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雲深處

仰而望山,俯而聽泉,坐突岩以靜心,濯清泉以潔身;擊壺而歌,解衣而飲。不以浩瀚為大,不以方寸為小,視富貴而不動,處卑困而不餒,遇威武而不弱,浩然其心,乃真遊者之樂矣。
正文

仙都太姥山(4K百集人文旅遊風光片)

(2019-04-28 18:09:38) 下一個

在天地之間,太姥山是寂寞的。不用說風雨之日,十裏梵宇,庭階寂寂,即便是月明之夕,山道間也難聞足音跫然,滿山的石頭寂寞的聽得到彼此的心跳。
一億年前,當這群石頭從海底緩緩升起,就注定了它們一生的命運。它們甚至來不及轉動一下身軀,變更一下姿勢,就這麽被永久地留在世間,用它們赤裸的背脊,造型成一座座萬古不變的山峰。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福鼎市正南。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麵臨海,一麵背山。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

太姥山嶽遊覽區是太姥山的主體,麵積24.8平方公裏,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香山寺、九鯉朝天、白雲寺、天門寺七個景區,共有三百六十景。峰嶺層疊,怪石嵯峨,處處是景。山峰一般集中在500至1000米高度之間,巒嶺交錯,穀深壁陡,洞穴遍布,雲霧繚繞。

東望大海,藍天與碧海共妍,島礁同港灣並美,使人更深刻地領會“山增海闊,海添山雄”的意境。

我們從上海虹橋火車站坐9點35分到達太姥山站的動車,約5小時10分鍾後,於下午14點45分到達太姥山火車站。出火車站,站前廣場有8路公交直達太姥山景區遊客服務中心,在服務中心購門票後,坐景區專車,約20分鍾的盤山公路即可到達太姥山半山腰的山嶽景區廣場。廣場周邊約有5、6家賓館與餐飲店。入住賓館、稍作休息,開始了太姥山拍攝行程。

玉湖景區的太姥娘娘雕像於1998年由廈門大學孫賜麟教授創意,當年9月付諸設計,曆經兩年,三易其稿後完成。雕像選址,更是經過多次考察、論證。現址左邊是烏龍崗,右邊是虎頭崗,前麵眺望崳山島,後麵依靠摩霄峰,正合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堪輿玄理,可謂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太姥娘娘雕像由288塊花崗岩組成,疊高18層,高20.88米(含基座)。台階的台數、級數,都暗合道教所推崇的數字“九”。雕像造型以方中有圓,以方為主,吸收了北魏石窟雕像的秀骨清相的特點,揉進少許盛唐時代人物麵部的豐潤,同時從大量漢俑中吸取其造型單純、簡潔之韻味,使得雕像顯的敦厚、祥和、仁慈和智慧。其動態狀為迎海風而徐徐前行,頭略略低垂,慈目微啟,時時關注著山下芸芸眾生。據考,太姥娘娘係古越人氏,百姓奉為神明,稱聖母,成為閩地第一位女神。

漢時,武帝命東方朔授天下名山,東方朔欽服於太母山的壯麗和聖母的威靈,於摩霄峰下巨石上揮指寫下“天下第一山”五個大字,回京奏明武帝,冊封太母山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太母”為“太姥”。從此,聖母遂稱太姥娘娘。

第二天一早在賓館用完早餐即往迎仙台遊覽區。

站在夫妻峰廣場,迎麵可見太姥山夫妻峰。夫妻峰是太姥山的標誌性景觀。這座山峰被流水節理侵蝕出一條縫隙,頂端一高一低的兩個石蛋,看上去就像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由於欣賞角度的不同,從這裏看,他們是相擁相抱,從另一角度看,則是另一番景觀了。

這組林立的山峰,拔地頂天,前擁後趕,高低錯落且秩序井然,猶如神龕上的羅漢,栩栩如生,欲飛欲舞,故稱為“十八羅漢岩”,又名“羅漢趕齋”。人們用“有文無理、有骨無肉、有筋無脈、有體無衣”來形容它。這些釋迦牟尼的弟子,半睜半閉著法眼,不顧一切艱難險阻,跨山越海,令人仰止而浩歎。要是有雲霧輕飄、山嵐飄動,可見這些“羅漢”們,騰雲駕霧,悠哉遊哉,幾多情趣,更是妙不可言。

