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的網絡熱詞,內卷,involution 應該算一個。 在網上查了查,發現內卷最初指的是高投入低產出的農業耕作模式,後被人類學家引入社會文化領域。那什麽是 “內卷”呢?簡單地說,就是高投入低產出;或者幹脆就沒有產出,隻有周而複始的循環。
內卷的結果之一是自耗,self-consumption,簡稱內卷式自耗。
疫情在家辦公一年有餘,我發現我陷入了另一種 “內卷式自耗“。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辦公和娛樂休閑的區別不過是從一個視屏換到另一個視屏:電腦Zoom,手機看熱點,電視追劇。嚐試新菜式嗎?一日三餐,做不到天天興致盎然;家居維修嘛,裏裏外外好像都已經翻新了一遍。出去旅遊嗎?疫情反複下顧慮重重,還是家裏蹲放心。但是,家是不是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監獄呢?日漸增長的焦慮和煩擾消耗著我的能量,令我疲勞,倦怠。
窮則思變,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心理困境。追根朔源,我認為是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失調引起的。換句話說,我往大腦輸入了大量的信息,卻不給大腦整理歸類的輸出機會,於是大腦就進入了周而複始的自耗式循環。比方說,看新聞報道的時候,我可能有感而發,但一般隻是碎片化的三言兩語;這樣,思路在大腦裏繼續發展,卻又不得輸出,隻好蟄伏在潛意識裏。又或者,我追新劇,翻舊書的時候,有心得體會,卻沒有及時梳理記錄下來,隻任由它如鯁在喉。於是,那些好像稍縱即逝其實揮散不去的飄忽思緒,便會如影隨形,散布在我的意識裏,不定時幹擾和分散我的注意力。
有什麽解決辦法嗎?我想起了英語老師說過的一句話:“Think with your pen!” 不求文以載道,但求諸於文學的宣泄功能,我要把生活中的小確幸,連同“咬齧性的小煩惱”(張愛玲語) 都用筆一一整理,排遣出來。因為,給思緒做斷舍離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們都一一記錄在案再按冊歸檔。
不在內卷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故此,我開博跟我的內卷式自耗說再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