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侃詩詞的“五層境界” (下)
上回花兩個晚上塗鴉急就一首七律,拿來做個起承轉合,引出曆史故事人物和典故張節。由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燦爛輝煌的文化,文人墨客經常在文字中引用曆史典故,一方麵以古喻今,以史為鏡,以古為鑒,有時候,不敢直說當今皇上之瘍,就借古說今,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既是不得已,也是文人的一種世故狡猾。另一方麵,可以用極精辟的寥寥數筆,說出一個曆史故事,使人心領神會,加強說服力。當然,這背後或許多少有點文人騷客們顯耀家學淵源、史典根基深厚、滿腹經綸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成分也說不定。
當然,史典根基深厚,滿腹經綸的文人的確讓人佩服。畢竟讀書是件苦事,古人搞得要“頭懸梁、錐刺股”,要博聞強記,要有夢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其實縱使是“十年寒窗無人問”,到頭來,成名天下者究竟能有幾人?五千年曆史,那麽多的書籍史冊、事件、人物、地理、地名、朝代、帝王、將相、英雄、美人、名家、大師……一般人哪能記得住啊?不但記不住,人老了,歲月久遠了,還忘啊????。好在如今有了互聯網,動動手指,什麽古人地名故事典故出自何處外加漢英生字釋義,幾乎一切東西都可以查到了!人類科技進步了不起!現代人有福啊????。記得早先上大學時,偶爾要查點資料需要到市圖書館,坐公共汽車一去一回,小半天就沒了。據說科學家正在研製聯網的科技眼鏡,把虛擬視屏投放在眼前一尺多遠的地方,用手指觸摸虛擬的視屏操作上網。想象一下吧——幾年,十幾年後,滿大街人都跟神經病一樣,戴個眼鏡,對著眼前的空氣戳滑指點的——古今中外、曆史文化、天文地理,盡在眼前!耳朵裏的無線耳機播放音樂和視頻聲音????還據說,幾十或百年之後,科技會把芯片微縮植入到人腦並和神經元連接,到時候,用意念控製搜索,所需答案立即輸入大腦!一想到此,激動之餘,心底生出無限遺憾:生早了不是!?????????
啊喲,這題跑的,那些東西是俺準備日後胡侃科技文章的內容,這不全混一塊了?????????
言歸正傳,上首毛澤東的詩。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1957年寫贈故友柳直荀遺孀、長沙中學教師李淑一的《蝶戀花》詞。1932年柳直荀在湘鄂蘇區“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年僅34歲。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一九五七年春節,李淑一寫信給毛澤東,談她讀了毛詩的感想,並附了一首她在三四年聽到柳直荀犧牲時寫的菩薩蠻。李淑一詞中有“征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句,毛澤東給她回信並贈此詞。
詞中“楊柳”指都已經犧牲的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屬於曆史典故,楊柳又是兩種樹木名,對仗十分自然,工整巧妙。“重霄九”即九重霄,是天的最高處,我國古代神話認為天有九重(在本文中為倒裝句)。“吳剛”是神話中月亮裏的一個仙人。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月亮裏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樹,吳剛被罰到那裏砍桂樹,桂樹隨砍隨合,所以吳剛永遠砍不斷桂樹。“桂花酒”是傳說中仙人的飲料。“嫦娥”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人物。《山海經》中古天帝——帝俊的女兒、後羿之妻。美貌非凡,溫柔賢惠,風流仙子,為後羿之妻。神話中為了保持年輕美貌偷食西王母賜予後羿的不死藥而奔月,移民????永住天上廣寒宮,跟俺現在住國外似的,無聊寂寞,看國內/人間紅塵熱鬧羨慕啊????????。
毛澤東(和那時代受過教育的人)具有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善於大膽運用傳統題材寫出新的詩意,靈活運用典故、神話和寓言,對詩詞格律運用自如;有時嚴格按古代韻書規定押韻,有時為更好地表現內容,並不拘泥。象這首詞裏“舞、虎、雨”這三個韻腳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韻,作者在信中說到“上下兩韻,不可改,隻得仍之。”說明毛澤東不僅通詩詞格律,而且講究格律,一字一句地推敲過,知道有幾個字“破韻”了。
說到“推敲”二字,就又是曆史典故了。傳說唐朝詩人賈島有一次騎驢闖了官道。當時他正埋頭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裏就邊推敲邊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裏。韓愈問賈島為什麽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推敲”從此也就成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複琢磨,反複斟酌。(你們有認識賈島的?好心告訴他一聲,杭州要開G20峰會,騎驢繞行!????????????此處文字為曆史痕跡,留下給曆史。)