走上木板鋪就的階梯,就是迎仙棧道了。棧道蜿蜒向上,沿路皆是美景風光。曝龍潭位於曝龍峰下,潭水清幽、雅致悠閑。由於太姥山雨量豐沛,雨水從曝龍峰會流到此凹地,聚集成潭。右前方為湧翠亭,意為這裏滿山碧綠如浪之意。

這塊天然巨石形似心髒,藤蔓纏繞、樹根抱石、生生不息,故稱太姥之心。夏秋時節,往前走幾步,氣溫驟降,彷佛走進大自然賜予的空調房間,暑熱全無,涼爽無比。

世人稱太姥山為“海上仙都”,是因為傳說中的東海諸仙每年都要在此相聚,迎仙台便是太姥娘娘迎接諸仙的地方。

迎仙台的海拔恰好是666米,是欣賞太姥山像形景觀集中處。四周各式各樣的像形景觀,宛若隨意擺設的抽象派雕像藝術大師的巨型作品,形神兼備,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

中間筆直的山峰像一把仙人拐杖,聳立於山間,故名仙杖峰。左邊的巨石似河馬張開大嘴,仰天長嘯,故得名河馬嘯天。這是花崗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暴露地表,受到長期熱脹冷縮的作用,發生球形風化後形成石蛋,後期又受到重力塌崩等影響而形成的像形景觀。

兩塊石頭,一塊石頭像金龜露出頭部,另一塊似銀蛇仰首麵對,龜蛇相會,惟妙惟肖。

前方筆直的石峰上有二塊石頭,大者如貓,小者如鼠。鼠見到貓,嚇著貼地而逃;貓見到鼠,猛地向前撲去。金貓撲鼠,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仙人鋸板落人間,片片撐空未可攀。我欲借渠成廣廈,好教寒士盡歡顏”。

仙人們飄飄然乘著五彩祥雲降落在太姥山上。他們各顯神通,選中這塊岩石,用紫藤纏綁岩體,量好後,開始鋸板。鋸呀鋸,很快就鋸下了兩塊平平整整的好板來,成了今天這一勝景——“仙人鋸板”。

山路旁有這麽一處摩崖石刻:“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隆;勝景無窮致,遊人思來重”。這首詩於一九三八年,即民國廿七年,福鼎縣縣長陳廷禎巡視太姥山所留下的題詠詩刻。詩意形象地點出太姥山石與洞的特色。

趙樸初的“太姥勝景”,“景”字之左,隱約還有一個“景”字,無意間道出欣賞太姥山石景又一玄機--移步換景,如太姥山標誌景觀“夫妻峰”,換個角度欣賞便是“母子峰”、“和尚講經”等。

在此處,有兩條路,一條繼續往山上走,那麽將錯過觀海棧道,我們稍作休息,決定先去觀海棧道,然後再沿棧道原路返回繼續上山。

觀海棧道是一條美麗的懸空棧道風景線,沿石壁而建。一邊是陡峭的山岩,一邊是淩空的深穀,猶如一條遊龍盤踞在山腰之間,令人歎為觀止。觀海棧道有地質畫廊之稱,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晚期,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

由於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節理發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峰穀、山洞。又經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衝刷,就慢慢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沿途有不同地質岩石節理構造的科普介紹,不愧為花崗岩地質博物館。

站在棧道上,還可以遠眺晴川海灣、崳山列島,領會“山增海闊,海添山雄”的意境。

一塊石柱聳天而立,高約 40米,橫斷麵橢圓,恍如神話裏的定海神針,那就是"天柱峰",也稱"南天一柱"。

大盤石因巨石如盤而得名。四麵臨風,視野開闊,遠近諸峰盡收眼底。站在此處可以看到太姥山三個時期、三種類型的花崗岩地貌。四周有風動石、撥雲峰、鷹嘴岩、茶壺石等景觀。

沿山道往前,就是一片瓦遊覽區。

一片瓦遊覽區位於太姥山西南部,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處以幽取勝的佳境。

蘭溪澗,其實是一處玲瓏別致的洞道,它開發於1992年。因洞中有股泉水,由岩壁滲出,低吟徘徊流入蘭溪而得名。據《太姥山誌》載:“每歲八月,水色變藍”。宋朝大學者鄭樵有《藍溪》詩雲: “溪流曲曲抱清紗,此地爭傳太姥家,千載波紋青不改,種藍人果未休耶?”

