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風雨更驚心 - 前途未卜,何去何從?
在法國的那13年,是瑪麗女王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上得君恩,下得夫愛;她隻要做一個優雅成熟、光彩照人、最高貴的貴婦就行了。
沒想到這個美麗的童話在1560年的那個冬天說坍塌就坍塌了,十六歲的國王丈夫弗朗索瓦二世屍骨未寒,婆婆就差人送來了一份清單,列出所有弗朗索瓦送給瑪麗的首飾,大多是鑽石和紅寶石,因為這些屬於王後的金銀珠寶是屬於國庫的,瑪麗既然已經不是王後了,就失去了擁有這些珠寶的資格,按規定應該由新王十一歲的查爾士九世收回,以後給他自己的王後。幸好歐洲沒有守孝三年的規矩,瑪麗隻需為法朗西斯哀悼三個星期便可出孝,但這三個星期,王太後凱瑟琳將瑪麗的法國編製宮廷人員全部撤走,隻留下她從蘇格蘭帶來的人。
此時的瑪麗年僅18歲,雖然法國王後的頭銜沒了,她依然是蘇格蘭女王,除了從蘇格蘭應得的供應收入之外,她在法國還擁有大片領地,是她的母族基斯門閥給的嫁妝,這些領地上的收入按說應該由她自己作主,但查爾斯九世下令將這些領地的收入折算成現金每年6萬法鎊撥給瑪麗。雖然開支裁減了,但瑪麗仍然是歐洲頂級“富婆”之一。因此,這位每日以淚洗麵的新寡少女很快成為歐洲婚姻市場上的搶手貨,改嫁小叔子查爾斯九世這條路已經被婆婆堵死了,但追她的還是大有人在。歐洲各國的駐法大使們都在暗地裏使勁兒,隨時向各自的主子匯報瑪麗的動靜。
處女寡婦瑪麗女王
其中最緊張的應該是兩年前才登基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因為瑪麗再婚對象是誰直接影響到蘇格蘭會與誰結盟。對於剛剛從天主教姐姐手裏接過王位的伊麗莎白來說,國內百廢待興君,宗教改革剛剛起步,此時真的是不需要瑪麗再來給英格蘭的局勢添一份額外的不定因素。
瑞典國王埃裏克十四世就是這時候開始向瑪麗求婚的,伊麗莎白倒是不緊張這個求婚者,因為一來埃裏克十四世是新教徒,二來瑪麗如果嫁到瑞典去,她也興不起太大的風浪。我們都知道瑪麗拒絕了埃裏克十四世。
讓伊麗莎白擔心的人選是自己的前姐夫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兒子唐卡洛斯(Don Carlos),他是菲利普二世做太子的時候生的,生母是葡萄牙公主(17歲死於難產),?留下這麽個兒子,從小就心智不太正常,有點傻。但瑪麗如果為了政治聯姻目的嫁到西班牙王室這對於英格蘭來說無疑是極端不利的。(這個卡洛斯太子後來因在宮裏追逐宮女從樓梯上摔下來,摔傷了頭部,又因密謀殺父,被菲利普二世終身監禁,直到24歲那年“病故”。)
其實伊麗莎白根本不用擔心,因為蘇格蘭的宗教改革也是如火如荼,而且蘇格蘭的新教是比英格蘭新教更激進的清教徒長老會(Presbyterianism),蘇格蘭的貴族和教會基本上是反對瑪麗此時與天主教聯姻的。瑪麗在蘇格蘭的同父異母哥哥莫瑞伯爵詹姆士?斯圖爾德這時候是蘇格蘭實際的攝政王,控製著蘇格蘭議會。議會在第一時間向瑪麗推薦了蘇格蘭門閥漢密爾頓家族(Clan Hamilton)的艾倫伯爵(James Hamilton,Earl of Arran),並威脅瑪麗如若不從議會就會造反。漢密爾頓門閥是蘇格蘭貴族中立場最堅定的反法派,就是他們和詹姆士?斯圖爾德聯手將瑪麗的母後基斯的瑪麗拉下了攝政位置。
