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醉天平山(4K百集人文旅遊風光片)解說詞

來源: 古道雲深處 2019-05-15 12:28:4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286 bytes)

天平山是一座名山。但凡名山,一是自然景觀奇特,二是人文景觀獨步。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獨步的人文景觀,二者水乳交融,造就了名聞遐邇的天平勝景。 

天平有四大勝景,一勝在奇石。這裏,山上奇石嶙峋,危聳峭峻,層層疊疊,林立其上,宛如封建時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所用笏板一樣,故人們俗稱為“萬笏朝天”。

二勝在清泉。其中尤以白雲泉著稱。該泉為山石裂隙之水匯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為飲用佳品,是天平山鎮山之寶。

三勝在紅楓。三百八十餘株楓香樹,至今大都老而彌堅,成為天平山的一大景觀。每當仲秋,紅燦燦的一片,尤勝二月之花。這兒數百年來,已成為我國著名的賞楓勝地。

四勝在聖跡。自唐代以來,天平山就是旅遊勝地。這裏,留下了白居易、範仲淹、高啟、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乾隆等曆史名人的眾多遺跡。

天平山為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木瀆景區主景點之一,與靈岩山綿延相連,位於蘇州城西約14公裏,海拔221米,山勢高峻,因山頂平正而得名。

 先憂後樂牌坊是1989年蘇州人民於範仲淹千年誕辰之際而重新修複的。這間三間四柱閣樓式石牌坊高7.73米,寬7.2米。這精雕細刻在花崗岩石牌坊橫梁上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出自範仲淹《嶽陽樓記》的兩句名言。

牌坊後即是忠烈廟,“忠烈”二字是宋徽宗趙佶所賜。範仲淹曾率其長子範純佑衛戍邊疆,抵禦西夏入侵,對保衛大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進入殿內,隻見安詳端坐的範仲淹塑像身穿絳紫色朝服,頭戴禪貂籠巾進賢冠,胸佩方心曲領,這是他身居一品時的裝束。左右兩側分立著他的四位兒子塑像。

範仲淹二十六歲開始為仕,官至參知政事,即一品副宰相。公元1043年,範仲淹曾主持了一次以整頓吏治為核心,以強國富民為目的的慶曆改革。因為改革直接觸動了一大批權貴勢力的利益,所以他主張的改革沒有成功,雖然“慶曆新政”沒有成功,但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後人稱他為“改革的先驅”、“一世之師”。

“濟時良相”為康熙皇帝南巡時所賜,表彰範仲淹的功績。“學醇業廣”為乾隆皇帝南巡時所賜,讚美範仲淹學道醇厚,事業寬廣。

三太師祠。三太師分別是範仲淹的曾祖範夢齡、祖父範讚時、父親範墉。他們都曾在江南一帶為官,去世後均葬在天平山,因而天平山也叫範墳山。但是範仲淹本人的墳墓卻不在天平山,而是在河南洛陽伊川萬安山麓。

範仲淹紀念館由三廳一廊一房構成,麵積600平方米 。新館於二00六年十月落成,宋代建築風格,為庭院式廳堂布局。

“第一流人物”是宋朱熹對範仲淹的評價。範仲淹的威德絕識被公認為“當時諸公間第一品人”。王安石尊他為“一世之師”,蘇軾讚他為“人傑”,黃庭堅稱其為“當代第一人”。

館內成列著範仲淹各個時期的生平事跡。展館陳列采用版麵和樣盤相結合的形式展示範仲淹一生的光輝業績。

“天平紅楓甲天下”, 天平山三絕之一的紅楓林是與北京香山、南京棲霞山、湖南長沙嶽麓山齊名的四大賞楓勝地。天平山的紅楓,學名楓香,葉呈三角狀,植株較其它幾處高大。這片楓林的幼苗,是範仲淹第十七世孫範允臨從福建帶回。他把380餘株楓香幼苗植於山前,現已曆經近四百餘年的風雨。那一株株楓香樹粗壯挺拔,主幹高達10層樓房,要兩三人才能合抱。這一棵棵飽經滄桑的楓香樹,無不呈斑駁老堅狀態。有的根部盤突,樹幹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樹瘤”;有的枝幹四展,構成幅幅圖畫。這些看似老態龍鍾的古楓香樹,至今還是生機勃勃。初春,生發出許多新枝,夏時,枝葉繁茂如蓋。

