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遠文:新聞“通報時代”與“不通報時代”

來源: 冬綠 2024-01-22 17:13:0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5387 bytes)

新聞“通報時代”

 

Original 彭遠文 往事與隨想 2024-01-22 07:53 聽全文

 

https://mp.weixin.qq.com/s/_lsmuKYpfvvZEUFmdMJ1MA

 

這個題我兩年前就想寫了,中間也好幾次說想寫,但一直沒寫。

最新的由頭是前幾天山東台呂台長那句不做跨省的輿論監督不看別人的笑話,以及河南南陽火災13學生遇難,張豐兄說河南媒體不去采訪,不去監督連消防部門的通報都不發

所以,我想還是寫一下新聞的通報時代。我的私心是希望以後還會有人提這個詞,然後說是我提出來的,可惜我的勤奮和勇氣與我的虛榮心完全不匹配。

為什麽我很看重通報時代這個詞?因為它有很強的符號意義,如果要寫這幾年新聞空間越來越窄憋的現實,相信我,不會有比這更合適的抓手。圍繞通報,寫個幾萬字的論文,絕對精彩,在此特別推薦學界的朋友寫一篇,我草草說幾句,就當拋磚引玉。

一、從豐縣到上海

我是有條件寫這個的,過去六七年我一直在做突發新聞報道。最早提通報時代20222月豐縣事件,那時感觸很深,雖然在此之前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以前不管怎樣,媒體多少會有一點報道的,但到了豐縣事件,媒體自主報道完全絕跡。就社會新聞而言,豐縣事件是非常大的新聞:舉國關注,隻要上網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持續時間特別長,將近一個月(以目前的熱點更迭速度,能持續一周已是大新聞)。然而這個量級的新聞,媒體幾乎完全缺位,在此之前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每一天大家都在等通報。所有人都在網上說,趕緊發通報啊,我們對這個事情有哪些哪些疑問。然後一直沒有媒體報道,媒體也在等通報(說明一下,不是記者不想報道)。所謂通報時代,就是所有人都在等通報沒有新聞,隻有通報。最後被逼無奈,民眾隻能自發去做調查,有人被按住,有人雖然發出來了但很快被刪除。

官方前後大概發了五次通報,從豐縣到徐州再到江蘇省,但每一次通報均引發了更多的質疑。沒有媒體報道,單憑官方通報完全不能取信於人。直到最後,才有新華社和央視的報道,試圖蓋棺定論,但內容隻是對最後一次通報的照本宣科,已經沒有人信了。實際上,我個人大體相信最後一次的通報內容,它符合我的農村生活經驗,但我更能理解公眾的不相信。

豐縣事件是一個典型案例,它具備了通報時代的所有特征:媒體報道的完全缺位,其他信息渠道的消聲,官方通報成為唯一信源但無效。時至今日,豐縣事件仍是不解之謎。

另外一件事是兩個月之後的上海yq,體量更大。在我心目中,那是2022年最大的新聞,沒有之一;就我的新聞從業生涯而言,堪比08年的汶川地震。它對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甚至可視為一個轉折點,從很多方麵都可以做如是觀。同樣,在漫長的三個月裏,大家每天都在等上海衛健委的新聞發布會,像樣的媒體原創報道,極其罕見。

過去媒體發達的時候,上海那段時間的媒體原創報道,10萬篇不誇張吧?全國幾百家媒體,平均下來每天一篇原創報道,三個月也有10萬篇了。對比一下08年汶川地震,稍微像樣的報紙,每天何止一篇,動輒幾個版,電視台更是全天播報。有心人可以統計一下,上海期間,全國媒體的原創報道(不算通報和轉載)有多少篇?恐怕連1萬篇都沒有。此處需要學界發力,做一下量化數據分析。

上海清晰讓我們看到了通報時代的後果,媒體不要說做瞭望者了,它連已經發生的錯誤都無法呈現,遑論糾正。就此可以宣告中國新聞徹底進入了通報時代

此後很多新聞事件,都在呈現這一特征。

比如,貴州大巴側翻致27人死亡,媒體隻能照抄藍底白字的幾十字通報,能多寫一句據悉事故車輛為yq隔離轉運車,已是千中無一的良心媒體。

再比如北京長峰醫院火災,在官方通報出來之前,網上幾乎看不到一張現場照片和視頻,簡直創造了現代社會的奇跡。

二、“通報時代”的內容生產和傳播

先說內容生產。

以前的記者恐怕無法想象,在今天,等通報對於新聞生產有多重要。這麽說吧,稍微有點敏感的新聞事件,如果沒有官方通報,一律不報。

所以經常會聽到領導問記者:有通報嗎?”“沒有啊,沒有先等等。再積極一點的,哎,讓他們趕緊發個通報啊。我有個前同事,搞了公號,名字有點黑色幽默,就叫請以通報為準

以前當然不是這樣的,大概三四年前,這種情況還不多見,有通報當然好,沒有通報,內部檢查確認事實無誤,也就發了。但到過去兩三年,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極其高頻,極少例外。