拿上麵的例子,就是給大夥兒提個醒,中國古典詩詞曲賦和文章中常有大量的典故,閱讀欣賞時要特別留意。有時幾個字,如“堯天舜日”就扣了兩個古代好帝王名字,用以稱頌帝王的盛德。也比喻天下太平,因為帝王的英明統治讓國家呈現盛世。“夏桀商紂”就是兩個壞透的帝王,跟堯舜就是天地之別了。至於老莊子孟者,是指老子、莊子、孟子、孔子,不可不知。
古人說: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古代人做學問,寫文章都非常地投入,非常地講究,一字一句往往都反複斟酌(估計是在竹子上刻字太費勁了,不敢寫錯字吧????)。同時,古人表達情感很含蓄,很用心。正因為如此,後人在閱讀前人作品時要盡量具備前人的境界和修養。要對前人作品的內涵有確切的理解,必須高度重視每一個遣詞用語的心境、用意,讀書必須讀字裏行間,不能局限於文字的表層含義,洞察引經據典文字,領會作者的良苦用心。
比如,“輕關易道,通商寬農”,出自《國語·晉語四》戰國·左丘明。釋義是:輕關稅,減少通關稅收;易道,除盜匪,整飭交通道路;通商,促貿易,互通有無;寬農,放寬農政。 換句話說,輕的是關,易的是道,通的是商,寬的是農,古人拿“輕易通寬”四個動詞,對應修飾“關道商農”四個名詞,關對道,是關峽對道路,是交通對。商對農,是商業對農業,是行業對。可見古人在用字遣字和對仗上是十分上心的,工整嚴密,的確是一字千金。今人不知,就會出現把“農”當“衣”的笑話。????(唉,下人們光知道好心往領導發言稿裏用典讓領導盡顯博覽群書、飽學鴻儒風範,也不給解釋一下,以致讓聖上蒙羞,罪該萬死????
上回侃了寫詩填詞“五層境界” 中的第四層“博古通今熟史典”的境界,提到古人熟讀經史,喜歡在詩詞曲賦文章中使用典故。一本簡單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裏麵就包含了很多的曆史和典故,如懸梁刺股囊螢掛角映雪負薪鑿壁等,都是用來形容古代家貧而讀書刻苦的文人。我以為,今人應該好好學習了解曆史典故,一方麵可以提高文學欣賞水平,增加知識見聞,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假以時日,言談舉止都變得文雅起來,即所謂“胸藏文墨懷若穀,腹有詩書氣自華”。特別是上了幾歲年紀,劇烈運動玩不起了,弄點詩詞曲賦琴棋書畫花鳥魚蟲,如山間小溪般靜靜地流淌,度過夕陽的人生歲月,是非常好的儒雅心態和健康綠色環保的????????一種生活方式。
第五層是“隨心所欲詩仙詞聖境界”
能夠達到上麵說到的詩詞四層境界的的人,自然而然就是才高八鬥的博學鴻儒。滿腹經綸,吟詩作賦填詞弄曲,妙語連珠,信手拈來,當不在話下。但是真要達到出神入化,文傳百代,名揚千古,句子一出,驚天地泣鬼神,成為詩中的仙(李白)、聖(杜甫)、神(蘇軾)、佛(王維)、鬼(李賀)、狂(賀知章)、魔(白居易)的境界,恐怕就得有才華之外的際遇了
上回說了,若要達到詩仙詞聖的境界,得有才華之外的“際遇”。為什麽這麽說呢?其實,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音樂、詩詞曲賦或傳世千古的名言文章——的產生實在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某時、某地、某人、某物、當時的自然環境、季節天氣狀況、時辰等等,都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產生某種感想,文人墨客會被激發出某種“靈感”,或所謂的“靈光一現”。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滿懷憂讒畏譏、仕途不順、患得患失的心情,柳宗元遭受迫害被貶孤獨無助的似乎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杜甫聽到官軍收回國土,高興的方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李白是在流放途中聽到赦免的消息,心情暢快,急著回家,則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人間送別本來就傷情,白居易(《琵琶行》)送友人還非在江邊又聽首哀婉的琵琶曲,再聽琵琶女講個心酸的故事,隻覺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最後弄得個“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我不是學理工科的,雖然不敢妄言是否那些自然科學領域的“天才思想”與文學藝術都遵循同理,但隱約感覺文學和科學的發明創造是相通的——都有一定的偶然性。
牛頓因看到蘋果墜落而受到啟發,導出了“萬有引力”靈感的故事,長期為人們津津樂道。牛頓的同胞詩人拜倫甚至還將其寫進了《唐璜》:“據說牛頓看見一隻蘋果墜落/就靈機一動,找到了一個論據……”(故事是傳說,發現背後必有天才的思想和靈感)
可能有人說自然科學發明創造是人類科學進步的自然結果,我要說,那牛頓以前幾千年的時間裏無數的人——還有那麽多被上麵掉下來的石頭磚瓦蘋果椰子砸死的——怎麽就沒有人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呢?也許人類最終一定會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但是不是要晚上數百或上千年呢?
