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是“二舅”不是“二叔”?

來源: 教漁書屋 2022-08-01 09:17:3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576 bytes)

為什麽是“二舅”不是“二叔”?

2022.8.1 溫哥華

近日,有人用“二舅”灌雞湯,具體情節我倒是不感興趣,唯一存疑的,是為什麽不是“二叔”來灌雞湯呢?難道還是“外甥不離舅家門”的老話嗎?

最早聽大人說“外甥不離舅家門”,是因為我和舅舅長得像,不是長相,而是他們(大舅舅、小舅舅、以及表舅舅)都精於文筆,我從小作文也好,大人們就歸因為“外甥不離舅家門”,我也從此觀察同學朋友家的情況,發現外甥像舅舅的真不少。可惜我沒有姐姐妹妹,否則我就可以預期像我的外甥了。

同時聽說的,就是“舅舅大如父”,那時理解為舅父自然如同父親啦。不過沒有聽說過“伯父大如父”或者“叔父大如父”的。當時自己尋思,估計是我們通常稱呼叔叔伯伯“叔父”、“伯父”,而“舅舅”很少稱呼“舅父”,所以需要給舅父一個說法,“舅舅大如父”,平衡一下。

我的成長中,舅舅們對我的影響,遠大於叔叔和嬢嬢(姑母)。當時的理解是因為舅舅與我同城,而叔叔嬢嬢在異地,來往頻率上不可同日而語。後來,我離開故鄉,與他們都是異地了,舅舅們的影響依然不減,甚至我談女朋友也是先谘詢舅舅的意見。而我所有決策,從來不谘詢叔叔的意見,嬢嬢哭哭啼啼反對我出國,更是讓我懷疑她是不是我的親戚。而大舅舅慷慨地拿出上萬塊錢資助我出國,並且以我的學業成績優異為傲,讓我每次回鄉探親,都不會錯過去給他買香煙,以至於他得了癌症過世。叔叔嬢嬢身體上,我從來沒有如此“貢獻”,也從來不會主動去看他們,父親一走,就更不會去了。而舅舅盡管走了,還是會想念的。

如此三項,是我的經曆讓我理解到的“外甥不離舅家們”的道理:我們神似、他們可代父職、他們對我影響深刻。

直到閱讀張光直先生的論文《商王廟號新考》,讓我更深地理解了“外甥不離舅家門”的道理。商王廟號,說簡單也簡單,就是一個字加一個天幹,比如“祖辛”、“祖丁”、“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等等。說複雜就是“一筆糊塗賬”(張先生原話),一方麵,“帝嚳”到“振”,不按天幹為廟號,另一方麵,這個甲、那個乙,這個武、那個祖,仿佛殷人缺乏想象力,幸虧商紂王中了妲己的美人計,終止了商祚,否則這有限的組合,非得重名不可。即便沒有重名,從“上甲微”到“帝辛(紂王)”共37王,給他們排好隊,已經耗費了殷史專家大量的精力。有人開玩笑說“商人”後來成為“商人”,四海做生意,變成了西歐人,所以西歐的皇帝也是瑪麗、路易、古斯塔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地排列,非搞暈曆史學家為止。就是說還是漢高、唐宗、宋祖比較好,從來不會混淆。

玩笑一笑了之,張先生卻認認真真給商王排隊,他們王位的次序前人已經排好了,張先生超越前人的,是讓他們分“甲乙組”和“丁組”排列,並且對比他們媽媽(妣)的廟號,竟然得出“外甥不離舅家門”的古話來了!

  • 凡是王的廟號甲乙戊己的(簡稱甲乙組),他們的媽媽(妣)的廟號都是丙丁壬癸(簡稱丁組)。
  • 反之,凡是王的廟號是丁組的,他們的媽媽(妣)的廟號都是甲乙組的。
  • 甲乙組傳位都是給丁組,反之亦然。

這三句話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外甥不離舅家門“。張先生是哈佛博士,在耶魯教了一輩子書,所以他用西人容易明白的人類學術語說,這是the princi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alternate generations。就是隔代指定繼承人的做法,在大部分王權社會通行。

實際操作中,第一代王是甲乙組的,他的姐姐妹妹就許配給了丁組,他有個外甥在丁組,他也會有個外甥女從丁組嫁回甲乙組給他的子嗣。第一代王死後,王位給丁組的外甥,自己的子嗣因為娶了丁組的女兒,生的孩子(第三代)就是丁組第二代(現任商王)的外甥了,也就是默認的第三代商王。如此循環往複,商王永遠在甲乙組和丁組兩大王族中從舅舅傳給外甥,現任的王永遠把姐姐或者妹妹嫁去另一組,姐姐妹妹嫁過去,會“生“個兒子(現任商王的外甥)、”生“個女兒並嫁回自己娘家給現任商王的兒子,讓他們”生“個兒子,準備當第三任商王。

換句話說,姑表、姨表不如舅表來得親,舅舅同時成為自己的公公是非常常見的。所以林黛玉回的是舅舅賈政家,是可以與寶玉結婚的。林黛玉的外婆就是她舅舅賈政的媽,他們共享一個“妣“。史湘雲叫賈母”姑奶奶“,她的爺爺是賈母的兄弟,共享的是”考“,而不是”妣“。薛寶釵和賈母就沒有血緣關係了,她叫賈政”姨父“而不是”舅父“。所以王熙鳳說”親上加親“,史湘雲說“樓子上結樓子”,都是指舅表婚。