近些年來,天平山風景管理處又栽種了2000多棵“接班楓”,與古楓林形成一片,時至深秋,交相輝映,景致更為壯觀。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樹的大小枝葉上呈現出嫩黃、橙紅、赭紅、血牙紅、深紅等自然景觀,似如鮮花爭豔,為樹冠之花,人稱“五彩楓”。楓紅時節,天平山麓紅霞纏繞、丹楓爛漫。慕名前來天平觀楓賞景的遊人如織如雲。因而有詩形容“丹楓爛漫景裝成,要與春花鬥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遊人多半在天平”。

楓林掩映中的禦碑亭為乾隆遊山時所建。亭為八角,重簷屋頂,戧角大小各四,結構精美。亭子正中立著一塊高大的硯石禦碑,石碑分碑帽、碑身和碑基三部分。碑身四周分刻著乾隆四次來天平時所作的四首五言詩。詩的內容主要是對範仲淹的一些讚揚褒獎之詞。

這座漢白玉高義園石牌坊,是乾隆辛未年春(公元1751年)到天平時,因感佩範仲淹捐宅創義莊、以養族人的佳行,就欽賜了這座高義園坊給範仲淹,以示範仲淹高尚品行,供後人瞻仰。

接駕亭為清乾隆年間由範仲淹裔孫範瑤建造。清高宗南巡至天平山,地方官員均於此恭迎。亭後為廣袤十餘畝的“十景塘”。“宛轉橋”曲折塘上,走在“宛轉橋”上俯視水中倒影,亦成景觀。

高義園西側為白雲古刹。白雲古刹也稱白雲寺,唐寶曆二年(公元826年)永安和尚創建。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範仲淹因其祖塋在此,奏請改為“功德香火院”。宋仁宗因範仲淹功績卓著,於是欽賜天平山為範氏家山,並禦賜“功德禪院”寺額。所以,天平山也稱“賜山”。白雲寺也就成了範氏家廟。後來屢經興廢,終於在2001年修複。 正牆雕刻漢白玉質地,元代趙子昂所作《範仲淹理政圖》。東牆楠木屏風鐫刻蘇州才子祝枝山手書《嶽陽樓記》。

白雲古刹旁有棵銀杏,樹齡350餘年,長勢旺盛,每年可產白果約500斤。

白雲古刹前有範仲淹銅像,為範仲淹第三十世孫範國強鑄贈,是當代著名雕塑藝術大師王卓予的封筆之作。銅像高2.8米,重3.8噸,於2003年4月20日落成。

山腳下的這片建築就是天平山莊。山莊背依天平山,麵臨十景塘,占地麵積5300平方米,全部建築自東向西,主要有咒缽庵、來燕榭、範參義公祠、高義園、白雲古刹五區組成。各部分均用廊廡相連,迂回曲折,高低錯落,忽明忽暗,使遊人如入迷津之感。這兒山、水、房、樹,相映成趣;赤、橙、黃、綠交錯生輝,環境清幽,景色秀麗而開闊。因而古人形容為 “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

在此,我們可一覽天平山的全貌。天平三絕之一的奇石,就遍布在山上。天平的奇石一塊塊矗立似大臣朝見皇帝的笏板,所以有萬笏朝天之說。萬笏朝天的石柱奇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天平山是一座斷層山,斷層傾斜角近乎垂直。山體運動時,在造山力影響下,斷層之間或上下錯位,或左右移動,或斜向扭曲。億萬年後,一些斷層仍森然壁立在天平山上。

山莊前園兩側相對有題字“仁壽”、“智樂”的圓弧形大門,是一排五開間的轎廳,式樣古樸。

山莊大門兩側是民國政府關於保護天平山的碑刻。天平山及附近金山的花崗岩,是國內優質的建築裝飾材料,曆來有開山采石與禁止開山之爭。自宋代天平山成為範氏家族私有財產後,就得到曆代政府的保護。1928年,南京中山陵施工,需到蘇州取石材,奸商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卑劣手段,企圖開保護天平山千年禁約。為此,範仲淹二十六世孫範恒立即上書民國政府辨明情況,奔走呼籲不能開采。中央政府經過調查,同意了範氏的請求。範恒等範氏族人欣然寫下了《天平山禁采交涉經過記》,並刻石為證,此碑現置於高義園大門內牆東側。1928年5月12日,吳縣縣政府和吳縣公安局發布了《第一百四十五號布告》,此碑現置於高義園大門外牆東壁。當年8月3日,江蘇省政府民政廳發布了《第十九號布告》,此碑現置於高義園大門外牆西壁。省民政廳及縣、市機關先後布告雲:“其屬範家山一帶前後左右、群山環繞之禁界以內並出有禁字為標誌者一律禁采”,違反者將受到嚴厲懲處。