牛頓的“萬有引力“一出,對物理學、天文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都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極大地改變了人類認知的曆史。其實,所謂的科學發明創造,不過是人類發現了自然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等學科)的內在規律,或許下一個或下幾個又將改變人類曆史進程的“發明創造”還會被某個天才思想家科學家在某一天發現出來,到時候,我們大夥兒又會像見到蘋果落地故事那樣大驚小怪地說:哎呀媽呀,那個自然現象天天就在我們身邊見著,咱咋就不知道那其中蘊涵那樣一個偉大的定律呢?
所以,一定要讓人去自由的思想——讓科學家們去胡思亂想,那其中或許就孕育天才的思想和發現,讓文人墨客們去自由的思想,要讓人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那其中就孕育著精美絕倫千古絕唱名文詩篇,成為人類不朽的精神文化產品。很難想象,在一個缺乏精神自由的環境裏,哪怕是天天喊解放思想,隻怕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不會產生真正偉大的哲學、思想和流芳千古的文學作品。
我以為,千古詩篇名作的產生,一靠詩人實力,二靠機遇詩興。機遇——某時某刻某地,自然景色,時辰,送別的人,遊伴,周圍環境、景色和當時的情緒心態——激發詩興。讓人在那一刻產生特定的豪情。杜甫登泰山寫《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為後人留下千古名句時是25歲。如果他是過了50歲飽經人世滄桑起伏、看盡宦海風刀霜劍以後去的,或換一種心情,另一個季節,另一種天氣,或許詩人不是寫不出曆代傳誦的上麵的名句,就是寫出完全不同另外的傳世名詩,這點我們恐怕永遠不會知道。
說到詩人的實力,我琢磨,詩詞大家成名成家跟武俠小說中描寫的修煉成武功絕頂高手者的際遇好有一比。
你看那武俠小說裏的絕頂高手,都是從基本功練起,熟悉本門派拳法劍術套路,遵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道理,從笨拙到熟練,從熟能生巧再練而變成身心的一種本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進入高深階段。這時再往上走就全憑個人悟性了,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你看那文學係出來的,盡管都從前秦文學,詩經風雅頌,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經子詩史一路鑽研下來,最後還是有平庸碌碌和出類拔萃區分。
成為詩詞頂尖高手的人必定是在堅實的知識儲備上,另有極高的悟性和詩人特有的性情和胸懷,方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終成一代名家宗師。就像金庸筆下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令狐衝,在思過崖上機緣巧合,得華山前輩風清揚傳天下無敵的“獨孤九劍”。如果令狐衝事先沒有華山派的劍術底子,恐怕也學不會孤獨九劍。然而,如果沒有令狐衝那特有的飛揚跳脫不受世俗約束和聰明伶俐的性情,同樣也學不會孤獨九劍。詩仙詞聖就是在達到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然後再超脫出來,不落窠臼,進入隨心所欲,飛花摘葉皆可為詩的意境。
說到底詩詞文章都是抒情遣懷的東西。情可抒,懷可遣,那千古絕唱過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百年孤獨,那眼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千古惆悵,能有幾人懂得?詩仙、詩聖是幾百幾千年才能出的人傑奇葩,不是我輩凡夫俗子可追求的。超凡入聖,曲高和寡,自古聖賢多寂寞。就像絕世高手在聳入雲天的高山之巔,隨意輕輕一出手,就把環繞身邊的天下武功高手盡敗於劍下。放眼望去,從此天下無敵手。罡風凜烈,蕩滌空曠的山岡,搖動秋風中峰頂幾縷幹枯破敗的野草,空蕩蕩的蒼穹下,隻剩下無窮無盡的惆悵和寂寞。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軾《赤壁賦》
(全文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