恐怕不是生存上的落魄之人。詞人決定離開京師,也許是希望生活翻開新的一頁。

唐風:就在難舍難分之際,船上的舟子催促了。天色已晚,該行船了。“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平波直敘,讓讀者去體會詞人心中的煩亂和矛盾。南宋的劉克莊有一首《長相思·餞別》“風蕭蕭,雨蕭蕭,相送津亭折柳條。春愁不自聊。//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橈。舟人頻報潮。”最後兩句是說,本想讓船在江邊多停一會兒,但船工反複說,退潮了,得趕快走了。表現的是類似的催促。

宋雨:蘭舟是對船的美稱。我們大家都看過北宋張擇端的傳世畫作《清明上河圖》,它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北宋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從這幅畫上看,當時的汴京航運相當發達。而今天的開封及其周圍地區是沒有河流的。這是怎麽回事呢?

唐風: 行船的那條河是汴河,又稱通濟渠。它不是自然河流,而是古時連接黃河與洪澤湖/淮河的運河,它通過後者再與京杭大運河相連。汴河在南宋以後就廢棄、斷流了。今天開封是沒有水路的。在古代,船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送走一葉扁舟,比陸上送人也更有離別意。比如如李商隱的七絕《木蘭花》寫道:“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詩的後兩句的意思是說,自己也曾多次登上船瞭望,其實也是漂泊之身。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宋雨:不得不分別了,兩人互握著手,淚眼朦朧地互望著。本想再叮囑幾句,但居然哽咽得說不出話來。兩句白描生動凝練,反映了離別時雙方難以言狀的傷心落魄。這兩句是從“蘭舟催發”延申而來,很自然但極具感染力。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唐風:接下來描述人的內心世界,並非實寫。“念去去”一連三個去聲字,一字一頓,然後聲調轉緩,最後那個入聲韻腳 “闊” 字,再轉跌宕。這幾句聲情和諧,顯示了詞人在音律方麵的造詣。

宋雨:有一點我想聽聽你的意見:各處賞析文章幾乎都說這幾句是詞人自己的內心活動。但我一直認為,這是他的情人的心理活動。詞人把命運多舛、前途難料的忐忑“投射”給了她,讓她去為詞人不放心。

唐風:這是一個好問題,我也斟酌過。我認為詞人的“念”,是站在雙方共同的立場上的。兩邊抒情的情況,在柳詞中還有其他例子,比如《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的後幾句,他先是推測對方—“想佳人妝樓顒望”,然後再說“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從自己的角度寫。

宋雨:嗯,有道理。詞人此處以“千裏煙波,暮靄沉沉”這樣的虛寫來預期離別後的日子,也未必全是不舍的情緒所致。未來的迷茫和不確定性是讓雙方都忐忑不安的。然而注意末尾“楚天闊”三字,它在低沉之中顯現昂揚,表現一種哀婉中的爽朗。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唐風:下片以高格調、哲理性的泛論引啟。“自古”二字,從個人的依依不舍,上升到“多情”者的普遍感受,深化了作品的意境。所謂“多情”者,我的理解不隻是易對異性產生愛情,而是那些對生與死、愛與恨、夢想與失落、欣喜與絕望這類人類的普遍情感,具有有更強的感受力的個體。這種“多情”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我不能確定。

宋雨:緊接著,詞人又進一步。“更那堪”中的“那”即“哪”,古語中很少用“哪”。如“問渠那得清如許”(朱熹),“早歲那知世事艱”(陸遊)等等。這個三字虛詞又將“傷離別”從普遍轉為具體,富有感情色彩,強調在這淒清的秋天,離別更讓自己不堪忍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唐風:這是全篇最令人稱道的幾句。詞人設想酒醒時分,自己早已孓然泛舟河上,正值曉風習習,楊柳拂動,殘月將落。這是一個充滿了淒清氣氛的畫麵。這不是隨意的風景描寫或想象。詞人此處非常巧妙地運用了楊柳、殘月等意向和輕靈的筆法,做到了景中含情,動人心魄。

宋雨:《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被人認為詠柳之祖,從此柳與離情相思就聯係上了。故李白《憶秦娥》中說:“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而且,因為“柳”與“留”的諧音,後來人們還以折柳相贈來寄托惜別之情。如周邦彥《蘭陵王·柳》中所寫:“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唐風:古詩詞中殘月的意向與滿月、圓月是截然不同的,它往往與離別、思念、孤寂等情緒有關,如“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張先《千秋歲·數聲鶗鴂》),“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牛希濟《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韋莊《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等等。本詞殘月的意向,與上述作品是一致的。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宋雨:最後幾句歇拍,又是進一步的推想。“經年”意即多年,至少到第二年。此番一去,在異地他鄉,遇到良辰好景,也如同虛設,提不起興致,因為愛人不在身邊,沒有沒有與自己共賞的人,也沒有交流的對象。這樣的表達,把對愛情的珍惜和對離別的傷感刻畫得細致入微。

唐風:此外從技法上看,前麵“今宵”幾句用景語,這幾句轉用情語,使得作品更顯和諧優美。而且這幾句又遙遙與上闋末“念去去”幾句相呼應,表現出環環相扣的章法。全詞以設問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歸納收尾,深情而富有餘味。

 

宋雨:縱觀這首《雨霖鈴》,其愛情與離別的題材是極為常見的,詞人在作品中使用的各種意向,如寒蟬、長亭、楊柳、殘月、暮靄等等,也並不新奇。然而,究竟是什麽原因,讓這首詞撥動人們的心弦,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呢?

唐風:我想根本的原因還是寫作技巧的高超。比如說,詞人充分利用長調的特點,起興得當,層層鋪敘。本詞在白描與虛寫、景語與情語、濃墨與點染的結合與交替使用方麵爐火純青。另外,本詞在起伏多變的情況下極講究章法,特別是前後呼應。這幾個方麵的高妙,使得這首詞聲情並茂、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宋雨:這個分析中肯。但即便我們把它的妙處全分析透了,讓另外一個人使用這些元素去再創作,怕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準。我想這歸根到底是詞人的才華吧。今天人們談宋詞,強調蘇軾、辛棄疾的偉大,這當然是不錯的,但過分強調這兩個人是不全麵的。 

唐風:是的。從對詞的婉約、言情的“基因”傳承和發展的角度講,我認為比東坡早半個世紀的柳永,和再早半個世紀的李煜,其重要性是不亞於蘇、辛的。清代學人沈謙在《填詞雜說》說:“詞不在大小淺深,貴於移情。‘曉風殘月’、‘大江東去’,體製雖殊,讀之皆若身曆其境,惝恍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這個評述很有道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