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女王情史記(二)-瑪麗女王到底錯在哪裏(3)

故園風雨更驚心(續)

逆臣忠臣難分辨

說到這裏,我們必須說清楚18歲的瑪麗女王回到蘇格蘭時所麵對的是何等複雜的政治風景線線。
 
首先,蘇格蘭的天主教和新教一直處於鬥爭之中,雖然不像英格蘭那樣公開燒死對方,但貴族以及教會領袖們卻也鬥得你死我活、互不相讓。瑪麗的母後執政時,天主教占上風,新教敗北,其主要人物相繼流亡國外,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新教改革領袖、神學家諾克斯(John Knox)神父,我們前麵提到過他。

諾克斯因為主張教會改革、反對瑪麗的母後,被駐紮在蘇格蘭的法國士兵逮捕入獄。出獄後,諾克斯流亡到英格蘭,成為愛德華六世(伊麗莎白女王的弟弟)的皇家牧師。愛德華六世早夭,王姐英格蘭的瑪麗一世登基,開始大肆搜捕、迫害新教徒。諾克斯逃到日內瓦,在那裏寫下了著名的檄文《吹響聲討婦女滔天團的第一聲號角》( The First Blast of the Trumpet Against the Monstruous Regiment of Women )。這個婦女滔天團,自然就是歐洲各國的天主教女君主們。和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在諾克斯眼裏,女人天生就比男人低一等,不應該做君主,更何況是天主教女君主!

1558年,英格蘭的瑪麗一世在位5年後死了,新教徒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登基,英國流亡在日內瓦的新教徒陸續返回英國,諾克斯也借著這股東風,於1559年5月2日潛回了蘇格蘭。

諾克斯回到蘇格蘭後立即策反新教起義。王太後雖然允諾了不用法國士兵來鎮壓,但她派來的蘇格蘭士兵卻是領法國軍餉的。這一舉措更加激怒國內的新教徒,諾克斯知道王太後一定會去法國搬救兵,所以他自己也潛入英格蘭向伊麗莎白的首席大臣塞索求救。

最終造成王太後基斯的瑪麗失敗的是法國增兵到達愛丁堡的萊斯港(Leith),這一舉動造成原本支持她的貴族倒戈,協助新教叛軍奪取愛丁堡,蘇格蘭貴族們終於在1559年10月24日推翻了瑪麗的母後,剝奪了她的攝政權,由瑪麗的同父異母哥哥莫瑞伯爵接任攝政王。
 
1560年6月10日,瑪麗王太後的突然謝世為蘇格蘭的天主教和新教雙方鋪墊了一條和平談判的道路,握手言和的《愛丁堡條約》得以簽署,法國和英格蘭士兵分別從蘇格蘭撤軍。次月諾克斯成為蘇格蘭新教長老會的掌門人,蘇格蘭新教改革的領路人和長老會教義奠基人。

諾克斯一臉大胡子,一雙犀利的老鷹眼,加上一幅咄咄逼人自以為全天下最正確的神學家氣勢和一身黑衣道袍,不難想象是個人見人怕、花見花衰老頑固。(筆者每次去愛丁堡的聖賈爾斯大教堂(St. Giles’ Cathedral),看到大殿裏他的黑色銅像都會倒抽一口冷氣。)

至此,蘇格蘭的宗教改革在諾克斯的推動下勢如破竹般地全麵展開,1560年8月,議會一連通過三個法案,第一個廢除了羅馬教皇在蘇格蘭的法律權威,第二個譴責所有違背新教的教義和實踐,第三個禁止在蘇格蘭舉行天主教彌撒(聖餐禮)。

到1561年1月,按照諾克斯的計劃,宗教改革還將繼續深入,新的舉措將被實施。但議會的貴族們已經獲悉瑪麗女王的回國計劃,決定暫時擱置改革計劃,等候瑪麗女王回到蘇格蘭後再做打算。其背後的動機很簡單,這些個貴族受的都是傳統教育,也是在歐洲跑來跑去見過世麵的,且不說他們內心深處很可能並不讚同諾克斯的神學觀點,也是迫於無奈才去聽諾克斯的說教,因為諾克斯有民心的支持;而且從製度上來說,他們的忠心首先也是對君主的。現在蘇格蘭君主就是這個十八歲的瑪麗女王,所以他們想先看看風向再決定行動。

瑪麗8月19日剛剛在愛丁堡的聖十字宮(Holyrood Palace)住下,當晚就有十幾個貴族公子在她的床下彈琴唱歌。瑪麗當然很喜歡,示意他們不要鬧到太晚,明晚再繼續。第二天,王公大臣們便來覲見年輕高貴貌美的女王。此後一個星期,蘇格蘭各地的貴族絡繹不絕地前來拜見,有天主教徒,也有新教徒。瑪麗一概平等待見。
 