當然,商王不止一個老婆,所謂“生”也不一定是舅表婚“親生”,所謂“妣”也不一定是“親媽”或“親祖母、親外祖母”,所謂姐姐妹妹也不一定同母所生。舅表婚的關鍵是外甥會通過把自己的姐姐妹妹嫁回來,不“離開”舅家門。在商代,甲乙組和丁組通過如此連續的舅表婚,保證了每個王的舅舅都是前任商王,每個現任商王的外甥都是下任商王。這就規避了外戚專權或者奪權的問題,因為“國舅”就是王,或者說今天的外戚就是明天的王室,而今天的王室就是明天的外戚,輪流做莊,不用著急。而且這也杜絕了不認識的外戚加入,比如漢的呂氏、霍氏、衛氏、王氏,唐的楊氏、武氏,都搞出了大亂子。而曹操把女兒嫁給漢室,當了國舅,曹丕就演出了舅表婚輪流當皇帝的大戲,同樣,李淵和楊家也是舅表婚,因此曹魏代劉漢、李唐代楊隋,隻是按道理曹、李需要在下一代“還政“給劉、楊,他們不幹了,所以不像商人那麽按合同辦事,屬於套了戲路登台演戲就不下台了。

紂王之亂,妖精做怪是演義而已,他娶蘇護(啥組都不是)之女妲己,其實破壞了甲乙組(他的譜係)與丁組的契約,這樣的“自由戀愛“會危及他的外甥,所以比幹(丁組)同誌就著急了,說好的”皇帝輪流做,明天到俺(丁組)家“,怎麽說變就變了呢?

張先生特別引述了大臣“伊尹”(丁組)放逐商王“大甲”(甲乙組)的史實說明,舅家的“舊臣”“舊勢力”之大,現任商王都必須低頭,而且,下任商王不就是舅舅家的嗎?犯得著折騰嗎?

但是,紂王不理會比幹,準備破例了,如同曹家、李家不準備歸還王位、輪流執政了,於是丁組就找了早就覬覦大位的姬家(與殷商之子家沒有血緣關係)破了紂王,周室從此從渭河流域進駐洛河流域,開心得捂不攏嘴。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姬家沒有滅了所有子家的,而分封了子家,因為這些是丁組幫忙帶路的,包括魯宋之類的,也包括孔子他祖宗。

孔子這麽講究禮法的,為什麽不回避他的出生呢?說他爸爸老牛吃嫩草,找了年輕的孔子媽媽去尼山野合,有了孔子。按道理,這段黑曆史,最好抹了。其實,孔子不以商人後裔而驕傲,甚至口口聲聲說自己夢見了周公,呼天搶地說要是挑個禮儀來遵守的話,“吾從周”。

從周,就是沒有舅表婚,沒有“外甥不離舅家門”,一姓一朝,換姓就換朝代。不搞嫁來嫁去,不搞輪流做莊。所有孔子從來不主張子姓商人與姬姓周人輪流執政,甚至鄙夷協同姬家一起滅子家的薑姓後裔,春秋時最多花邊新聞的就是這個薑家閨女亂了鄭國、那個薑家閨女亂了齊國之類的事跡了,孔子一律認為,薑亂姬家,實在是亂了禮法,比他爸爸媽媽野合還要不好。

可是《鄭風》等民間歌謠唱的就是薑家女亂來的大瓜呀!孔子於是花心思好好編撰了《詩經》,去蕪存菁,並且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別吃瓜亂想,好好在姬姓王朝呆著。姬薑不會像商那樣輪流執政的,薑家女再亂,薑家國舅、薑家外甥也當不到皇帝。至於我是野合之子,隻要沒有”篡權“之心,坦坦蕩蕩從周即可。要知道,姬家最防的就是子姓的諸侯國,每個子姓諸侯國周圍都是強力的姬姓諸侯國。而子姓的諸侯國也不如薑姓的,還一天到晚嫁女兒、當國舅。孔子擔心的,不是商人複辟,而是薑姓奪姬。他所了解的,是輪流執政很費力氣,他所主張的是穩定壓倒一切。

盤庚不是唯一愛搬家的商王,商都之多,就是甲乙組和丁組輪流執政給折騰的。所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搬來搬去,多是外甥嫌舅舅幹政太多,想”離舅家門“的折騰。孔子看見姬周也搬了一次家(西周到東周),就開始著急,希望別”三十年渭河、三十年洛河“這麽折騰。他更看見舊臣對孱弱的周王壓力山大,想起伊尹這些舅舅組的舊勢力,就大力主張尊王且一尊到底。這些都是打破舅表婚之後建立單姓王朝之”周禮“所必須的。劉漢認真閱讀之後,覺得”獨尊儒術“比較符合自己的利益,從此開始尊孔,要知道孔子生前,混成“如喪家之犬”,不知日後不斷被封聖。而孔家也沒有實施舅表婚,他們家的媳婦各種姓都有,他們鑒定繼承的唯一標準是姓不姓孔。在曲阜,還有鑒別是不是“偽孔”一說。

很多俗語,諸如“外甥不離舅家門”、“皇帝輪流做”、“三十年河東”等等沒想到竟然埋著天大的秘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