高義園共有四進,依山而築。高義園之名為乾隆南巡時所題。過二門樓,便是樂天樓。這是一座宋代建築。相傳原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讀書、遊覽和休息之所,故以白居易之字為樓名(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又因乾隆曾在此登樓眺望,翻閱藏書,故又稱“禦書樓”。該樓有二層,樓下是四麵廳,四周都是回廊,可從不同角度觀景;門前有範玉琨書聯:“萬笏皆從平地起,一峰常插白雲中”。樓下邊廊外有小院,院中利用山崖、卵石聚泉成池,環以蔥鬱的花木、竹叢,頗有天然情趣。

第三進為逍遙亭,取《詩經》“所謂伊人,於焉逍遙”之意,亭為歇山方亭,構築別致,架臨台上。與禦書樓隔園相望,互為對景。相傳,當年乾隆在對麵禦書樓上休息,曾命蘇州評彈藝人來此彈唱供其逍遙作樂。

最後一進是高義園大殿,為歇山頂廳堂建築,廳有三間,龍頭屋脊,簡樸莊肅。中懸有乾隆手書“高義園”盤龍金匾,高義兩字取杜甫 “辭弟輸高義,觀圖憶古人”句意而名,壁間嵌有禦碑兩塊。殿前東西兩側有廂房,中為庭院,植桂花、木蘭。兩株百年老桂寓意“兩桂當庭”、“雙桂流芳”。

據傳唐寅曾借天平山“芝房”之壁,作天平勝境圖,還在芝房之東的院落內,手植羅漢鬆。畫已不存,但羅漢鬆至今已曆四百餘個春秋,飽經風霜,主幹蒼勁挺拔,枝葉鬱鬱蔥蔥,和拙政園內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一樣,是蘇州不可多得的名木古樹,為天平一寶。羅漢鬆後有一處遺址,為當年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等文人雅士吟詩作畫之所。其後,遊人慕名到此,無不一睹為快。

樂天樓東側為“恩倫亭”,是清乾隆十年,範仲淹第十八世孫山西大同知府範瑤為答謝康熙禦賜“濟世良相”匾而建。

範參義公祠又名歲寒堂,原為範氏家族祭奠範允臨的場所。範允臨從福建棄官回鄉,曾捐田千畝贍養族中貧困老弱並資助族人修葺祠廟,大家深感他的恩德,遂建祠紀念。庭中種植有象征高潔的歲寒三友鬆、竹、梅,歲寒堂故此得名。歲寒堂東側為芝房,因麵對婉轉橋,故又名對橋山房,是文人雅集的書齋,情趣盎然。四周花窗為蘇州典型的可以啟合、可以拆卸的和合窗。

魚樂國四周回廊稱作“來燕榭”,取“無風山自由,有主燕還來”詩意。來燕榭呈平麵正方形,以亭為中心。亭高臨方池上,池中多魚,故稱作“魚樂國。

俯看深池遊魚,令人想起濠濮之遊的典故: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和惠子到濠梁遊玩,興之所至感慨道:“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這魚自由自在是多麽快樂啊!)。惠子立即提出疑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你又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反唇相譏道:“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也?”(你又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兩人的對話饒有趣味,仔細領悟,其實惠子是以實證的精神看待事物,所以他感受不到魚的快樂,而莊子恰恰做到了感同身受、物我神遊的逍遙遊,這才是真正遊覽者的境界和態度。

魚樂國北接寤言堂,堂名取自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寤言一室之內,放浪形骸之外”句意,形容修身養性、其樂無窮。範允臨擅長書畫,與明末著名畫家董其昌齊名。他的夫人徐媛是*****主人徐泰時之女。

翻經台相傳為範仲淹母親曝曬經卷之處。此台三麵臨荷池,夏天憑台賞荷,令人神清氣爽。翻經台前的水池稱作“十景塘”。十景塘分為兩塊,大的是荷花池,小的是放生池,中間有堤相隔。荷花池上架有貼水平橋,名為“婉轉橋”。憑欄四顧,景致各異,如在畫中。

