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關於這個問題討論了很多了。在照片裏,大樓或樹木東倒西歪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近距離拍這些高大的東西的時候,為了能把它們拍全,通常鏡頭必須上仰,結果是鏡頭/傳感器平麵和地麵不再垂直,畫麵裏的物體也就有了這熟悉的垂直透視變形。不管是廣角還是長焦都有這個問題,雖然一般我們把它和廣角聯係在一起。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拍攝的時候必須保證傳感器和地麵垂直。可這樣一來,取景就會受到限製,首先樹木和大樓的上端可能拍不到,另外就是畫麵裏有一半是地麵,而這地麵一般是我們不想要的東西。
借用一下佳能的一張圖片說明一下:
大畫幅技術相機可以有各種動作對付這樣的情況。在135相機上,我們的解決辦法有:
(1)移軸鏡頭 -- 類似大畫幅。讓機身保持和地麵垂直,移軸鏡頭可以往上上移,這樣就不需要把大量的地麵拍進去,同時物體上端也能拍到。
這是我在Muir Woods National Monument拍的一張(PS掉了畫麵裏家人)。這些red woods是世界上最高的樹,站在它們下麵,覺得自己非常渺小。
這張用了Canon TSE-17移軸鏡頭。可以看到如此高大的樹木依然非常垂直(我沒有shift到極限,而是保留了很微弱的一點點透視效果,這樣更符合視覺習慣)。
下麵這張是我在網上找到的照片:(16mm焦距),鏡頭仰視必然會這樣。這不符合人眼的感覺。人眼本身是台很弱的光學儀器,視角也不大。但人眼會上下左右掃描,然後在人腦這台超級計算機裏拚接成全景圖,拚圖的過程中也消除了大部分變形和別的光學缺陷 :D
原圖在這個地方:
http://www.jmg-galleries.com/blog/2010/08/26/redwood-canopy-muir-woods-national-monument/
(2)站在一個比較高的地方(例如對麵一棟樓的中間樓層),這樣的話鏡頭可以不需要上仰或下俯。下麵這張是我在船上用12mm拍攝然後拚接的。在如此狹窄的空間裏用12mm這樣的超廣角鏡頭,如果不小心,會有非常明顯的垂直方向的透視變形,但這張裏幾乎沒有(注:這張有別的變形,但那是另外一回事)。
(3)站在地麵上用普通鏡頭拍,保證機身和地麵垂直。後期大幅度裁剪掉大多數地麵,如果拍不到樓頂也不管了。
(4)站在地麵上用普通鏡頭拍,保證機身和地麵垂直。構圖時注意讓地麵包含有趣的東西,這樣後期不需要大幅度裁減:
鏡頭上仰的結果:
鏡頭不上仰的結果:
(Canon 17-40mm @ 17mm)
(5)後期糾正。省錢的辦法,但會嚴重影響畫質。
---
再對比,同一場景(舊金山 Cable Car地下設施):
Sigma 12-24mm是我唯一一枚非佳能鏡頭,因為它12mm視角太牛了。 但是我站在樓上,鏡頭必須下俯,透視變形也超級大。看看那些東倒西歪的柱子。
Canon TSE-17mm,往下shift。 怪不得人家說這枚鏡頭是拍建築人的夢想。有了它,世界不再傾斜。
注意這張圖裏有別的透視變形。例如前後透視變形是沒法避免的。前麵離鏡頭近,後麵離鏡頭遠。所以輪子被拉長了。所以移軸鏡頭也不是萬能的。用移軸鏡頭拍建築,如果鏡頭離建築距離太近, 也有類似問題。上下直了,但前後透視變形在,有所謂船頭效應,看上去還是有點別扭。
----
最後,是否要“糾正”?
一般來說,如果你拍商業建築攝影,那麽客戶幾乎肯定要你避免變形,或在後期糾正變形。沒幾個人願意看到東倒西歪的房子。這也就是大多數建築攝影師都夢想擁有那幾枚移軸鏡頭的原因。
大場麵的城市天際線一類的城市風景,就沒那麽嚴格,雖然一般來說糾正了會比較順眼。但這也不一定。No4例子裏兩張芝加哥夜景,一張有變形一張沒變形,但這2張都上了高檔銅版紙雜誌,而且都是開篇跨頁大圖。這說明讀者是可以接受這樣的變形的。
用廣角拍攝的特寫,一般不需要糾正。事實上,透視變形和誇張的本身是這個時候成了構圖的一部分,運用得當,會大大加強畫麵的衝擊力。
下麵這張有強烈的變形,可很多人喜歡,兩次被雜誌編輯要去做了跨頁大圖。
這是另外一張變形誇張嚴重的,但同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