因為瑪麗左右為難之時,她的身邊突然冒出個“白馬王子”,OK,不是王子級別的人物,但他卻在瑪麗最軟弱無助的時候出現在她的身邊。
他就是瑪麗的奶奶英格蘭的瑪格麗特二婚生的女兒萊諾克斯伯爵夫人(Lady Lennox)瑪格麗特?道格拉斯的兒子達恩利勳爵。
達恩利的母親代表的是蘇格蘭另一家門閥道格拉斯家族(Clan Douglas),作為英格蘭的亨利七世的外孫女(亨利八世的甥女),她在聽說瑪麗孀居後第一時間派兒子去法國探望瑪麗,目的當然是向瑪麗求婚。達恩利比瑪麗小三歲,和瑪麗之間血緣關係很近,兩人都是蘇格蘭詹姆士五世的王後瑪格麗特的後裔,簡單是說就是:瑪麗是瑪格麗特兒子的女兒,而達恩利是瑪格麗特女兒的兒子。這兩人的關係介於親姐弟和表姐弟之間。
1560年達恩利雖然隻有15歲,但卻已經深諳男女之道,是個撩妹高手。加上他身材高大,長得氣宇軒昂,15歲時就已經和身材高大的瑪麗一般高,達恩利也是在舞會上唯一不比瑪麗矮一截的舞伴。
1560年達恩利雖然隻有15歲,但卻已經深諳男女之道,是個撩妹高手。加上他身材高大,長得氣宇軒昂,15歲時就已經和身材高大的瑪麗一般高,達恩利也是在舞會上唯一不比瑪麗矮一截的舞伴。
十五歲的達恩利勳爵
而達恩利的父親馬修?斯圖爾德曾是詹姆士四世王位的第三繼承人(繼詹姆士五世兄弟兩人之後)。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瑪麗女王,這蘇格蘭的王位就是他道格拉斯家族的了。這時候,瑪麗女王還沒孩子,就是說達恩利此時是瑪麗女王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因為伊麗莎白女王也沒孩子,達恩利此時還是英格蘭伊麗莎白女王王位的第三繼承人(他的母親萊諾克斯伯爵夫人是第一繼承人,瑪麗是第二繼承人)。
這樁婚姻本來應該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卻隱藏這一個極大的隱患,那就是萊諾克斯伯爵夫人是個堅定的羅馬天主教徒。雖然她本人是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紅衣大主教沃斯利帶大的,但在伊麗莎白登基後施行新教改革,萊諾克斯伯爵夫人便搬出了倫敦,去約克居住了。而她在約克的家也成了英格蘭羅馬天主教徒的主要集結地點。
這樁婚姻本來應該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卻隱藏這一個極大的隱患,那就是萊諾克斯伯爵夫人是個堅定的羅馬天主教徒。雖然她本人是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紅衣大主教沃斯利帶大的,但在伊麗莎白登基後施行新教改革,萊諾克斯伯爵夫人便搬出了倫敦,去約克居住了。而她在約克的家也成了英格蘭羅馬天主教徒的主要集結地點。
總而言之,18歲的瑪麗見到15歲的達恩利之後甚感欣慰,兩人就此建立了感情基礎。達恩利成功完成母親交給的任務後回到倫敦。
而瑪麗在歐洲已無出路,回到蘇格蘭成為唯一選擇。於是她在1561年1月給蘇格蘭議會去函,告知議會自己已經在為返回蘇格蘭做準備,並致信伊麗莎白女王,要求在她返鄉的時候批準她在英格蘭登陸以及保證她從英格蘭進入蘇格蘭的陸地安全通道。