一線天是一個傾斜裂隙,洞長達60多米,高40多米,兩塊直頂雲天的石壁從中裂開一罅,相距不及一尺的隙縫,露出天光一線。狹窄的洞壁,隻能容許一人貼壁慢慢行進。我們沒有入內,而是走邊上的山道繼續前行。

金龜爬壁由兩組節理、球狀風化和崩塌等共同作用產生的象形景觀。

太姥娘塔建於唐朝,在民國甲申年(公元1948年)修葺,塔墓上“堯封太姥舍利塔“的碑題,係唐玄宗所賜。老百姓說,下海求媽祖,上山求太姥,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四方香客來此朝拜,祈求太姥娘娘的保佑。塔墓背後,是1999年新建的太姥娘娘殿,殿中供奉著漢白玉雕像的太姥娘娘坐像。常年經月,這裏仙氣縈繞,萬物生機。據說不管是求子求財,求官求運,太姥娘娘都很靈應。

綠雪芽是太姥山土生土長的茶樹。綠雪芽和武夷山的大紅袍一樣著名。要說曆史,它更早,傳說是太姥娘娘親手培育的,還用它救活無數出麻疹的孩子,故人稱仙茶,沒人敢輕狎它,每次采茶,必須先沐浴焚香。要說影響,它更廣,它是大白茶的始祖,全國所有茶區都有它的子孫,福鼎因此成為全國名茶基地之一。

一片瓦禪寺銅殿是全國首座懸空銅殿。銅殿夾持兩峰之中,背靠太姥山主峰九鯉朝天峰,左邊升天石,右邊蓮花峰。

煌煌乎!金閣熠熠,籍磊石而半壁,穹隆而臨無地,雲拭之錚亮,日曜之明晃,繞山棧道飄渺,通天台階陡壁,殿內法相莊嚴,庭前銅獅威雄,足下群山滔滔,眼底大海浩浩。遠眺兮天邊雲霞,仰觀兮中空闕如。

銅殿采用純黃銅建造,整個建築呈現唐代風格,精美絕倫大方氣派。明朝時辟為寺,因一塊巨石似一片瓦為佛龕遮風擋雨,故名一片瓦寺。

從一片瓦下來,不走通天洞,沿西北方向的蹬道就到了香山寺遊覽區。

五百羅漢堂坐落於太姥山主峰東麵的半山腰,其背山麵海視野開闊,風光旖旎,如置瓊宇。該殿是由香山寺主持釋品善老和尚赴緬甸,與緬甸國母結緣,在國母鼎立相助下而建蓋的。於2002年動工,2005年10月舉行開光儀式。殿內供奉著有緬甸漢白玉精雕琢成、高1米的坐式羅漢五百尊。還有六尊大型漢白玉佛像,無論從工藝、取材,還是雕工、規模上在我國還是第一處,實屬罕見。

殿堂分上下兩進,以殿、廊、樓、閣組合布局,主次分明,寬敞明亮。諸佛與五百羅漢布局整齊,錯落有致。寶光四溢的五百餘尊的玉石法相,儀態各異,慈愛傳神。

從五百羅漢堂回廊向西走,可找到通往香山寺的蹬道,沿路澗水流淌、風光迤邐,遊人罕至,幽靜之極。

香山寺在九鯉峰之下的山穀中,蘭花盛開時暗香湧動,故而得名。香山寺始建於明朝。寺中大雄寶殿前有一巨石活像犀牛一般,牛頸處有一天然岩洞,名曰“犀牛洞”。洞口岩壁上刻有“秀句滿江國,芳聲滕海隅”的對聯,是清朝戶部尚書,清末維新派人士,同治、光緒兩帝的老師翁同龢所題。翁同龢於光緒戊戌變法失敗後辭職歸鄉,以書法著世。

舊時的佛堂就建在犀牛洞內,明代進益禪師曾修行於此洞中。

九鯉湖位於香山寺的右側,建於1991年。該湖小巧玲瓏,坐落於幽深的峽穀下麵,湖裏倒映著九鯉朝天的奇峰怪石。湖光山色,如詩如畫,微風吹過,綠波蕩漾,妙不可言。這裏不僅是休閑旅遊的佳境,也是風光攝影難得的美景,是太姥山的又一標誌性景觀。