原因很簡單,通報就是官方背書,是護身符。萬一有事,可以拿出來做擋箭牌,否則背不起這個責任。

從外在表現形式看,現在相當大一部分媒體報道,都是抄通報,甚至一字不改,一字不加。

問題在於,如果媒體都要等官方通報出來,那媒體算什麽呢?不說別的,單說時效性,你還比官方通報慢,有什麽價值呢?我之前說,如果說以前新聞市場規模價值100塊錢,現在隻值10塊錢,就是這個意思。

即便行業裏最牛的財新,也不能不拿官方通報作為擋箭牌。比如前些天瘋傳的那篇《嫌疑人srz之死》,也要等到一審宣判結果出來之後才能刊發。簡單複盤一下:事情是20189月底發生的,中間有多個事件節點,包括三次屍檢,嫌疑人被立案偵查,檢察院提起公訴等等,正常情況下,這應該是一個連續追蹤報道的題材,但要一直等到202311月一審宣判才能發出來,已時隔了五年之久。此處可以把判決書理解為官方通報的一種,是權威性更強但時效性幾乎沒有的通報。

再簡單說幾句受眾。我已經很久不上微博了,但大致還有些印象。雖然業界還保留著對財新、澎湃、新京報這些媒體的尊重,但在微博,都是謠媒。何謂謠媒?跟官方通報不一致的,即為謠媒。經常可以聽到的是讓子彈飛一會兒不要急,等通報

等通報的過程,受眾逐漸形成了消費習慣,消費習慣再塑造價值觀——在相當一部分受眾眼裏,通報即為事實。

最大的贏家是政務號:各類“XX發布”“XX平安成為超級大號,比很多媒體的粉絲還多,也就是說,今天很多人獲知信息,不是來自媒體,而是來自官方。有心人如果統計一下政務號的發展趨勢,與媒體的影響力進行對比,很可能正好呈現一條交叉的曲線。

如果要寫通報時代,這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章節:官方通報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一個份量越來越重的信息渠道?比如說,微博頭條抖音快手這樣的平台,是如何扶持這些政務號的?GR(政府關係)在這類公司中是如何運作的?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正如媒體會拿官方通報背書一樣,政務號也是平台生存至關重要的一個工具。

所以通報時代是一個各方共謀的結果,但背後都指向了一個源頭。

也許有人會說:信官方難道有錯嗎?如果官方的透明度越來越高,信息越來越多,它替代媒體有什麽問題呢?

這裏提兩件事:一個是去年3月新修訂的《國務院工作規則》,關於政務公開的第六章被整章刪除;另外一個是裁判文書網,雖然保留下來,但大縮水已是必然,以後想看到srz案這樣的判決書,恐怕難了。

所以,所謂通報時代,就是一個公權大幅擴張,媒體同步萎縮的過程。

說回山東台呂台長那句話。他當然該罵,但不能隻罵他,那也是捏軟柿子。在我看來,山東台還算好的,過去這些年,除了上海台和山東台,大部分地方台早就不做新聞了,也就呂台長,還會在同行麵前說不做跨省輿論監督——拜托,在同行眼裏,這還算議題嗎?

以及南陽火災,河南媒體連消防通報都不發,看來中國新聞不僅進入通報時代,現在還要進入不通報時代了。用張豐兄的話說,估計權力也會驚詫甚至失望:也不給我一個機會來禁止?

通報時代是媒體人的悲哀,但我不想傳遞悲觀。

越是這種時候,還在堅持報道真新聞的媒體和媒體人就越是可貴,比如這次南陽火災,除了財新,其他媒體也在跟進,三聯/南周/中青/都有報道。除了媒體,還有個人,比如前麵提到的張豐,基本上每天一篇——寫到這裏,我去看了一下他的公號,一分鍾前又發了一篇:《記住13個孩子死去的樣子》。還有之前提到過的褚朝新、宋誌標、餘少鐳,越秀山邊和北青深一度。這裏再給大家推薦一個公號:雞蛋bot”,我願意稱它為最好的新聞自媒體,一個很年輕的年輕人寫的,特別棒。

人生了這張嘴,不僅僅要吃飯,更要說話。少看通報多說話,與諸位共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