剛登基不久的伊麗莎白女王,鑒於英格蘭的形勢也是風雨飄搖,宗教和解的成果還極其微弱,加之瑪麗女王天主教徒加英國王位繼承人的特殊身份,伊麗莎白不想自找麻煩,一旦瑪麗從英格蘭登陸,就等於是給了她一個向英格蘭子民招搖過市的機會,這對新教改革來說無疑是不利的,便拒絕了瑪麗的要求。瑪麗被迫從法國走海路直接到蘇格蘭登陸,這樣比從英格蘭登陸會有更大的風險。
所以說,這兩位女王從一開始就互相沒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得知這個消息後,伊麗莎白女王忠心耿耿的老臣塞索便緊鑼密鼓地在蘇格蘭議會和政府秘密行動,大把撒錢收買新教派人士,好在天主教瑪麗女王回到蘇格蘭後架空她。
但瑪麗並不急著回自己六歲就離開的蘇格蘭故土,而是搬出了皇宮去和外祖母基斯家的公爵太夫人居住。基斯門閥在法國到處都是莊園,而且瑪麗有一大堆舅舅姨媽,其中兩個公爵、一個伯爵、一個大主教、一個紅衣主教、一個男修道院長、還有兩個修女院院長。瑪麗打算不緊不慢地把這些個舅舅姨媽的莊園挨個拜訪一遍。
這期間,蘇格蘭方麵除了達恩利勳爵來訪之外,蘇格蘭的天主教大主教也來到法國覲見瑪麗,這時候蘇格蘭的天主教在新教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Scotland)奠基人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攻勢下,已經節節敗退,退到了蘇格蘭的西北部苟延殘喘。
【請您先記住這個諾克斯,因為他就是寫《吹響聲討婦女滔天團的第一聲號角》的那位激進派神學家,他不久就會給我們故事的女主帶來極大的精神折磨。】
這位天主教大主教見到瑪麗後聲淚俱下,懇請瑪麗速速回到蘇格蘭,拯救天主教徒於水火之中,並向瑪麗保證,隻要瑪麗在阿巴丁(Aberdeen)港口登陸,天主教徒們就會拿起武器在港口等著她,然後一起到愛丁堡去推翻以瑪麗的同父異母哥哥莫瑞伯爵為首的親英格蘭政府。
瑪麗從六歲開始,除了宮廷禮儀和萬千寵愛之外,沒學過如何運籌帷幄,這麽危險的事情她當然不會輕易答應。盡管該大主教的話難免讓她心裏感覺有點輕飄飄的。
也幸虧她沒答應。因為這大主教前腳走,莫瑞伯爵後腳就到了。莫瑞伯爵見到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先行了君臣之禮,然後也重複了大主教的部分話語,即希望瑪麗盡早回國。但他還告訴瑪麗,蘇格蘭議會已經昭告天下,天主教彌撒禮在蘇格蘭如今已經被明令禁止,不過如果瑪麗要在私下行彌撒禮,議會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瑪麗對莫瑞伯爵明確表示,她回國後一定會在現任議會的輔佐下治國,不會給議會添麻煩。
莫瑞伯爵乘機勸瑪麗改弦易張信奉新教。對此瑪麗的回答是:我的信仰信仰是我自己的事情,而且認為自己的信仰才是真信仰。兩人都避開了一個話題,那就是,議會對天主教彌撒的禁令未經瑪麗這個君主的簽字其實在法律角度來說就是廢紙一張。
與此同時,羅馬教廷的教皇庇護四世(Pope Pius IV)也致函瑪麗,稱瑪麗是天主教國度難得的君主,說他寄厚望於瑪麗到蘇格蘭後堅定不移地站在羅馬教廷大家庭裏,攜手擊退鄰國英格蘭的異教徒假君主伊麗莎白。瑪麗的小姑娘脾氣上來,對不感興趣的事情采取的處理方式就是,假裝沒發生。她接到信後,看一眼就丟在了一旁。以後庇護四世一連來了三封信,瑪麗都沒回複。