九鯉朝天是一組花崗岩峰林,海拔765米,麵積8萬平方米,峰林象一群從水中躍起、向天空竄去的鯉魚,是太姥山最壯觀的峰巒景觀。"九"這個數,在古漢語裏不為實數,而是泛言其多,各位欣賞此景時,必須把整座山峰連成一體來欣賞。

七星洞是一個嶂穀,因流水沿節理侵蝕而成,南北走向,洞長約40多米,高約20米,平均寬度為95厘米。就像山城中的一條弄巷。弄巷頂上鑲嵌著七塊搖搖欲墜的圓石,抬頭望去,仿佛七顆星星綴在一線天空。站在洞內望天,感覺這些石頭在閃閃爍爍,每當夕陽西下或是山中濃霧籠罩,四周一片灰暗之時,這七顆星愈發光亮。所以人們又稱之為“七星燈”、“北鬥朝天”。

南天門其實是個峽穀,兩扇陡峭的岩壁像拉開的天幕,深穀下翹簷鬥拱的香山寺,在暮靄中似海市蜃樓,加之天風的吹拂,好象置身於天界。難怪古人有詩雲:“誰謂無天門,天門此地開。青冥通帝座,暮靄瞰蓬萊。”

站在回音廊,向著對麵的九鯉朝天峰,急促一呼,可聽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聲應,也叫回音穀。天地是如此的寬廣多情,山穀又是如此的幽深神秘,一聲呼喚會讓人豪情頓生,一句心語山穀會永久收藏。

白雲寺又名摩霄庵,俗稱上寺。為白雲禪師創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據記載,原白雲寺建築結構為“佛殿三座,僧樓四繞,皆淩絕頂”。雖曆經幾度興廢,但寺內的大雄寶殿、經堂、僧舍等建築仍保持原樣。

略有佛教常識的人都知道寺和庵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寺住僧,庵住尼,為什麽這裏卻特別呢?關於這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唐開元年間,白雲禪師遍遊名山,見太姥山奇偉壯麗,拔地摩天,景色絕佳,便棲息山中,靜習參禪。他選擇摩霄峰南稍平處蓋了一座寺,稱“白雲寺”。白雲寺落成後,朝聖的香客絡繹不絕。可是,當時寺的周圍多魑魅魍魎,常於夜間顯形作祟,鬧得人心惶恐不安。白雲禪師本領非凡,哪容得妖魔橫行?

他手持錫杖,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鼠精猴魔、蛇妖魚怪,一個一個收拾了。一個月之後,妖魔銷聲匿跡,寺院平安清淨,香客們十分高興,拍手稱慶魔消安。由於“安”與“庵”同音,傳來傳去,時間一長,人們便雅化為“摩霄庵”。白雲禪寺周邊,還留存有東方朔所題的“天下第一山”等摩崖石刻。

摩尼宮係摩尼教遺址。摩尼教是公元前三世紀古波斯國(今伊朗)名叫“摩尼”的人所創,其教義是提倡光明。後傳入中國,發生了質的變化,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民間的秘密組織,即是著名的明教。太姥山的摩尼宮大約建於唐初時期,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最早的摩尼教遺址。

當晚,我們入住瞭望台招待所,以方便第二天早起看日出。能在山上看一場海、天、山一線的日出,那將是一場盛景。

第二天早上5點30分,我們走在山嶺上,穿過濃密晨霧,登上龍珠崗二號觀日台,架好攝像機,等待那激動的時刻。約莫一支煙的功夫,一個金紅的小圓點在雲海的下方躍出,大家驚喜地歡呼起來。一輪紅日,蓬勃跳躍,灑向人間萬丈光芒,凡被照耀到的山脊一片金黃色,震撼心靈,無以言表。你若有機會,一定要登上太姥山,住上一夜,在山頂看日出是最純粹而浪漫的事,不用任何繁複的人工裝飾,僅靠大自然的恩賜,就能營造一場絢爛的浪漫。太姥山的日出,你想帶誰去看呢?

明萬曆年間,陳仲溱在《遊太姥山記》中對日出作了生動的描寫:“……見海中五色絢耀,蓬蓬如鼓,紅光濃赩如血蕩盆,始知前所見者月也。餘嚐看日於泰山,觀天台華頂,所見各異,而遙天曠海,此為第一......”