咒缽庵位於山莊內東側,相傳為範仲淹母親的住所,也是範仲淹少時發奮讀書的場所。咒缽庵南臨荷花池,東近“桃花澗”。登石級進磚刻“咒缽庵”門額,至“水石間”,有一層三楹,東窗外見“桃花澗”。山澗聚水為池,池中矗立巨石,狀如印章。古時四周桃樹成林,暮春時節桃紅如飛,桃花片片隨水漂流,澗聚泉成池,池周林木蔥鬱,泉清、禪噪、鳥鳴、富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韻味,又有陶淵明桃花源之意境。

在青山碧水的天平山“十景塘”以北、“天平山莊”東側的蒼鬆翠柏之中,隱約可見古墓群,這就是範仲淹的祖塋之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登天平路”細磚門額入內,拾級而上,勝景撲麵。隻見孤亭依危石,老樹托險峰,清風送泉聲,白雲留遮蔭。

整個天平山分下白雲、中白雲、上白雲。從山下至“一線天”為下白雲,“一線天”至石屋為中白雲,石屋至山頂為上白雲。

更衣亭,相傳為乾隆登山更衣之處,是登山的起點。亭中置有精雕細刻的麒麟碑座和坐龍碑帽,為清代遺物。亭旁有石形似蹲踞大鳥,頭伸向蹬道,喙啄彎曲,兩翅伸展、形似鸚鵡,故稱“鸚鵡石”。鸚鵡下有形似古廟裏的大鍾,名為“石鍾”;彷佛那隻鸚鵡正聚精會神地在聆聽佛家梵樂。

再往上即為天平三絕之一的“清泉”,又稱白雲泉。相傳,唐寶曆元年(公元825—826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常利用公餘閑暇,登遊天平山。一天,他在山腰忽聞猶如鳥鳴琴奏的流水聲,上前拔開草叢、荊棘、繁枝,見一股清洌甘泉從石罅中潺潺地流出。一泓泉水,清澈透明如鏡,塊塊青中帶白的石頭,似如朵朵白雲,藍天白雲倒影池中,相映生輝。白居易觸景生情,即題書“白雲泉”三字,並詠詩《白雲泉》一首:“天平山上白雲泉,雲本無心水自閑。何必奔衝山下雲,更添波浪向人間”。後人將泉名和這首詩刻於泉池岩壁上。這首詩的書寫者是蘇州市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先生用左手揮就而成。在泉旁的一塊斑剝岩壁上有天然浮雕,形似穿袈裟的慈祥僧人,側坐池畔,凝神靜觀,自然逼真。這就是大自然天功神造的“仙人影”。

白雲泉舊時因山僧用竹管導入化緣的古缽中,因此又稱“缽盂泉”。其水因在岩罅滲透過程中,溶解岩石中的一些礦物質,並受山體沙石過濾,所以,泉水碧清透底,醇厚甘洌。南宋詩人範成大品飲此泉後更稱之為“吳中第一水”。今日,我們拍攝天平山來到白雲泉,不僅可以小憩飲茶,消乏提神;還可以了解“白雲泉”文化,“入山思水秀,涉水憶青山”。特別是秋高氣爽之際,山麓紅葉成片,崖壁朱實籬籬,更有無限的詩情畫意令我們陶醉其中。

喝罷白雲泉,我們再向西來到“青峰亭”旁,這塊矗立山路中間的石頭猶如雨後破土而出的春筍,稱之為“玉筍石”。傳說是天平山萬笏朝天石峰中最小的一塊。再看這狀似玉琢屏障的石頭,古人稱之為“護山奇石”。從“護山奇石”向上,有一蘇州最小的方塔,名“觀音塔”,塔高3.38米。塔下有一“佛”字,據說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題寫。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二度被貶。貶官後,他看破世態炎涼,開始深入佛家學說,常與當時名僧來往切磋佛理。他與天平山白雲寺的和尚很是投緣,因此常來天平山參禪悟道。