1561年5月15日,法國舉行了新王查爾斯九世的登基加冕禮,瑪麗沒參加觀禮,而是在她外婆波旁家的安東涅特(Antoinette de Bourbon)的莊園裏承歡膝下,到了6月10號才回到巴黎。到巴黎後她並沒有計劃去覲見新王和王太後,而是打算住進巴黎的聖日耳曼宮(St. Germain Palace)。
王太後凱瑟琳雖然不喜歡自己這個孀居的兒媳,這時候也不能逼迫她,可禮節禮貌還是不能少的,於是派萊奧爾良公爵、基斯公爵、納瓦拉國王亨利(後來的法王亨利四世)和孔代親王四巨頭去塞茵河碼頭接到瑪麗後將她護送到聖日耳曼宮。這四個人中,前兩人是羅馬天主教,後兩人是雨格諾派新教,由此可見當時查爾斯九世的宮廷內部兩派之間鬥爭之激烈,王太後在這等小事上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到了7月21日,王太後在聖日耳曼宮為瑪麗舉行了正式的“歡送會”。法國同時代浪漫詩人比埃爾·德·龍沙(Pierre de Ronsard)這樣描述這場哀傷的告別會:
像一片開滿鮮花的大地,
像一幅退了色的油畫,
像一片星星墜落的天空,
像樹落葉,像花落瓣,
像失去了國王的豪華宮殿,
像失去了寶珠的戒指,
如此憔悴的法蘭西,
就這樣失去了她最美的裝飾,
她的花朵,她的顏色,她的晴朗。
瑪麗在7月25日進宮正式向查爾斯九世和凱瑟琳王太後辭行。這以後她一門心思都在收拾行裝上。
要帶回蘇格蘭的東西簡直太多了,而且從陸地到了卡萊港之後就是全程水路。除了她自己數都數不過來首飾、衣服、餐具、日用品之外,還有好幾處住所的家具和200匹良種馬!瑪麗都要帶回蘇格蘭!加上她六歲時一起從蘇格蘭來到法國的四個瑪麗和其他宮廷人員,光人員就有兩船,再加上物品,簡直就是個小艦隊了。艦隊的指揮是51歲的法國騎士艦長、航海家、探險家尼古拉斯?杜蘭?徳?維勒甘揚(Nicolas Durand de Villegaignon),13年前正是他帶艦隊將6歲的瑪麗從蘇格蘭接到法國的!
1561年8月14日,瑪麗的人馬物品浩浩蕩蕩地在卡萊出了海。蘇格蘭海軍方麵派到卡萊迎接的是27歲的海軍司令包斯維爾伯爵詹姆士?赫本( Earl of Both well, James Hepburn),記住這個包斯維爾,他的父親在瑪麗的母親孀居後不久向基斯的瑪麗發起求婚攻勢,而他本人後來成為瑪麗的第三任丈夫,也是最終導致瑪麗身敗名裂的主要原因。
至此,這出悲劇的主要角色都已經到齊。而在瑪麗的艦隊出海之時,附近一艘和瑪麗無關的艦隻不明原因就沉水了,艦上人員全部遇難。這大概是瑪麗歸途的凶兆吧!
五天後,孀居近10個月的少女瑪麗女王終於重回故土蘇格蘭。進入英吉利海峽後遇到風浪,但除了載那200匹馬的艦隻沉水之外,倒也沒有遇到其他損失。19日上午,瑪麗在一片烏雲密布的狂風暴雨中踏上蘇格蘭這片久違了的陌生故土,以至於前來迎接的新教徒們說,就連老天也不願意看到她回來。
蘇格蘭此時已經被伊麗莎白的人滲透得像篩子一樣到處是漏洞,大半數朝廷命官都被英格蘭收買了,隨時準備倒向伊麗莎白而與法國斷交。蘇格蘭和英格蘭雖然世代戰爭不斷,但畢竟從血緣上來說,蘇格蘭與英格蘭更像兄弟。
毫無思想準備的瑪麗女王,就這樣回到她自己的王國,也是她最陌生的地方,從六歲到現在,她所做的所有功課中都沒有一樣是為此時此日而準備的。如果她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何等的血雨腥風,她還會回來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