前麵說過,新教頒布的三個法令都沒有瑪麗簽字,所以嚴格地說起來並沒有法定生效,瑪麗隨時可以否決它們。但瑪麗在第一次出席議會會議時便說,她不會幹預政府事務,她隻想做個好君主。

可以說瑪麗的到來給蘇格蘭人民帶來了希望,從貴族到平民都希望她能夠緩解宗教的兩極分化。加之瑪麗已經赦免了一個死刑犯,這不正是仁慈君主的行為嗎?然而,諾克斯並不這麽認為。他不急著想見瑪麗,而瑪麗也不急著想見他。盡管如此,諾克斯仍然是考驗瑪麗女王政治手腕的第一份試卷。

瑪麗和諾克斯第一個回合的較量發生在1561年8月24日,瑪麗回到蘇格蘭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聖十字架宮有一大一小兩個皇家教堂,朝臣和宮中工作人員去大教堂,瑪麗選擇在小教堂做私人禮拜。她行的當然是已經在蘇格蘭名義上被禁止的羅馬天主教的彌撒禮,瑪麗的同父異母兄長莫瑞伯爵親自把門,說是不讓閑雜人等入內打擾女王,實際上是害怕新教狂徒衝進來毆打牧師。

果不其然,朝中新教大臣們早就盯住了瑪麗。所有大臣中隻有一位加入了瑪麗的彌撒禮,其餘的全在聖賈爾斯大教堂聽諾克斯的布道。瑪麗的彌撒禮剛開始,就有一群人堵在小教堂門口要揪出牧師將他打死。那陣勢比紅衛兵揪牛鬼蛇神有過之而無不及, 混亂中瑪麗的女侍被擠傷。

幸好瑪麗的法蘭西宮廷魅力也不是白學的,一番來回,瑪麗嬌滴滴地軟硬兼施,說自己並沒有和新教對著幹的意思,而是她在法國時,法國王太後特許她和自己的親信隨從可以私下行羅馬禮。她不明白為社麽到了蘇格蘭就不行了呢。

鬧事者們也覺得對這麽個18歲的君主女嬌娃也不能太過分了,於是同意瑪麗可以在私下行羅馬禮。這場風波算是暫時壓下去了,瑪麗和議會打了個平手。

可魅力對諾克斯不管用,他是出了名的軟硬不吃。當天下午,諾克斯便在聖賈爾斯大教堂的布道台上當著愛丁堡教眾抨擊了瑪麗,不同意對瑪麗另眼相待。

瑪麗自然是十分惱怒,傳諾克斯進宮覲見。諾克斯並沒有立即進宮,而是在9月2日才不緊不慢地來見女王。瑪麗指責諾克斯以前煽動民意反對她的母後,現在又來挑戰她的君主權威。

諾克斯回答說,隻要她的子民認可她,他可以接受一個女君主的統治,畢竟當年耶穌的門徒保羅不就接受了羅馬皇帝尼祿的統治嗎,何況他呢?瑪麗說那好啊,那你為何寫書反對女君主的統治?諾克斯說,那都是成芝麻爛穀子的事兒了,沒影響到您,您何必計較呢?!瑪麗說,臣子有權反對君主嗎?諾克斯說那要看君主的行為有沒有超出法定界限,如果有的話,不僅可以反對,還可以造反!於是兩人不歡而散。
 
瑪麗和諾克斯第二個回合的較量發生在1562年12月13日,瑪麗再次招諾克斯進宮,指責他越權改革教會章程,在布道時挑唆她的子民蔑視她的權威。在諾克斯的辯解後,瑪麗說我可以容忍你我之間的見解不同,但以後在遇到這種事情,你應該先和我商量。諾克斯的回答是,他是神父,有權在宣教時主張自己的觀點,不需要瑪麗的批準。

瑪麗和諾克斯第三個回合的較量發生在1563年複活節,蘇格蘭的一些牧師用天主教彌撒舉行儀式,因爾違法了國法,被教會扣留。瑪麗宣諾克斯三進貢,要求諾克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放了這些牧師、鼓勵宗教容忍。諾克斯的回答是扣留行動是正確的,瑪麗女王您有責任維護法律的尊嚴,如果陛下您不出麵維護法律,那隻好由其它人來出麵維護了。

瑪麗和諾克斯第四個回合的較量是最嚴重的衝突,發生在1563年6月。瑪麗宣諾克斯四進宮,說她聽人說諾克斯在他的宣教中公然反對她與西班牙王子卡洛斯的聯姻。瑪麗聲淚俱下,說你也太不近人情了,我的婚姻也與你有關嗎?你還有沒有一點良知?諾克斯回答說,我和您一樣有良知,但接著說:夫人,我的心也很軟,我自己的孩子在我麵前流淚我還難過呢,何況是陛下您呢。諾克斯最後來了一句:但我情願忍受您的眼淚,而不能裝聾作啞違背去我的良知。瑪麗女王氣得七竅生煙,下令諾克斯滾出接見室。
蘇格蘭一小教堂的彩繪玻璃窗,描述諾克斯規勸瑪麗女王
 