這兩塊巨石之間僅露藍天一線,窄窄的一條石徑直通山上,遠遠望去,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地百姓喜歡把“一線天”稱作“龍門”。因為山上有塊龍頭石,如果從這兒上山,就寓意著要跳龍門交好運了。我們就走一走這龍門吧,過罷龍門,繼續向上,過“撐腰石”就可看到飛來石,重達50餘噸的石頭好似從別處飛來,由此可見天平山奇石之奇。從飛來石向左至“望楓台”。向右可到“蓮花洞”。站在望楓台上望紅楓,滿樹楓葉別樣紅;緊連望楓台的還有“龍頭石”、“回音穀”等。

繼續向上可到“中白雲亭”,在那兒可看到“大石屋”,向右可見“鼇魚石”。兩塊向上斜伸的長方形石片巧妙地疊成一個夾角,下麵的一塊石頭呈現一定的弧度,很像一張鼇魚的大嘴。越過鼇魚石可到 “白雲洞”、“二線天”。 二線天雖不如一線天險要,但仍具形勝之美。它的兩側各有一堵垂直石壁,兩堵石壁之間,鬼斧神工般劈出一條天然石縫,僅容一人側身通過。

白雲洞也稱“大石屋”,是天平山上一處天然石屋洞穴。石屋三麵均為天然花崗岩壁,頂上覆蓋兩塊大石,洞內寬敞,可容數十人。

山神洞構造頗為奇特,兩側各一塊長條豎石,上方橫著一塊大石形成洞頂。供奉山神的山神碑上鐫刻著五個篆體大字“天平山之神”。兩旁石壁上刻有文武曲星浮雕相伴,每年範氏族人及蘇州百姓都會來此致祭,祈願風調雨順。

蓮花洞,因四麵諸峰攢立如蓮花而得名,以前常有僧人在蓮花洞內參禪修行。

過“三線天”、“卓筆峰”後就到達天平山山頂。山頂上有一圓形巨石,麵向太湖,名“照湖鏡”。環顧四周,近看遠眺,農田林網,延綿群山,浩瀚太湖,繪製成一幅充滿時代氣息的江南山水書卷,瑰麗壯觀,生機勃勃。

眼前這座“望湖台”是天平山“平台式”奇石中,氣勢最為壯觀的一處。望湖台平坦寬廣,台上可站立數百人。明初著名詩人高啟在《遊天平山記》中這樣記述:“拂石以坐,則見山之雲浮浮,天之風颼颼。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在此處遠眺太湖,水天一色、煙波浩淼、風光絕勝。

天平山後山有以紀念清代蘇州名醫葉天士的天雲禪寺。

葉天士(公元1667-1746年),名桂,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蘇州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紀80年代,當地百姓在天平山後山自發籌資建有小廟“天雲寺”,以祭祀“天爺”,

大殿內,有香樟木雕的佛像,兩側還有羅漢,寶相莊嚴,香味濃鬱,彩繪精美。寺院有藥圃、香嚴濟世等多方石刻。院內植各類藥用植物,煞是好看。

童梓門有東童梓門和西童梓門,此處為西童梓門。據說為乾隆南巡時設置的哨卡。

這條山路就是乾隆來天平時的禦道,禦道通往童梓門。傳說乾隆的遊覽路線,不外是經寒山寺,越支硎(xíng)山,過童梓門下嶺,由漢白玉石坊中門進山,然後過接駕亭上山玩畢天平山,複出中門,轉道而上靈岩山背東南支脈,沿後山翻上靈岩山遊玩。

天平山集古典園林與自然風光於一身,融人文古跡與山林野趣於一體。山麓古楓成林,山腰泉水淙淙,絲連縈絡,清澈透明、醇厚甘洌;楓紅時節,紅霞繚繞。"丹楓爛漫景裝成,要與春花鬥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遊人多半在天平"。秋到江南何處去,天平觀楓最佳遊。

部分視頻素材、圖片和文字來自網絡,特表謝意!

楓醉天平山 (4K百集人文旅遊風光片) 視頻:https://youtu.be/TqHCi5dAyAI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真是個好地方!尤其秋季最美。 -紅鬆鼠2018- 給 紅鬆鼠2018 發送悄悄話 紅鬆鼠201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5/2019 postreply 22:46:58

山平淡無奇,人文環境還算雅致,謝謝解說詞裏的曆史背景:) -德州可人- 給 德州可人 發送悄悄話 德州可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6/2019 postreply 13:09:10

好風光,秋景太漂亮了 -移花接木- 給 移花接木 發送悄悄話 移花接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7/2019 postreply 17:59: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