回到瞭望台招待所,用過早餐,開始往山下走。烏龍崗遊覽區連接白雲寺和國興寺。從覆頂峰沿烏龍崗下來,滿眼是壁立千仞、危峰兀立,處處是懸崖絕壁、怪石嶙峋。讓人好不腿腳發軟、驚心肉跳。不得不感歎“不走烏龍崗,白來太姥山”。

這一段風光與視野俱佳,山海大觀更是此程的重要風景之一。站在這裏,觀賞眼前的山海景致,是否有“峰從海中出,水在天際流”的感受?太姥山的山海大觀,在這裏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風動岩,風吹會動,但不會滾落。海上仙都,相傳是東海神仙聚集的地方。瞧!欄杆外就是萬丈深淵。狂風哄哄震耳,走到欄杆邊,身體猶如神仙翩翩起舞。難怪神仙要在這裏聚集。

兩塊岩石構成一個人字的洞,稱為“仙人洞”。走出洞口,巨石向懸崖延伸形成平台。下臨深淵,險象環生。峭立的奇岩怪石從穀底拔地而起,峰岩在腳底湧動。呼喊一聲,七聲的回應,由近漸遠,就像音樂中的七個音階。此台又稱為“樂章台”。這些台階,就像寬闊的天梯斜掛下來,我們隻能趴下,一步一步的慢慢地爬下“天梯”。

還有穿過空中一線天,也是一次驚險的體驗。隻容一人側身通過。這裏是檢查身材是否標準的“通行器”。遊人可在十八羅漢頭頂攀登,在曝龍背上漫步,在其他遊客翹首眺望的風景裏穿梭。至此,時而俯瞰懸崖深穀,近觀峰林聳立,體驗太姥山的峰險奇觀;時而放眼重巒疊嶂,時而極目長天碧海,還可欣賞麒麟崗的山體如騰飛的麒麟,以及像一塊翡翠鑲嵌在山穀中的龍潭湖。

龍潭湖的水源自白龍潭,也就是“龍井”。龍潭湖麵3000多平方米。水源充沛,湖水漫過溢洪壩,形成如珠似玉的水簾。背麵的十八羅漢岩倒影湖中,波光粼粼,遊人在壩頂的回廊漫步,如入仙景。每年的春夏兩季,四周開滿五色杜鵑,姹紫嫣紅,更令人流連忘返。

國興寺,俗稱下寺,始建於唐乾符年間四年(公元877年)。唐僖宗敕建國興寺於太姥山。寺院規模宏大,有360根石柱,柱礎欄盾遍鏤人物、鳥獸、花卉。可以想象當年的國興寺規模宏大,而且精雕細刻,十分瑰麗。遺憾的是該寺在宋淳佑甲辰年間(公元1244年)被大火燒毀。目前所看到的廟宇,屬現代建築。廢墟上還豎立著七根大型石柱,四周還散臥著數以百計的石柱、石雕、石井、石槽、石刻等。國興寺的興廢,令人無不感歎。有詩雲:“善繪名山辛子言,黃金布地始開元。如來不散諸天雨,誰向祗陀太子園。擾傳金版署乾符,香積廚中長綠蕪。石柱空留三百六,誰將紺碧監浮圖。”

薩公嶺,長約1.5公裏。薩公即薩鎮冰(1859—1952年),字鼎銘,福建福州人,中國近代海軍之開創者。1919年,他入閣北洋政府,任海軍總長,次年兼代總理,1923年出任福建省長。1929年,他遊覽太姥山,有感於太姥山風景奇絕而道路陡險崎嶇,便親自募捐經費,倡修這條石級步遊道,人們感念他,稱這石徑為“薩公嶺”。

在天地之間,太姥山是寂寞的,靜靜的陽光,靜靜的曉風,靜靜的一群石頭,靜靜的不起波瀾的歲月。與這刻骨入髓的寂寞相比,那傳世的一幅幅瑰奇的畫麵,一個個生動的比擬,一則則美麗的傳說,一聲聲驚喜的讚歎,都是那樣膚淺,那樣微不足道!太姥山從亙古走來,它還要走向怎樣的遙遙未來?寂寞使她的生命與天地永恒。

部分視頻素材、圖片和文字來自網絡,特表謝意!

仙都太姥山 (4K百集人文旅遊風光片) 視頻:https://youtu.be/3KXbJYmBBR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