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誇張衝擊力確實要看個人喜好。 非常喜歡的一個大師,片子隻要是廣角一律17MM,變焦鏡頭當定焦使用。 他的很多景我去前就想:大場麵,我要這樣那樣這樣拍。。。到現場一看,山na裏有那麽遠?近處的石頭哪裏有那麽大?再看看大師的片子,心裏怪怪的,連他的顏色我都懷疑起來。
自然風光片,我個人是把超級光角的衝擊力和過飽和的顏色放在一類。大概是和自己的審美有關係。繪畫裏,印象主義突破寫實主義,強調藝術家主觀的感受和情感表達,攝影裏的誇張變形大概也是對這種表達有幫助。 我覺得和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的情感微不足道。比如,失戀了,拍一輪殘月<失戀的感覺>--月亮也為我哭泣;再比如,國家動蕩,拍一組壯麗風光 <國破山河在>,表達對這片熱土/人民的熱愛, 寄情於景,主題突出。 竊以為這是不是反映了人類的自大? 無論人類存在不存在,山就在那裏。攝影師是不是也可以是一個寡言的旁觀者?如果我的照片能夠引發觀眾對自然的一點點熱愛,尊重和敬畏,而不是加強對人類自身情感思想的自憐自愛,我的這些"無情感"照片是不是有一點價值呢?
相對17mm的超廣,24mm還原現場相對更忠實一些。 移軸的視角矯對我這種原始樸素的審美幫助很多。接片,24mm有時候都嫌太廣, 45毫米那個TSE如果紅圈我就上了。弄了個1.4x Teleconverter。 有些場麵,真的希望把站在那裏的那種現場感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