複雜的繼承權問題

北方的瑪麗女王是否能坐穩王位,並不取決於她自己或她的大臣,而最終要取決於邊境以南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因為大多數樞密院成員是在1559-1560諾克斯領導的起義中,受英國政府的軍事支持而上位的。這時候,瑪麗和法國之間的紐帶關係和女人身份都不重要,但她的天主教身份和她與西班牙王室的聯姻可能性卻是讓英格蘭極端敏感的不利因素,畢竟瑪麗是伊麗莎白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她將來要是加入西班牙王室,那不就是曆史重演,英格蘭再次麵臨被西班牙吞並的危險嗎?

和以前的蘇格蘭君主不同,瑪麗沒有絕對權威,她必須在樞密院的輔佐下執政。瑪麗在法國長大,她的英語和蘇格蘭語並不流利,能說但不能寫,書信往來都是用法語。
 
對於局勢極度不穩定的蘇格蘭來說,瑪麗能否成功繼承英格蘭王位至關重要。因此瑪麗到達蘇格蘭後不久既派大使與英格蘭聯絡,要求伊麗莎白明確她的繼承人地位。此時的瑪麗需要伊麗莎白的友誼。在瑪麗看來,事情再簡單不過了,她是英格蘭王位的第一繼承人,隻要伊麗莎白明確瑪麗的繼承人身份,瑪麗就立即停止使用自己在1558年宣稱的英格蘭女王稱號。

但是,在英格蘭方麵,事情卻並沒有這麽簡單,以塞索為首的樞密院覺得,即便伊麗莎白要指定繼承人,這個人也不一定就是天主教瑪麗。他們還有其它人選,其中之一就是亨利·斯圖爾德,即上次說到的那位達恩利勳爵 (Henry Stuart, Lord Darnley)。而且隻要瑪麗沒有孩子,達恩利還是蘇格蘭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具體血緣關係上篇詳述,再複習一下血緣關係圖)。

故此,在英格蘭方麵看來,達恩利比瑪麗更合適,首先他的宗教態度很隨便,可以說是可有可無;其次他是在英格蘭出生、長大的,父母在英格蘭有地產,因此可以被英格蘭政府控製。

今天的史學家們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英格蘭以瑪麗轉變宗教立場為條件許諾她英格蘭的王位,瑪麗會作何選擇。我們不得而知。總之在雙方都不願意讓步的情況下,談判不了而了。雙方最後商議南、北女王應該在1562年秋天在英格蘭的諾丁漢會麵,但這一年的春天,伊麗莎白介入了法國的宗教內戰,支持新教雨格諾派;而瑪麗表麵持中立態度,內心傾向與天主教的基斯公爵(瑪麗的舅舅)。這個決定便被拖延了,以至於最後被忘卻,兩位女王至死都沒見過一麵。

巡視王國

此後的兩年裏,瑪麗開始多次巡視她的王國,1562年8月到1563年9月,她一共在蘇格蘭旅行了1200英裏,一直走到高地中部的因弗內斯(Inverness)。和她的祖父詹姆士四世一樣,瑪麗的王國權力極其分散,為了集結人心,瑪麗將宮廷帶到民間,命她的隨從穿高地的傳統服裝。她的個人魅力得到地方貴族的極力稱讚,以至於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後來瑪麗被推翻後的內戰中成為瑪麗的支持者。

盡管瑪麗和伊麗莎白未能會麵,瑪麗在1563或1564年在議會發表聲明,放棄自己的英格蘭君主稱號。但這一行動並沒有得到以塞索為首的英格蘭內閣的信任。對於他們來說,無論瑪麗如何表態,她的天主教身份意味著她在英格蘭永遠不會受歡迎。

婚姻選擇

瑪麗的婚姻選擇對於英格蘭方麵來說也是一件頭痛的事情。瑪麗女王的人在1563年2月開始和英格蘭的死敵西班牙正式開始聯姻談判,對象還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那個半癡半癲的卡洛斯王子。蘇格蘭方麵告訴西班牙,瑪麗女王的第二選擇是法國國王查爾斯九世。但實際上法國王太後不願意接受瑪麗這個事實全歐洲人人盡知,蘇格蘭方麵也就是想施加壓力罷了。
 
