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看美好的東西--解讀電影[無依之地]

一部好的電影,是值得反複回味的。看到結尾,再倒回來重新觀看一遍。初始那些不明所以,看似無趣的細節才讓人恍然大悟,霎那間明白主人公那些未曾開口表露過的內在心情和思緒。

影片一開頭,花白頭發的弗恩駕著改裝而成的簡陋小房車匆匆踏上流浪之旅時,氣氛是蒼涼而沉重的。如果換做是你,臨近老年,丈夫離世,無兒無女,失去賴以生存的工作,熟悉的舊環境因為行業不景氣成了廢棄之地,你會如何麵對呢?

 

弗恩上路的時候,既是無奈,也是逃避。無奈是因為迫於生計不得不流浪他方靠打零工謀生;逃避是因為故鄉的蕭條破敗和愛人患病離世這雙重的喪失。弗恩帶上車的東西很少,但都很有意義。父親送的一套瓷盤,亡夫遺留的一箱衣物。

失去一切後,房車成了唯一的家。公路漫長,周遭荒涼。弗恩在逼仄的房車內吃喝拉撒,開車走夜路的時候給自己唱歌壯膽。不可不謂之淒苦。

弗恩雖然內心孤苦,卻也極其堅韌。在打零工的時候,在房車露營地,她不斷融入人群,坦然擁抱迎麵而來的漂流生活,親切麵對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於是,在白雪皚皚寒冷的深冬,我們看到一小段又一小段溫暖的際遇。

和一般人想象的自由浪漫的房車旅行不同,弗恩和她一路上結識的朋友們選擇這種特別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因為生活上或者心靈上遭遇了某種困頓。

在亞馬遜的包裹裝配處結識好朋友琳達,她在經濟危機中窮困潦倒,一度想要自殺,選擇房車是因為其廉價的生活。弗恩也不敢退休,靠養老金養不活自己,她四處打散工。在精神領袖鮑勃建立的沙漠遊牧民營地,弗恩與大家抱團取暖,各自吐露心聲。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也許是在大自然中的流浪讓人們的心靈更敏感,更容易討論深沉的話題,弗恩與朋友們聊得很多。行走在沙漠日出中,弗恩解除了內心的孤寂。

流浪之旅,自此成為療愈之旅。

75歲,身患絕症生命僅剩幾個月的斯萬基對弗恩回憶她曾見到的野地裏的麋鹿一家、雪白的大鵜鶘以及她發給弗恩視頻,展示了懸崖上千百個密集排列的燕巢、嘰喳喧鬧上下飛舞的燕群和小燕孵出後水上漂浮的蛋殼,這些都是她記憶中的此生無憾的美好。她說:“我想去看美好的東西。” 被斯萬基的豁達感染,弗恩拿出舊照,回憶和丈夫過往的甜蜜。現在,她可以主動開口和人談起丈夫,談起自己心中深藏的悲傷。

隨後,弗恩開始享受一路上的大自然之美。生活依然艱苦,她有了笑容。

當戴夫帶著關懷和情誼出現的時候,弗恩拿不下手上的結婚戒指,她還沒有準備好接納一段新的感情,但她並沒有拒絕一段友誼。在戴夫的家裏,弗恩懷抱嬰兒;戴夫父子合彈鋼琴;感恩節的家族聚會,點點滴滴都讓弗恩重新感受到了久違的家的溫暖。

再度與鮑勃的對話,讓弗恩走出了個人的悲傷,融入到更宏大的情懷中。承受喪子之痛的鮑勃告訴弗恩:可以用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的方式榮耀逝者。“我從來不說再見,我總是說路上見。”漂泊路上,每個人都將繼續自己的行程,他們並不孤單,他們終將相見。

影片最後弗恩回到位於荒漠的故居,麵對過往一切釋然,告別昨天,她重新上路。

也許很多人都會納悶於弗恩的固執,不是沒有人願意接納弗恩,讓她住在自己家裏,她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拒絕了舊友,拒絕了戴夫,拒絕了妹妹,一次次孤身上路。為什麽呢?

“我不是無家可歸,我隻是沒有房子。”弗恩把房車當作了家,哪怕天寒地凍也不肯去教堂的救濟處暫住,哪怕破舊不堪也不忍換新車。也許是因為,在這輛自己親手打造親手裝飾的房車裏,她才能夠完全地自在,全然地與自己獨處。“她因此更勇敢,也因此更誠實。”

《無依之地》靜靜地揭示了底層人們的艱辛,他們沒有沉淪,他們相互溫暖,彼此療愈。

它無疑是導演趙婷的一部安靜平實卻很有力量的作品。

@山城汪汪 #無依之地# #影評#

原創作品 2021/03/22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