西班牙國王開始有些心動,但到1564年初決定不接受聯姻建議,主要原因應該是卡洛斯王子此時已經介入推翻父王的篡權陰謀,被菲利普二世監禁了。

瑪麗的西班牙聯姻計劃顯然是做給伊麗莎白看的,伊麗莎白果然中計,她明確表示反對西班牙聯姻計劃,並且莫名其妙地建議瑪麗嫁給自己的初戀情人達德利伯爵。
 
這個建議當然遭到瑪麗的拒絕,因為伊麗莎白和達德利之間的緋聞在歐洲也是無人不知的,瑪麗覺得這個建議是對她的侮辱。伊麗莎白算是瑪麗的表姑,表姑挑剩下的人,轉頭拱手相讓,瑪麗當然不會接受。況且達德利在妻子意外摔死之後涉嫌謀殺,基本上已無聯姻價值可言了。

瑪麗拒絕了伊麗莎白的丈夫人選後,伊麗莎白開始全麵封鎖瑪麗的婚姻計劃,她的一貫做法是,想方設法讓所有女性王位繼承人保持獨身。另一位女性王位繼承人是亨利八世小妹妹的外孫女,伊麗莎白的姨表侄女凱瑟琳·格雷,九日女王簡·格雷的親妹子。伊麗莎白明確下令,凱瑟琳不許嫁人(凱瑟琳後來無旨私婚,還生了兒子,被伊麗莎白關進倫敦塔,這個我們在說伊麗莎白的時候已經講過了)。
 
凱瑟琳是伊麗莎白的臣子,她可以這麽下令,但瑪麗是另一國的君主,並非她的子民,所以瑪麗的婚姻伊麗莎白是做不了主的。

上麵說到達恩利勳爵是英格蘭王位的另一位繼承人,而且英格蘭方麵更傾向於他,但達恩利的個人履曆寫在紙上看看可謂燦爛輝煌,但他實際上卻是個繡花枕頭。

從瑪麗的角度來看,鑒於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敵對關係,嫁給其中任何一方,就意味著得罪另一方。因此,達恩利成了瑪麗的下一個婚姻對象。瑪麗嫁給達恩利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這場婚姻遊戲中,有實力的玩家已經一個個出局了,最後就剩下矮子裏的將軍達恩利還在局內,況且他儀表堂堂,身高超過一米八二,瑪麗自己一米八身高,所以倒也般配。

達恩利婚姻

總而言之,達恩利在英格蘭方麵的鼓勵下,在1565年2月離開倫敦返回英格蘭正式向瑪麗展開攻勢,這時候達恩利20歲,瑪麗23歲。這兩人第二次見麵後,就如同烈焰幹柴,一碰即燃。
 
伊麗莎白不知出於何故,並不願意看到這兩個自己王位的直接繼承人聯姻,可能是害怕他們的聯姻對自己的王位挑戰性太大,如被不良勢力利用,隨時可以借口推翻自己。當年她自己還是公主的時候不就被人當作造反借口嗎?伊麗莎白的一生都是在防患於未燃的危機意識中度過的。何況此時伊麗莎白才登基7年,麵對內憂外患,凡是自然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在認識到瑪麗和達恩利兩人的婚姻已無法挽回之後,伊麗莎白向瑪麗推薦了英格蘭的天主教諾福克公爵。但這一切都太晚了,1565年7月22日,瑪麗將達恩利加封奧爾巴尼公爵(Duke of Albany),29日兩人在聖十字宮舉行了婚禮。按照天主教規矩,近親結婚必須獲得教皇的特批,但婚禮是在批準書到達之前舉行的,讓人懷疑瑪麗是不是奉子成婚,但根據官方記錄,他們的兒子詹姆士六世(蘇格蘭)/一世(聯合王國)是在十一個月後出生的。
 
瑪麗與達恩利,畫上看上去瑪麗更高一點,實際上達恩利比瑪麗約高2公分。

瑪麗嫁給達恩利的初衷並不在於算計王位,她是真心被達恩利所吸引。婚禮的前一天,瑪麗又將達恩利加冕為蘇格蘭國王,並許諾在合適的時候授予他婚姻王權(Crown Matrimonial) 的頭銜,意味著到時候達恩利可以不需要她的批準獨立行駛王權(Crown Matrimonial 是一個特別的稱號,指通過婚姻得到的王權)。

然而,達恩利很快證實自己是個輕浮、虛榮、愚蠢、懶惰、具有暴力傾向的男人。他除了酗酒、追女人之外,唯一的才華就是得罪身邊的每個人,包括他的妻子。瑪麗在認識到這一點後,拒絕加封他上述婚姻王權的稱號,達恩利惱羞成怒。婚後不到三個月,兩人的關係已經開始僵化,而這時瑪麗已經懷孕兩個月了。

下麵就該進入蘇格蘭曆史上著名的“達恩利謀殺案”(The murder of Lord Darnley)了。

且聽下回分解。
[圖片來自網絡公眾區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讚一個! -在山泉水清- 給 在山泉水清 發送悄悄話 在山泉水清 的博客首頁 (149 bytes) () 04/02/2019 postreply 07:46: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